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从农民奋斗到五朝老臣,原来明太祖朱元璋早有暗示

发布啦 0 0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途中驾崩,一代英雄陨落,大明的战争机器暂时停止行动了。消息传来时,天下无不为之震撼,都城一片沉寂。

  

年轻的太子非常焦躁,不知如何是好,在皇宫踱步,此时,大臣提醒他狱中有一人,可以处理这个局面。


太子急忙和群臣赶往狱中,见一人身着囚服坐在黑暗的地牢之中,神色安然自若。


里面关着的犯人犯的罪还挺大,他是因为劝谏而入狱的,被明成祖派锦衣卫抄了家,当然,什么也没抄到,因为他是个清官。


太子的第一句话不是痛骂他不忠,而是哭着对他说自己的父亲去世了,此人听罢面露苦色,径直倒地,痛哭不止,许久不能起来。


当然以国事为重,太子忍住悲伤,赶忙扶他起来,问他现在这个情况如何是好。


此人说道:“现在要赈济灾民,减省赋役,从云南采办金银。”

  

他还说了一句至今为止都褒贬不一的劝谏

  “停止一切下西洋的活动。”

  

当然当时的太子明仁宗并没有想到以后的事情,而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把他放出监牢,恢复他之前的全部官职。

  

此人又是谁呢?为什么面子如此之大?为何会让太子如此仰赖呢?


此人叫夏原吉,字维喆,他刚出生的时候明朝刚建立两年,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长大,而且年幼时就丧父,可以说是人生十分不幸了。


此人从农民奋斗到五朝老臣,原来明太祖朱元璋早有暗示

夏原吉,字维喆


  

换作其他人可能就埋没在历史的长流中。


就像建立新的朝代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样,他的出生并没有使他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地刻苦地学习,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公元1390年)当上了国子监。

  

当别人嬉笑玩耍的时候,夏原吉只是默默的在看书,丝毫不为外界所影响,春夏秋冬,一刻都手不释卷,这并不是作秀,而是他一直都是如此刻苦。

  

当然,这样努力的人迟早会被赏识,毕竟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刚好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想看看大明的学子怎么样,于是就过来观察了一下。

  

结果他透过窗户看到看到许多学生在嬉笑打骂,没有一点读书人的模样。

  

朱元璋忍不住要发怒时,突然看到里面有一个人在默默看书,不为所动,神情认真,在一大堆不学无术之人中显得鹤立鸡群。

  

此人就是夏原吉,朱元璋转怒为喜,几天后直接擢升夏原吉为户部主事,可以算是可喜可贺了。

  

夏原吉也证明了自己有这个能力,他干事井井有条,纹丝不乱,他的上司户部尚书郁新非常赏识他,多次和明太祖表彰他这个优秀员工。

  

  朱元璋也为自己眼光出众,发现了这么一个人才而感到高兴,但是,工作能力太强难免遭人嫉妒,夏原吉也不例外。



户部的刘侍郎就栽赃他,暗中写信弹劾夏原吉,明太祖看到信后觉得不对劲,怒喝道:

原吉能佐尚书理部事,汝欲陷之耶?

  然后直接下令把刘侍郎砍了头,此后,夏原吉的仕途平坦。

  

但是,几年后,明太祖去世了,新的皇帝又会怎么看待他呢?

  

所幸的是,建文帝更加重用他了,建文帝将夏原吉升职为福建巡抚,


  在此期间,他治理清明,心系百姓,和他们同甘共苦,新修水利,夏季顶着酷暑,亲自到水利设施修建场所去指挥施工,全然没有官老爷带着的高高的架子,当地百姓看到这样一个好官,自然是交头称赞。

  

夏原吉于是一直被建文帝重用。

  

但是,好景不长,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大胜建文帝,攻克南京城,建文帝消失在大火之中,朱棣为了找寻他,发动了郑和下西洋的重大国策。

  许多建文帝重用的大臣被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方孝儒。

  

传闻发生了下面这么一件事,在大火中的南京城中,朱棣走到了夏原吉的面前,周围全是肃杀的士兵,众人背后是燃烧的建筑。


朱棣看着眼前这个人,他正在写着什么,全然不管周围的人。


朱棣手下的士兵都感到无礼,要拔刀杀了他,朱棣本人也感到自己被冒犯到了。


夏原吉只是随意地看了他们几眼,说道:

“陛下,如果要杀我也可以,只要你让我先处理这些文书”。

朱棣和手下的人全都一片震惊,呆呆地看着他。

此人从农民奋斗到五朝老臣,原来明太祖朱元璋早有暗示

明成祖朱棣



这件事让朱棣十分佩服他,于是明成祖摈弃前嫌,任命他为户部尚书,巧的是,夏原吉绝大部分成就也是在明成祖的统治时期才取得的。


不过夏原吉又被人怀疑了,朝廷上有人认为他是前人的官,并不靠谱,明成祖朱棣的气魄何其广大,笑着说道

夏某太祖之臣也,彼忠于太祖,故忠于建文,又岂不忠于联哉

  据统计,明朝的户部尚书在任期一般不超过三年,比如夏原吉的老上司郁新,就在1390-1392年担任户部尚书,任期才两年。而夏原吉担任户部尚书却接近二十年,可见朱棣也十分重视这个严肃且认真的人。

  那么夏原吉究竟处理得有多好呢?

  

古代打仗讲究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举个例子讲,朱棣在位时期发起了数次北伐蒙古,但后勤工作都处理得十分好,没有出现像符坚那样整片部队溃退的现象,十足肯定地可以说这是夏原吉后勤组织工作做得好。


  

夏原吉力图改革财政,详细制定了关于赋税、徭役的政策,他还提出超过三十项的建议,很好地整顿了靖难之役后明朝有些混乱的财政。

  

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早些年的经历,毕竟他也是个农民出生,深知百姓的疾苦,他和以前一样,动员数以万计的老公新修水利,和公共设施,疏浚河道。

 身着布衣,徒步前往工作地点,夏天不带伞,和他们一起劳作。

 

并且,他对明成祖朱棣也是一片忠心,明成祖数次北伐的时候,留下他在都城挑大梁,他没有乘积结党营私,而是和他人保持距离,有人想拉拢他给他送礼物,都会被夏原吉怒斥,这个可能也是他能成为五朝元老的原因之一。


  

 但,正是这份忠诚,最后反倒害了他,朱棣进行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夏原吉力劝明成祖不要出征,因为国家连年出征,疲民伤财,而且国家又有饥荒发生。

  

明成祖没有听取他的劝告,执意要出征,把夏原吉关进牢中,还派锦衣卫抄了他的家。

  

锦衣卫到他家时,发现除了几个锅碗比较好看就没有其他什么值钱的东西了,作为一个财政大臣,他却十分清廉,并没有贪污多少。


朱棣还将大理寺丞邹师颜也关押起来,因为它曾代理过夏原吉的职务,足以体现朱棣之愤怒。


朱棣这次慷慨激昂的北伐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就去世了,他死前还念念不忘夏原吉,对左右的人说道:

“元吉爱我”

  然后我们就看到开头那一幕了,继位太子跑到牢狱之中向他请教问题。

  

夏原吉对朱棣的忠心得到了他辅佐的另外两个皇帝的赏识 ,明仁宗和明宣宗都十分重用夏原吉。

  

夏原吉从一个农民奋斗到五世老臣,可以说非常有才能了,当然,这也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  


不举当今的例子,看看当时的人怎么评价夏原吉的吧。

  

明宣宗朱瞻基:“此朕擎天柱也,天下付若等,朕高枕无忧矣。”

  

《明史》称赞夏原吉为“股肱之任”、“蔚为宗臣”“,“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7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