我们在上学期间,成语在课本和各种书籍上是随处可见的。而这些成语背后,有很多都含有一个典故。其典故,我们也都有听老师讲过。而这些典故中,无一不歌颂了古代英雄豪杰那可歌可泣的故事。
放眼华夏大地上下数千年的岁月,英雄人物数不胜数,他们是英雄,亦是当之无愧的大丈夫。他们的职业,也都不尽相同。有骁勇善战的将军,有运筹帷幄的军师,也有忠诚不二的书生谋臣等等。“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典故中歌颂的赵国名相蔺相如,则正是书生谋臣中的典范。看似文弱,但却胆识过人,得以在中国的历史中,流芳百世。
“完璧归赵”的成语大家都非常熟悉,其典故,也是耳熟能详。典故讲的,正是蔺相如智勇双全,最终胜过秦王及一众大臣的故事。不过,大家是否注意到,在完璧归赵之后,赵国却走向了衰落,最终难逃被秦国所灭的命运。而渑池之会,则成为了赵国最后的荣光。
成语典故:
这块“璧”是什么呢?正是和氏璧。它做工体积很大,做工精细,玉质精良,并且身上没有瑕疵,是当之无愧的无价之宝。这也就注定了它会成为各国君王所追求的对象。它曾经在多位国君手上反复易手,最终由赵惠文王得到了它。
但是由于这块和氏璧名扬天下,几乎每位国君都知晓并想得到它,秦昭襄王自然也不例外。在得知此璧在赵王手中时。便派人出使赵国,提出用15座城池为筹码,换取这枚玉璧。赵王和一中大臣听到此条件后,一个个都犯起了难。因为众所周知的是,秦国的承诺并不可信,如果同意了条件后秦王选择反悔,那么赵国可没有能力再将其要回。但如果不同意,那么也就是得罪了秦国,秦王很有可能会借机出兵攻打赵国。
要知道,秦国经过了宣太后诛灭义渠,商鞅变法之后,实力直线上升,那时候已经成为了最强诸侯国。而赵国的实力,是不足以跟秦国较量的。
在赵国君臣左右为难的时候,蔺相如站了出来。主动请求陪同赵王出使秦国,破解这一困局。在后面的渑池之会上,拥有出色谋略和胆识的蔺相如,谱写了完璧归赵的佳话。也让本志在必得的秦国君臣,最终落得灰头土脸的结局。
借于蔺相如的功劳和才干,顺理成章的被赵王封为了上卿。我们平日听到的典故,也也就到此为止了。歌颂了蔺相如的才干和胆识,同时使秦国的奸计落空了。最终获得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真实的结局,确实如此吗?
另有所图的秦王:
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分界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但是这并不是全部。实际上,春秋时期,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诸侯王还是要为天子的利益而行动。虽然战争频繁,但是其目的还是为了争夺诸侯王的位置而已,即使战败,也多是称臣结束。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则是彻底的礼崩乐坏,诸侯王已经几乎完全凌驾于了周天子之上了。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变成了吞并战。目的则是为了争取更大的战略空间和资源。并且最终秦国逼迫周天子交出九鼎,取而代之。
在这种背景之下,各诸侯国也是在不断地操练军队,大幅征兵,囤积粮草。以争取赢下争霸战。但是,发动战争也需要找到了正当的理由,到现今也是这样。因此,也就不难看出。秦王表面上喜欢这块和氏璧,但实际上则更看重赵国的领土。借机为由出兵攻打赵国才是真实的目的。
而蔺相如这么做,从短了看,确实是让秦王的计划落空了,让这块无价之宝没有落入他国之手。最终在蔺相如大无畏精神的逼迫之下,秦王最终只能归还玉璧。但是这实际上,也是秦王为了出于名声的无奈之举。
作为条件的提出方,渑池之会也是在秦国举行,再加上秦国的实力。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均为秦国占据。这次会谈,秦王自然也是势在必得。赵国君臣的顾虑是正确的,15座城池的筹码,明眼人都能看出确实是秦王耍了心眼,如果赵国同意交换,就在赵王和蔺相如到了秦国之后,便反悔筹码,威逼赵王交出玉璧。从而在拿到玉璧的同时制造两国的矛盾,并日后借机出兵。如果赵国不同意交换,则便以赵国不服从为由出兵。
但是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使得秦国颜面扫地。但是秦国真的就失败了吗?其实不然,因为虽然秦王原定计划扑空了,但是蔺相如此举也得罪了秦国,让秦王怀恨在心。秦王意在制造两国矛盾的目的,其实还是达成了。同时,秦国在渑池之会上遭受的耻辱,如果不在战场上找补回来,秦王会善罢甘休吗?
由此可见,完璧归赵之后,秦国对于赵国的怨恨已经很深,矛盾已经出现,秦国借此机会出兵进攻,理由可以说已经相当充分了。
赵国付出的代价:
果不其然,就在渑池之会过去仅一年,秦军便杀到了赵国的城下。秦赵之间持续三年的战争便展开了。这场战争,最终使得赵国丢了四座城池,但是秦军损失也十分惨重。因为赵国在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的军事实力并不弱于秦国太多。
但单凭军事实力的支撑是不够的。秦国疆域广阔,人口众多。比起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单纯只加强了军事实力,秦国的商鞅变法则在提升了军事实力的同时,其经济,政治等方面也得到了加强。加上秦国依靠都江堰,农实力也是非常雄厚。因此,虽然军事实力可以对抗,但是在后勤,人口等方面,秦国强于赵国太多了。
战争胜负的关键,军事实力是一方面,国家的人员,粮草及经济能否给予足够的后勤补给支持,则是能否赢得战争的关键所在。但遗憾的是,赵国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对于秦国来说,则是可以的。
在以四座城池为代价打退了秦军之后,赵国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秦国却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战果。公元前206年,秦军在将领王锴的带领下,再次向赵国发动进攻。而赵国,这派出了老将廉颇应战。期初廉颇采用守城不出击的战术进行应对,一时间秦军也久攻不下。
但是秦王这时候使出反间计。最终使新君赵孝成王选择用赵括替换廉颇,虽然蔺相如 等人极力反对并劝说,但是赵王选择了坚持。这看起来,是赵王不懂兵法,不纳忠言,最终酿成大错。但实际上却不绝对。因为这样的持久战,使得赵国综合国力弱的弱点不断显现出来。此时的赵国,已经经不起这样的消耗战了,只能选择出击全力一搏。
但是这时候秦国也选择了换帅,名将白起出场了。面对白起这样的名将,第一次带兵,只能纸上谈兵却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显得过于稚嫩。最终遭到了惨败并阵亡。赵国也由此损兵40万。
虽然在后续的邯郸之战中,赵国凭借毛遂自荐的合纵之计,将秦军打回了函谷关,使得赵国国祚延续了40年。但是经过长平之战的损失,赵国已经彻底丧失了争霸的资本。秦国统一六国,取代东周,也就是剩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个人总结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俗话用来形容秦昭襄王,是在合适不过的了。那块和氏璧,的确是无价之宝,是每一位君王渴求的对象。但是对于志在统一天下的秦王来说,领土才是其最为看重的对象。而和氏璧,则只不过是秦王利用其发动战争的棋子而已。
试想一下,只要秦王统一了天下,那么天下的财宝也是会非他莫属,玉璧自然也少不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天下的宝物被其一并收入囊中,而那块和氏璧,也是最终属于了秦始皇,并且作为了传国玉玺。
所以说,只要目光长远,不仅图一时的得失,最终的成果,自然是水到渠成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