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早早行动”

发布一下 0 0


媒体聚焦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早早行动”



新华社:癌症防治早早行动!科学防治肿瘤这样做


记者:沐铁城


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梁朝阳说,在所有肿瘤当中,肺癌的知名度较高。世界范围内肺癌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且近些年呈上涨趋势。据统计,2020年,中国新增肺癌病例数多达82万例。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国际上排在第二位,在国内高居第一位。


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胃肠外科主任周雷说,现代社会很多人压力较大,同时经常熬夜,常吃烧烤、烟熏油炸等食物以及冰箱存放过久的剩饭剩菜,这些生活习惯对胃都是有影响的。同时,一些人爱吃的东西很咸、很烫,对胃黏膜也是有影响的,要避免这些不良饮食习惯。


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结直肠外科主任介建政介绍,MDT是一种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即把包括内科、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肿瘤相关科室的专家聚在一起,为患者探讨一个最佳的治疗方式和手段,既规范化又个体化。比如什么时候手术、怎么手术、先用药还是先手术,给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有些病人得了肿瘤会问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我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好。”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主任贾立群说,治疗肿瘤大部分是多阶段、多治疗手段的长期治疗过程,要制定更合理、更符合每个病人的治疗方案,就需要多学科组合。



中国之声: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肺癌、胃癌、甲状腺癌等多发癌如何早防早诊?


记者:车丽、廉金亮


第28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天(15日)启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癌症防治早早行动”。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达457万,死亡病例超过200万,防控形势严峻。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传统高发的食管癌 、胃癌、肝癌等肿瘤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发达国家高发的结直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的发病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城市略高于农村,而死亡率农村略高于城市。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40.5%,与10年前相比,提高约10个百分点。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于降低癌症的死亡率,防大于治已经成为共识。具体应该如何早防早筛早诊早治呢?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权威专家为您解读。


在我国,肺癌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排在了恶性肿瘤的首位。2020年全国新发肺癌患者81万多例,死亡71万多例。临床研究表明,吸烟是肺癌最为重要的高危因素,长期大量吸烟者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10~20倍。一些公众在体检中发现自己有肺部结节,这是癌症信号吗?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梁朝阳表示,80%的公众CT检查时都会发现肺结节,这些结节至少九成是良性的,不需为此过度焦虑。



光明日报:中国胃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专家指出早诊早治很重要


记者:金振娅


在我国,胃癌具有相当高的发病率,占所有肿瘤的第二位。在中日友好医院4月14日召开的“倡导健康生活 科学防治肿瘤”主题记者会上,该院胃肠外科主任周雷指出,癌症的诊治是分期的,如果发现得早,并且早诊早治做得好,甚至不需要手术,通过胃镜就可以把早期胃癌切除掉。


媒体聚焦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早早行动”


周雷指出,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地区是胃癌的高发地区,2020年,我国的胃癌发病人数约在48万左右,死亡人数在37万,将近全球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的一半。


不少胃癌在早期的症状与普通胃炎相差不大,如何早期诊断?周雷提供了一些查找“蛛丝马迹”的方法。一般胃疼都是有原因的,比如吃坏了、暴饮暴食等等,但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胃部不适、疼痛,一定要警惕;同时,对于有胃病的病人,一般疼痛的时间、时长会具有规律,如果出现没有规律的胃疼或者新的不适症状,或者吃了胃药后不管用了,这些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做胃镜检查。



光明日报:专家指出:结直肠癌可防可治 希望公众增强生活干预和筛查的意识


记者:金振娅


2020年,全球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全球排名第三位,死亡率排第二位。中国每一分钟就有一位结直肠癌患者确诊,不到两分钟就有一位患者因结直肠癌死亡,在消化道肿瘤里占第一位。在4月14日举办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中日友好医院记者会上,该院结直肠外科主任介建政指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但发展过程比较漫长,90%都是从息肉、腺瘤癌变后逐渐发展而来的,是少数几种可防可治的肿瘤,希望公众增强生活干预的一级预防理念,提升注重筛查的意识。


媒体聚焦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早早行动”


介建政介绍,目前认为结直肠癌的形成可能与这几方面相关:一是饮食,高脂、高蛋白的饮食会引起粪便在肠道中停留时间长,增加毒素的吸收,会引起癌变;第二是遗传因素,它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三是肠道炎症,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是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这些因素还需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提倡大家多吃一些膳食纤维,促进粪便在肠道中的运动,排泄毒素。低纤维食物容易引起便秘,增加毒素吸收。


结直肠癌作为一种慢性病,大部分都是从息肉、腺瘤开始演变的。从正常黏膜变成息肉、腺瘤增生,然后再癌变,过程需要5-15年的时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反而说明有充足的时间去发现、治疗结直肠癌。介建政表示,发现结直肠癌的最好手段就是肠镜,提倡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每5年做一次肠镜筛查,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检查。如果大便潜血阳性需要立即去做肠镜。另外,如果一级亲属中有患结直肠癌或进展期腺瘤的,也建议尽早做肠镜检查。

中国青年报:发病率居高不下的肺癌已进入慢病时代


记者 刘昶荣


肺癌能否治愈的话题一直以来是病人最为关注的话题。梁朝阳明确表示,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一部分早期肺癌可以治愈,尤其是像以小结节为代表的这一类早期肺癌,它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


媒体聚焦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早早行动”


梁朝阳进一步解释,通过体检或者筛查发现的早期肺癌,特别是IA1期肺癌,经过规范化的手术以及相关其他治疗,五年生存率已经超过90%。五年生存率是统计肿瘤治疗效果最常用、最直观的指标,生存时间超过5年基本就是治愈了。


即便是临床四期的肺癌晚期病人,梁朝阳说,通过这些年的发展,除了手术还有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也能很好地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北京卫视:[北京您早]肿瘤防治宣传周:及时发现癌前病变 中西医预防手段干预


记者:贾湧强、孙强华




北京日报:肺癌、胃癌、结肠癌等怎么早防早治?中日友好医院专家解读


记者:柴嵘、王海萍


在全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近些年呈上涨趋势。2020年,中国新增肺癌病例数多达82万例。据统计,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国内高居第一位。提到肺癌,很多人“谈癌色变”,常常对自己体检中发现肺部结节忧心忡忡。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梁朝阳表示,通过CT检查筛查出肺部结节的概率其实很高,有80%的人群进行CT检查时都会发现肺结节。但这些结节至少90%都是良性的,即便有的结节是恶性的,绝大多数也是惰性生长的。梁朝阳认为,“大家不要因为体检发现有一个小的肺结节而过度焦虑,建议到专业医院来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才是更好的选择。”


媒体聚焦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早早行动”


梁朝阳建议,40岁以上或者有特定高风险人群,比如从事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工作的人群,需要定期体检。



北京青年报:关注肿瘤防治 中日友好医院贾立群谈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三个优势


记者:蒋若静、崔毅飞


“得了肿瘤,看中医好还是看西医好?在这里我和大家说,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效果更好”,针对很多肿瘤患者的疑惑,贾立群开门见山,“我们科室经过40年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方案,针对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有中医、有西医,有内科、有外科,多学科形成综合治疗方案,特别是将中医治疗融入到中西医结合方案中,形成对每个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方案”。


媒体聚焦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早早行动”


贾立群说,这一组合优势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可以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率。“比如有一位食管癌病人,来的时候已经是局部晚期,进食相对困难,伴有疼痛。我们将中医扶正通膈方联合西医的免疫、化疗,经过三个周期的治疗,发现食管已经基本打通,肿块不见了。这时我们再进一步与胸外科合作,通过手术治疗,发现切下来的肿块已经没有癌细胞了,这就叫做完全治愈,即病理性治愈。这个例子,达到了中医和西医最完美的有效治疗。”


贾立群表示:“我们制定了《食管癌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这些专家共识可以使基层专科医院帮扶到很多肿瘤病人。我们医院也有很多治疗肿瘤的院内制剂和协定方,这些中药都可以在各种肿瘤的诊疗中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北京青年报:关注肿瘤防治 中日友好医院梁朝阳讲述肺癌预防和治疗


记者:蒋若静、张鹏


据了解,胸外科是中日友好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由首任院长辛育龄教授亲自组建。其后,在历任科主任的带领下,始终在中国胸外科界起着引领和促进发展的作用。目前,科室在中国科技量值排行榜始终位列前10,每年完成手术3000例左右,微创比例超过95%,是国家首批临床重点专科,是北京医学会、中国医促会双主委单位,也是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组成单位。


媒体聚焦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早早行动”


梁朝阳介绍,在全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并且近些年呈上涨趋势。2020年,中国新增肺癌病例数多达82万例。据统计,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国际上排在第二位,在国内高居第一位。“很多人‘谈癌色变’,但其实随着肺癌诊断、治疗技术的进步,随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普及,肺癌的控制率、缓解率逐年改善,已经逐步进入到慢病时代。特别是随着现在筛查手段越来越普及,以肺小结节为代表的早期肺癌的发现率越来越高,通过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胸外科可以给患者提供从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微创治疗到快速康复的整体化、个体化诊治方案,梁朝阳介绍,这种“精准”首先是指诊断的精准,早期肺癌的诊断可能相对难一点,但通过由胸外科、放射科、病理科共同组成多学科诊断团队(MDT团队),共同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为精准的诊断,也帮助很多良性肺结节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



北京青年报:关注肿瘤防治 中日友好医院周雷分享胃癌治疗的6个关键词


记者:蒋若静、张鹏


今年的4月15至21日是第28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癌症防治早早行动”。为了帮助公众倡导健康生活,普及科学防治肿瘤的相关知识,提高群众健康意识, 4月14日,中日友好医院举行记者会,邀请了院内关于肿瘤防控、诊疗科室的专家进行交流。“肠路漫漫胃来有你”,长期深耕于胃肠外科,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胃肠外科主任周雷在会上分享了胃癌防治的相关内容。针对众多患者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周雷现场进行释疑解惑。


媒体聚焦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早早行动”


在谈到胃癌的发病情况时,周雷介绍,在世界范围内,胃癌发病率非常高,占所有肿瘤的第四位,每年全球胃癌的发病人数有100多万,死亡病例将近80万。非常遗憾的是,无论是发病人数还是死亡人数,将近一半发生在中国,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地区是胃癌的高发地区。2020年,中国胃癌新发病例数近48万例,死亡病例超过37万例。而且近年来,不管是胃癌的发病率还是死亡率,我国都在逐年上升,肿瘤防治任务非常艰巨。


在开展治疗方面,中日医院胃肠外科目前拥有副高职称及以上医生12位,共有52张床位,去年疫情期间,科室共完成了1700多台手术,其中胃肠恶性肿瘤将近900例。会上,周雷介绍了科室开展胃癌治疗的特色以及6个关键词。



北京青年报:结直肠癌如何早期预防、筛查、治疗?中日友好医院介建政为您科普


记者:蒋若静、张鹏


首先,介建政分享了结直肠癌的发病情况。结直肠癌在消化道肿瘤里占第一位,据2020年的数据显示,其发病率在全球排第三位,死亡率排第二位,在中国,2020年有55万例,发病率排第二位,死亡28万例,排第五位,“这个数据相当于每一分钟就有一位结直肠癌患者确诊,不到两分钟就有一位患者因结直肠癌死亡,我们对结直肠癌的防治任重道远”。


媒体聚焦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早早行动”


“精准治疗 低位保肛 快速康复 全面呵护 倡导健康”是中日友好医院结直肠外科的宗旨和理念。介建政从6个方面介绍了科室的特色。


关于早筛和预防,结直肠癌是一种慢病,也是少数几种可防可治的肿瘤。它大部分是从息肉、腺瘤开始演变的,先是正常黏膜变成息肉、腺瘤增生,然后再癌变。这个演变过程需要5-15年,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去发现它。发现它最好的手段就是肠镜,现在我们提倡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都要做肠镜筛查,每5年做一次,每年都做一次大便潜血检查,如果大便潜血阳性要立即去做肠镜。另外,如果一级亲属中有得结直肠癌或进展期腺瘤的,也建议尽早肠镜检查。对以上提到的两种遗传性结直肠癌,比如林奇综合征,如果真有这个遗传基因,从20岁就要开始做肠镜检查,每两年查一次,因为这种癌变的致癌率最高能到60%以上。还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基因型人群,有时甚至要求提前到十几岁就开始查肠镜,每年查一次,因为这种病发生结直肠癌的年龄更早、概率更大。



北京青年报: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主任钟定荣:病理医生是肿瘤诊治的幕后判官


记者:蒋若静、崔毅飞


“戮力同心、见微知著、精益求精”,这是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的科训。钟定荣说:“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在肿瘤治疗前、手术中、手术后,病理诊断都提供了非常关键的方向性治疗依据。肿瘤治疗前,通过穿刺或活检的病理检查判断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术中通过快速冰冻病理明确肿物的良恶性、判断肿瘤手术切缘是否干净;手术完成后,则需要病理大夫进一步明确肿瘤具体的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分期,并通过免疫组化手段明确肿瘤组织的蛋白表达、通过分子检测手段找到肿瘤的基因改变,为临床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虽然大家平时见不到我们,实际上幕后的我们为临床肿瘤治疗做了很多关键性指导。


媒体聚焦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早早行动”


从一份临床送过来的组织标本如何形成一份病理报告?钟定荣说,这其中的流程很复杂,涉及到接收标本、信息录入、取材、蜡块处理、切片、捞片、脱蜡、染色、免疫组化、分子检测等一系列环节,环环相扣。最后,病理医师根据制作出来的病理切片,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临床信息作出一个明确的病理诊断。


钟定荣表示,在病理行业内,病理科医生常常把自己比作一只鹰:他需要有一双能明察秋毫的鹰眼,能从1万多个疾病形态学特点里把5000多种疾病鉴别诊断出来;需要一对鹰翅膀,即掌握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分子病理检测这两个病理技术手段的相关知识,协助做出准确诊断;还要有一副鹰爪,即把错综复杂的临床问题条分理析出疾病的关键,为临床解决疑难问题,包括明确病变组织的良恶性、具体的分类亚型、寻找到肿瘤靶向药物相关基因突变,协助后续肿瘤治疗方案的确定。所以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分子病理都是病理医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


宣传处综合整理



媒体聚焦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早早行动”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7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