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好消息!好消息!
《洛阳教育》第九期
园丁苑、桃李苑
闪亮登场
洛阳这些老师的大作见报了
赶紧来看看吧
洛阳校长、教师们
您的大作想发表吗
美文、作品都可以哦
!快!来!投!稿!吧!
“园丁苑” 版面主要刊发洛阳中小学校长、教师随笔,内容不限,语言流畅、有真情实感、传递正能量,1000字以内。
“桃李苑” 版面主要刊发洛阳中小学校长、教师绘画、书法、手工、剪纸、篆刻、摄影等作品,以图片形式发送,图片拍摄清晰,背景以纯白色为主。
●投稿邮箱:
luobaojiaoyu@126.com
●咨询电话、投稿微信:15517919162(咨询时间:工作日上班时间)
●温馨提醒:来稿须为原创未公开发表作品。请注明作者姓名、学校、年级、联系方式。
让我们来看一看
最新一期园丁苑
校长、老师们的大作吧
桃李苑
《书香满园》(行楷)
洛阳理工学院附属中学 郑洁
▽
《白鹿洞二首》(楷体)
洛阳市第二十三中学 王欢欢
▽
《开卷有益》(行书)
老城区古香小学 柴敏
▽
《活水亭观书有感》(行书)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 董喜锋
▽
《读书》(行书)
孟津区常袋镇中心小学 赵宏强
▽
《吹灭读书灯》(行草书)
偃师区实验小学 白会娟
▽
《读书香》(楷书)
洛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涧西校区
李建隆
▽
《读书明志,可识春秋》(隶书)
洛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兰溪校区
杨政军
▽
园丁苑
有书可读,人生一乐
洛阳市第二中学 郭战利
▽
读书,总能激起我内心的阵阵涟漪……
小学到高中的十年,我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那时,乡村小学条件简陋,三间瓦房当教室,四面墙还透风。二三十个孩子聚在一起成了同学,邻村的尚老师是我的语文启蒙老师。当年的尚老师三十多岁,高个儿,瘦长脸,很爱笑。课堂上,尚老师领读拼音、教写笔画、朗读课文。一篇短文,他能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我和小伙伴只循他声便能走进奇妙的文字世界。他还会结合书中内容,模仿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鲁迅有言,人生识字糊涂始。小小少年们,跟着尚老师读书,快乐无边。
十几年一晃而过。大学毕业后,我也成了“尚老师”。从此,便和课本、参考书、练习册等结下不解之缘。放下这本,拿起那套。有人曾言,这些算不上“书”,我也略表赞同。我曾听一位名师说过,教语文的,一年到头必得读几本课外书。此后我也暗暗要求自己积极去做。2014年,我终于跳出了考山题海,回归到了书的田园。抽出时间,我通读了刘小川先生的《品中国文人》,聆听了屈原等四十位文人墨客的心声。静夜时分,每当我品读完一位文人,总是会为他的气节所震撼,被他的经历所感动,心潮起伏,夜不能寐。我告诫自己,语文老师不能只做考试题,还要会读书。
数年前,叶鹏先生曾到我校做了一场文化讲座。听闻先生说,退休前,他读书写作的时间大都是晚上十二点以后。我感动于先生的勤奋和执着,也可以想到,叶老每读完一本书或写就一篇文章后,该是怎样的欣喜和惬意!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若有时间读一点儿书,增长些见识,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一辈子这样走着,不孤单不寂寞,心情也会很美好。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警醒我辈,愿与诸君共勉!
我们和书的故事
涧西区景华实验小学 程弯弯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名言一直贴在我们班教室的墙上,它仿佛在诉说着我们和书的故事。
还记得那年9月,小小的你们在父母的陪伴下走进了一(2)班的教室。我站在讲台上讲入学注意事项,你们仰着小脸,似懂非懂地听着。后来,我重读《窗边的小豆豆》,忍不住向同学们介绍:“这本书特神奇,里面有未来的小学生活,你们想不想提前知道那些即将发生的故事?”“想!” 你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响彻了整个走廊。也许就是那个当下,热爱阅读的种子在你们的心中生了根。接下来,我时常在班级和校园的图书角看到你们的身影。有时,还听到你们三五成群地交流读书心得。书中有趣的故事,配上你们稚嫩的讲述,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就这样,我们一起开启了愉快的阅读生涯。从一年级开始拼音识字,到诵读《弟子规》《诗经》《论语》。每天清晨,伴着朝阳和着鸟鸣,琅琅的读书声在校园里回荡。我们师生共读,小组互读,有时还把经典故事搬到了讲台上演绎。在我们共读《三国演义》时,为了加深同学们对书中人物的了解,我鼓励大家画思维导图,办手抄报,通过知识竞答关联人物和事件,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和见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次次活动中,你们日益热爱读书。阅读让我们一起在无声岁月中收获了知识,成就了更加明媚的自己。
不知不觉,你们在书籍的熏陶下,都长成了六年级的大孩子。有一天,我们都很激动,因为景玥涵同学的作文《谪仙人》在《洛阳晚报·教育周刊》上发表了。我猛然发现,身边的小豆丁们早已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小孩,你们已开始在浩瀚书海里追寻古圣先贤的脚步,在灿烂的诗歌文化中体悟人类共同的情感。再后来,我又读到班里一位女孩的考场作文,她在为林黛玉的死深深惋惜,她说:“如果可以,我愿为她十里红装,让她无限风光地出嫁,而不是临风洒泪,空劳牵挂。”十二岁的你们都开始读《红楼梦》了,竟还对书中人物的悲喜有自我思考。我不禁想起,自己刚读《红楼梦》时正上高中。如今,你们小小年纪,都开始为黛玉鸣不平。
是书,把我们的精神连接在了一起;是书,让我们的成长历程光芒闪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在热爱阅读的道路上永不停步!
成长•怀旧
——读《腰门》有感
高新区实验小学 崔进
▽
《腰门》是作家彭学军的长篇儿童作品。读着《腰门》,我仿佛看着沙吉由六岁的小女孩儿长成十三岁的少女。这七年,一些人来着,一些人走着,她就这样一天天地长大了。我不禁想到自己的故乡、童年,那时的人和事历历在目。就这样,沙吉的成长故事和我的怀旧思绪交织在一起……
沙吉与水的初识、熟悉,想帮助水却无能为力;与青榴一起在阁楼探险,鼓励青榴大胆唱歌……是这些人、这些事丰盈了沙吉的生命,带给她一段又一段独特的内心体验,成就了一个温柔委婉、内心丰富、感情细腻的豆蔻少女。作家文笔细腻,悠悠道来,用文字铺就了走进沙吉内心世界的一条道路,我沉醉其中,不知归路!
六岁的沙吉,早已体会到不让自己睡着是件多么艰难的事儿。因为她打算深夜悄悄帮水去“放哨”,所以坚持着不睡,看着天花板上的一摊水渍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我不由想起自己儿时夜晚睡觉时,在昏黄煤油灯的映照下,天花板的边沿总显出一些阴影,而我总能看着它们展开无限的联想。当看到沙吉和青榴上音乐课的章节,我又不由得想起自己小学时的音乐课。从城里新来的音乐老师教我们唱《外婆的澎湖湾》,我和同桌燕子在课桌下用手模拟弹琴,边“弹”边唱,眼神对视,心照不宣,乐此不疲。还有诡异的白猫和草鬼婆、神奇的哑蝉、奇特的梦游的经历,也引起我的无限遐想……
《腰门》仿佛是一阵风,吹开了我尘封的记忆。童年的人、儿时的事,随着沙吉的成长,呼啦啦地向我扑面而来。作家笔下,湘西美丽的吊脚楼、青石板、腰门、河灯……美味的灯盏窝、桐油粑……都让我对湘西更加神往。我想,等去的那天,我一定要去寻找翠翠居住的边城,还要去沙吉住过的北边街。看看靠在腰门上的沙吉和小边边,追寻傩送唱给翠翠的情歌,以及青石板上空灵而又悠远的足音……
(来源:洛阳教育)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