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发布啦 0 0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远赴境外作战,战争的胜负走势直接关乎着国家的尊严,可以说是只许胜,不许败了。那么该由谁挂帅出征呢?这是中央和毛主席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解放军四个野战军的主将,个个都是军中翘楚,他们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但一、三、四野的主将都曾被毛主席考虑过,为何唯独二野的主将刘伯承不在毛主席的考虑当中呢?

毛主席首选粟裕的原因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国庆节的这天,有关朝鲜战争的电报不断被传到中南海,但天安门广场和北京的街头巷尾,都充满着喜气洋洋的气氛。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毛主席

然而就在北京的国庆焰火还没熄灭的时候,中南海颐年堂的会议厅内却是灯火通明的,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正在紧张的气氛中,讨论北朝鲜面临的局势以及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

当天晚上,美国的麦克·阿瑟命令南朝鲜军队首先越过“三八线”,继续向北进犯。第二天凌晨2点,毛主席给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发去一封电报,让他立即来到北京面议朝鲜局势,并下令让东北边防军随时待命出击。

而早在10月1日的中午,毛主席就收到了斯大林的电报和金日成的求援信。

斯大林在电报中是这样说的:

“根据当前的形势,你们如果认为能用部队给朝鲜人帮助的话,那么至少应该将五六个师迅速推进三八线,以方便朝鲜的同志能在你们部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而金日成在求援信中则是更直接地说:

“目前,敌人趁我们严重危机的时刻,继续向三八线以北地区进攻,只靠我们自己是难以克服困难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帮助,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10月2日下午,颐年堂召开了一次会议,毛主席率先发言:“朝鲜的形势非常紧张,现在不是出不出兵的问题,而是马上就要出兵,早一天和晚一天出兵对整个战局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出兵时间,第二则是由谁挂帅。

从战争中成长的解放军四大野战军的主将,每一位都曾在战场上打出奇迹、创造辉煌,他们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但野战军的主将共有四位,一时间由谁来挂帅也成为毛主席比较纠结的事情。

毛主席率先考虑的便是三野的粟裕,大家看到这里一定非常疑惑,粟裕和林彪都是毛主席的爱将,毛主席也曾破例亲自出门迎接过他们,那么是什么原因令毛主席首选粟裕呢?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粟裕

首先,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要远远胜于林彪的。

林彪于1946年11月指挥新开岭战役,取得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次歼灭国民党一个师的重大胜利,全歼第25师6200余人。

不过在此之前,粟裕曾率领华中野战军进行七战七捷,成功歼灭国民党军53000余人,相当于9个第25师。一个月后,粟裕再次率部获得宿北战役的胜利,全歼国民党3个旅的兵力,相当于3个25师。

1947年1月,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12个师进行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5000人;与此同时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大约8个师的兵力进行作战,全歼国民党2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共计5.3万余人。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1947年1月11日,毛主席电令林彪:“平均每个月歼灭敌军一个师的兵力,一年就能歼灭敌军12个师以上,这样一来也可以让你们进入有利的地位。”

而在1946年8月15日,毛主席曾致电粟裕:“如果你们能够在今后一个月内再打几个胜仗,继续歼灭敌军几个旅的话,对整个局势的助力是非常大的。”粟裕的任务早已在七战七捷中超额完成。

解放战争开始的第一年,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共歼灭国民党17.5万人,而粟裕率部歼灭的国民党军则高达43.4万人。

其次,粟裕发起的豫东战役,改变了中原的战局。

1948年春天,由于东北野战军的副政委罗荣桓组建二线兵团,将新兵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这也导致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高达100多万人,在人数上占据绝对的优势。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毛主席和林彪

在3月中旬的时候,林彪指挥部队将长春10万国民党军包围起来,由于守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因此士气很快就低落了。

4月中旬,林彪在哈尔滨主持东北局会议,讨论今后的作战问题,并将讨论的结果汇报给毛主席。不过当东北野战军在5月外围战失利后,林彪认为长春守军的战斗力和防御攻势都比自己原本估计的要强。

林彪觉得现在进攻的时机还不成熟,最可行的就是对长春采取较长时间的围城打援然后攻城的办法。当林彪将这一想法汇报给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也表示赞同,并让林彪精心组织这次战役。

然而到了9月12日,长春还是没有被攻下来,这也出现了东北野战军70多万大军被10万国民党军牵制于长春的局面。

与此同时,关内各战场上的野战军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仍向国民党军发起反击。此时粟裕向军委建议集中主力部队在江北打大歼灭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10万余人发起豫东战役,并成功歼灭国民党军将近10万的兵力,彻底改变中原战局。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毛主席和林彪

说:“此战取胜的把握最多只有午城,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粟裕还能打一个大胜仗,真是不简单啊!”

9月,粟裕再次率部发起济南战役,围攻有重兵把守、城墙坚不可摧的山东省会济南,我军也成功歼灭国民党军10.4万人。

直到10月19日,长春城内的敌军因弹尽粮绝而投降,至此长春城才被我军占领。

从以上种种都能看出,粟裕的实力要比林彪强上许多,因此这也是毛主席首选粟裕的原因。

一、三、四野战军主将,全被毛主席考虑在内

既然粟裕如此厉害,那么最终挂帅的为何不是他呢?其实这一切都和粟裕的身体有关。

粟裕征战一生,先后六次负伤,最后一次是头部受伤,而这次受伤也是他没能去朝鲜的重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在那个时候我军的医疗水平并不发达,更何况还是在战场上。因此当粟裕头部受伤后,只是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包扎,没有进行更深的检查,这也导致有三块弹片一直遗留在粟裕的头颅中。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战争年代,一打起仗来,粟裕在前方常常几天几夜都睡不着。在淮海战役期间,粟裕更是日夜守在指挥所,注视着战场情况的变化,曾连续七天七夜没有睡觉。

如果粟裕头疼得受不了,就让警卫员给自己反复摁头,或者用凉水冲头,或者用看地图来分散疼痛。尽管如此,粟裕还是带病指挥作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曾点将让粟裕担负抗美援朝战争的指挥重任。后来毛主席派陈毅向粟裕传达,明确要求粟裕担负其作战指挥任务。

不过此时粟裕身体状况很不好,每天头疼头晕难忍,但仍在坚持工作。当粟裕得知毛主席亲自点将,他深感这是党对自己的信任,觉得义不容辞,立即着手新任务的准备。

谁曾想粟裕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不仅难以坚持工作,甚至不能左右环视,吃饭只能让工作人员将饭菜摆在前方的一条线上。粟裕不得不向毛主席报告自己的病情,后来经过中央军委批准,他专门前往山东青岛疗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粟裕没能挂帅出征。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既然三野的粟裕不行的话,那么接下来考虑的就是四野的林彪,不过最终林彪也没有挂帅出征,那么这是因为什么呢?

首先林彪是并不同意出兵朝鲜的,他曾说过:

“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过来。我军打国民党是很有信心,但能否打过美军是很难说的,他们不仅有海陆空军,还有原子弹。我们最好不要出兵,如果一定要出,就出而不战,能不打就不打。”

不过林彪没有挂帅出征的重要原因是他的身体不是太好,林彪当初被国民党的哨兵误伤,从此身体一直处于糟糕的状态。解放战争期间,林彪回国参与指挥重大战役的时候,他的身体情况也十分不好。

在东北作战的时候,林彪感到身体不舒服,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而林彪为了对付疾病,也想出许多奇怪的办法。第一就是多吃蔬菜,少吃甚至不吃肉食;第二就是不洗澡,因为林彪很怕水。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除此之外林彪还有一个重病,那就是不知什么原因、什么时候,他会突然脸色发白,身体也立即虚弱下去,浑身出汗。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管是什么药物、什么办法,都是治不了的。

林彪因为怕光,他的房间要挂上三层窗帘,白天进去都要打手电筒;因为怕风,女儿为他跳舞的时候,他都要在房间内隔着玻璃看。林彪经常睡不着觉,除非在极其颠簸的时候才能睡着,于是警卫员为了让他多睡一会,经常开着车拉着林彪在石子路上兜圈。

在林彪治病期间,周恩来、彭德怀等人还曾来探望,周恩来一个月要来一两次。毛主席也十分关心林彪,每次林彪去拜访,毛主席都要亲自送他出门。

林彪得了这种怪病,在当时我国的医疗条件下是很难痊愈的,因此曾多次寻求苏联的帮助。1947年9月,高岗曾向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提出,请求派苏联的医生来为林彪的病情进行诊断。

1948年11月,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又致电中共书记处,要求为林彪派遣医生治病。

从以上种种得知,林彪的病是真的,因此毛主席没有让他挂帅出征。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彭德怀

粟裕和林彪都有病,接下来毛主席就将目光投向了一野的彭德怀。在二十多年的南征北战的共同生活中,毛主席深深感觉到彭德怀是一位大家公认的严守党纪、临危不惧,敢于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帅才。

毛主席在某次会议上强调说:“出兵援朝已经是万分火急的事情了,既然林彪说他有病不能去,那么我的意见还是彭老总最合适了。”这一建议,也得到了常委们的一致赞同。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对彭德怀说:“我给你10天的时间准备一下,出兵时间初定在10月15日。”就这样,中央常委会决定准备由彭德怀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

10月19日拂晓,彭德怀乘车从北京饭店出发,随后乘坐飞机前往沈阳,下午再乘坐专机在4架战斗机的护航下抵达安东。

彭德怀过江后,立刻和金日成见了一面,并向他转达了毛主席的部署,大致意思就是:“26万志愿军已经过江了,准备先进行改装和训练,而后再发动进攻。”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彭德怀和金日成

然而就在彭德怀和金日成会谈的同一天,毛主席从大量的情报资料中发现敌人还不知道我军渡江的事情,麦克·阿瑟仍在督促部队向鸭绿江挺进。

于是毛主席决定改变原计划,当即给彭德怀发来一封电报,让他抓住当前的战机,尽快完成战役部署,争取志愿军初次作战的胜利。

经过严密的部署,我军获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而在第二次战役中,竟然出现了两起百名以上的美军集中向我军投降的事情。第二次战役比第一次战役打得更为漂亮,共歼灭敌人3.6万余人,其中美军占了2.4万余人。

我军不仅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绝大多数领土,还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翁津、延安半岛,迫使敌人在三八线以南进行防御。

随后经过多次战役,我军成功在战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经过谈判桌上的反复较量,敌军在1953年7月27日签订了停战协议。而事实证明,毛主席让彭德怀挂帅的决定是十分正确的。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刘伯承

为何独独没有考虑二野的刘伯承?

我军共有四个野战军,其中一、三、四野战军的主将都被毛主席考虑过,为何独独二野的刘伯承没有被毛主席考虑呢?

有不少人认为,可能是因为刘伯承指挥的大型战役的经验还不够多,或者是因为他的战功不够,这才导致毛主席没有考虑过刘伯承。那么事情真相是这样的吗?其实并不是的。

刘伯承作为最先跟随红军的一批革命同志,他一直活跃在战斗部的最前线。

刘伯承在长征期间带队智取遵义、强渡大渡河;抗战期间指挥部队奇袭阳明堡,建立晋冀鲁根据地,粉碎了日军九路围攻;解放战争期间,他指挥上党战役,全歼国民党13个师的兵力,带领二野部队进入大别山。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二野部队在刘伯承的带领下歼灭敌军百万,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刘伯承能力不够,不足以胜任主帅的谣言也不攻自破。而刘伯承出身军事科班,是党内的知识分子,军事理论相较于其他三个司令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过:“刘伯承同志就是一条龙下凡!”毛主席对刘伯承的评价如此之高,那么为何在选帅的时候,没有考虑刘伯承呢?

首先刘伯承的年纪仅次于朱德,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刘伯承已经接近60岁的高龄了,他的年纪比彭德怀还要大上几岁。十几年的拼死搏杀也让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数次负伤,身体越来越差。

在1916年的某次战斗中,刘伯承还因中弹而失去了一只眼睛。随着年龄的渐渐增大,失去眼睛给工作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再加上朝鲜战场是非常紧张和残酷的,环境也极其恶劣。

如果刘伯承真的挂帅出征的话,想必会给他的身体带来巨大的伤痛。中央和毛主席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不愿意让刘伯承冒险挂帅。而除了身体方面的原因,还有另一个原因没能让他挂帅出征,那就是当时刘伯承的身上还有更重要的任务。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早在战争年代的时候,刘伯承就意识到我军军事理论缺乏的问题,很多干部自己单干的时候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当大家开始攻城掠地的时候,却表现得不是很理想。

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培训,所以创办一所培养优秀中高级军官的军事院校,在当时也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这也是刘伯承的心愿。

1950年刘伯承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请求组织批准自己自己辞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参与筹办陆军大学。

刘伯承是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同时也精通我国古代兵法,又熟悉现代军事知识,是公认的军事理论家。刘伯承以卓越的军事素养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创造了许多光辉的战例。

因此中央军委也认为刘伯承是创建陆军大学最合适的人选,就在志愿军入朝的第四天,毛主席还给刘伯承发来一封急电:“伯承同志,恩来、总司令、荣桓、荣臻和我,都希望你能来北京主持筹建陆大,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1950年10月27日,刘伯承迅速交代了西南的工作,从重庆乘坐飞机来到北京,主持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周恩来对刘伯承说:“你这个人的组织纪律性是非常强的,只要中央的命令已下达,你就会马上来。”

刘伯承说:“中央这么信任我,我还担心自己搞不好呢!”

1950年10月,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虽然风云突变,但筹建军事院校的事情并没有停下来。起初院选的选址拟定在东北,毕竟东北靠近苏联,但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东北成为前沿地带,陆军大学如果再建立在此处的话是有些不合适的。

由于抗美援朝的进行,人力、物力都是格外紧张的,军队又急需大量经过军事学院学习的军官到前线任职,为了尽早开学,刘伯承决定找一个现成的地方办学。

随后南京成为刘伯承率先考虑的地点,华东军政大学的校址是原国民党中央军政学校和国防部,院子比较大,房屋面积足足有47万平方米,就办学来说足够了。

11月5日,军事学校以及部队训练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了军事院校的教育方针、计划、制度等问题。一切制定完毕后,刘伯承来到南京成立军事学院临时党委。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毛主席曾说过:“办学校,一要有个好校长,二要有个好教员。”于是军事学院一组建,刘伯承就开始抓教员队伍。学校刚建成的时候,教员队伍主要从总部和其他部队选调,从地方大专院校招收。

动用了很大的力量,也只有190名军事教员、5名政治教员、106名文化教员。然而这些却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面对军事教员奇缺的局面,楼伯承决定吸收旧军官当教员。

刘伯承也不是谁都肯收的,针对教员他也有自己的标准:

第一、有扎实的学术基础;

第二、一般经过专门军校,有深入学习军事科学的兴趣;

第三、有为革命军队服务的决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选拔,军事学院一下子得到了数百名国民党旧军官担任军事教员。到1955年,军事学院的教员队伍已经达到1000多人,其中军事教员有1007名。

1957年7月底,中央曾任命刘伯承为高等军事学院的院长,但他在不久后却给毛主席和彭德怀写去一封信,说自己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担此重任,请求免任这一职务。

毛主席选帅出征朝鲜,4个野战军主将中,为何独独不考虑刘伯承?

1958年11月17日,中央军委答应了刘伯承的请求,同时任命叶剑英为高等军事学院的院长。

虽然刘伯承元帅没能挂帅出征,但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也许我们现在可以凭借着血肉之躯应对敌人,但是以后,甚至是几十年后,战争的形态还是这样的吗?”

这也是刘伯承元帅投身教育的初衷,英雄不仅仅出现在战场上,功绩也不是用数字表达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7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