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襄阳高香茶,就不得不提到保康县的一位“茶痴”。
3月28日,记者在襄阳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田应科的陪同下来到保康县官山镇荆山锦茶业公司。汽车刚停下,一位穿着墨绿色套装、梳着小奔头、个子不高的男子就健步走到车旁,他就是被保康人誉为“茶痴”的吕先奎。
“荆山锦”每年创收在亿元以上。图为“荆山锦”创始人吕先奎与国外友人
简单的寒暄后,吕先奎说话不离本行。“我做茶已有四十年了。后来从公务员辞职,专心做茶。还计划做茶二十年。”
吕先奎是保康茶叶的开创者,保康出产的“荆山锦”更是襄阳高香茶中的极品。采访的话题自然要从“荆山锦”的由来说起。
2005年,吕先奎承包了荆山腹地的保康县螺丝沟茶园。一天,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他望着连绵起伏的茶园像一片绿茸茸的地毯,柔柔地铺在山岗上,迷漫着一层淡淡的、薄纱似的雾,清晨的阳光透过来,犹如一缕阳光和雾织成的锦……
吕先奎突然豁然开朗:“荆山锦,我们的茶叶就叫荆山锦!”
吕先奎说:从宜昌三峡到竹山、竹溪这一带的秦巴山区属于荆山山脉,保康地处荆山山脉的中段,我们的茶叶在“荆山”后添一个“锦”字,寓意锦绣、茶产业红红火火。
螺丝沟茶园
与茶结缘 一生只做一件事
1984年,刚刚20岁的吕先奎,经人介绍到保康县店垭镇的一家茶场里当炒茶学徒,从此,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传统炒茶是个技术活儿又是个辛苦活儿。为掌握技术要领,吕先奎在师傅的指点下,一遍又一遍地苦苦训练。第一次炒茶,他的双手被烫起了12个水泡,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坚持,他终于掌握了手工炒茶的技术。“过去是手工做茶,形状是手工控制;香气、条形靠温度控制,做成一品好茶必须是温度和手法的完美结合,茶叶放在锅里,鲜叶抓在手上,就知道5公分、10公分、15公分的茶叶烘烤温度,这是保证茶叶品质的关键,那时候,我们练就了测温不用温度计了。”
吕先奎还十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专业书籍,他就把师傅讲解的要领写下来,把从别人那儿借来的书籍要点抄下来,还把炒茶过程中观察到的茶叶颜色变化、温度数据等生产要素记下来。两年后,笔记本记了一大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也成了方圆闻名的茶师傅,先后升任保康县关山茶场技术员、场长,被省农业厅授予“高级制茶能手”, 他还多次为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亲手制茶。这是他一生引以自豪的“骄傲”,他也坚定了这一生就做这件事。
吕先奎制作的保康绿茶在襄阳市声名远播,从1988年到1992年,保康绿茶参加全国性评比,多次获得部
优、省优产品称号。
1988年,“官山银峰”获农业部的部优。
1989年——1992年,连续三年获湖北省的省优。
1991年,“官山银峰”白毫显露的保康绿茶获得商业部的部优。四年时间,吕先奎制作的绿茶有10多个品牌获全国大赛金奖,保康绿茶系列产品走俏襄阳市场。
高山云雾出好茶 翠绿茶园吐新芽
1995年初,保康县委组织部把吕先奎调到县茶叶办公室工作,由此掀开了他从一名痴爱茶叶的普通炒茶工人成长为全县茶叶产业领航人的发展序幕。
为茶所迷 白手起家闯商海
茶是吕先奎钟爱的事业。在茶叶办,他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对于他这样一个爱茶、痴茶的人士来说,不接触基层,不深入一线,就好像离茶越来越远了。空间无法阻隔他对茶的那份痴情,他一次次趁工作之余到白虎岭茶场去过“茶瘾”,每次去都亲自动手炒茶,感受那份怀旧的温馨。久而久之,吕先奎越来越依恋茶,每天不看到青葱的茶树、翠绿的茶芽,整个人就无精打采的。当时全国茶叶行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作为全山区的保康县也不例外。
看到一个个茶场处于撂荒状态,吕先奎愈发心疼,他想下海经营茶产业,为保康的茶业寻找新的突破口。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妻子第一个表示反对,毕竟,茶办工作是“铁饭碗”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徘徊了许久,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定还是去闯一闯,给人生一次重生的机会,最终,他丢掉“铁饭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征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吕先奎走亲访友,东挪西借,好不容易凑齐了7万元,然后租赁了螺丝沟茶场,在县宾馆门口租下一个经营门店,为了节约成本,他回家把年迈的父亲接到茶园,对茶园进行除草松土,全面管理茶园。同时维修了厂房、更新了设备,还清了茶场以前所欠的电费,接通了电源。他又请来村民帮助采茶,承诺当天采茶当天结账。茶园也吸引了周边的群众去采茶,慢慢从几十人增加到几百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拚,茶园终于像模像样了,茶场的生产和管理也逐步走上了正轨。
茶场虽然步入正规,但是销售并不好,保康绿茶销路一直都局限在周边地区。吕先奎敏锐地感知到了全国茶叶市场的变局,他准确地捕捉到了有机茶的商机,决定发展有机茶为保康茶业蹚出一条新的出路。
为了提高保康有机绿茶的质量,这个耿直的汉子只身来到华中农业大学茶学系倪德江教授的办公室里,他把保康茶叶的现状和优势一一给倪教授做了讲解,教授被他对茶叶的那份热忱和执着所感动,爽快地答应了他的邀请,全面投入到保康茶叶的新品开发工作中,为保康茶叶提供科学培育、科学种植、科学制作等工艺,使之得到品质更高的茶叶。从此后,保康有机茶的声誉如日中天,全国各地的定购电话纷至沓来。那一年,吕先奎注册成立了“湖北保康荆山锦茶叶有限公司”,通过抓品质,为保康茶产业树起了标杆。
吕先奎:从2006到2008年,我连续三年出资给全县茶叶技术员培训,村里带队的给50元,镇里带队的100元,目的就是保证保康的茶叶质量。
在创业的征程上,为了茶业,吕先奎一次次身体力行。为了打开茶叶销路、为了节约成本,他自己做宣传,带领团队扛大旗、举招牌、写广告,自己做产品的代言人。公司副总王后福介绍说:他对茶叶的钟爱外人也许看不清、摸不透,但是只有吕先奎自己能体会到。
吕先奎凭借激情迈开了创业的第一步,凭着一股闯劲开创了保康茶业的新局面,目前他正为保康“荆山锦”全力打造襄阳高香有机绿茶品牌而继续努力着。
吕先奎说“一生只做一件事——茶,让茶成为百姓摇钱树”
“傻”到家 才能托起大产业
今年58岁的吕先奎,从十八岁开始做茶,至今已经四十年了。追溯荆山锦茶业公司的创业历程,如果说“痴”是吕先奎“茶为我迷,我为茶痴”的人生,那么,他挚爱茶叶、终生为茶,为山区老百姓找到一条致富门路则是他“做茶”的动力源泉。
2005年春,荆山锦茶业公司旗下的螺丝沟茶园里,茶农们一派忙碌。随着采茶工娴熟的采摘动作,片片青翠碧绿的茶芽轻快地飞入竹篮,吕先奎的脸上也洋溢着喜悦和兴奋。但收秤时,他发现回收的茶芽并不多,询问原因时大家都支支吾吾,就觉得其中必有蹊跷。仔细查询,原来有外县的茶叶商悄悄上门以27元/斤的价格收购鲜叶。当时,县内采摘茶叶的工资统一在19元/斤,这样,采茶工就把采来的鲜叶大部分藏起来,悄悄出售获利。
得知真相后,吕先奎将采茶工资涨到27元/斤,与茶贩子一个价。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认为他犯糊涂、冒“傻气”,怎能一下把工资提那么多?而他却想,兴一个产业,就要富一方百姓。
远山 绿叶 采茶女构成了春天最美的风景
其实,那时吕先奎的事业刚刚起步,有限的资金都是借贷筹措的。面对别人扣来的“傻”帽,他说,我们办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不错,但也要兼顾群众利益;当地百姓是支持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保障他们增收致富,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反过来,群众能受益,自然就会
把茶叶当做“摇钱树”来呵护,产业何愁不旺!
丽日微风习 采茶好时光
当年春茶罢园后一算账,虽然采茶费用攀升了3万多元,但由于采茶工积极主动、采摘细致,茶叶产出量较往年大幅上升、上市时间提前市价走高,“傻”招赢得了额外的效益。今年70岁的夏新枝10多年来一直在吕先奎的茶场采茶。她说:“我今年有70岁了,在这里采茶有十多年了,采茶季每天7点出门,在茶园有7、8个小时,收入从几十元到几百元。”
夏新枝老人最盼望的就是春天,她每天在茶园可以挣钱
荆山锦茶叶有限公司作为保康的龙头企业,在自己做大做强的同时,一直兼顾着茶农的利益。清明期间,采茶工们提篮背篓,穿梭于满山的茶树间。吕先奎从茶农手中收购的茶叶一直都是市场当期的最高价。他说:只有让农民多赚一点,企业才会跟着受益。要让在家的老人们充满对“春天”的希望。
目前,“荆山锦”产品已出口东南亚、非洲等10多个国家, 公司已取得 “荆山锦茶”、“荆山锦”、“神农茶祖”、“荆襄红”、“吕儿红”等6件注册商标,获得7项国家专利,产品品种已有50多个,有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五大类,年产值达3亿元。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