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戎马半生,为新中国的成立建下了丰功伟业,却一心为公,严以律己,严格教育自己的家人和子女,不沾公家便宜,勤劳节俭。
作为国家领导人或高级干部的子女,从小也就养成了不铺张,不浪费,不搞特殊化的生活工作习惯。
从小被教育:不搞特殊化
1946年7月刘丁生于延安,又名刘允真。是开国元勋刘少奇的三儿子。
刘丁一生中,虽然从事着比较重要的岗位工作,但官职不高,远远谈不上显赫。
他也从未利用过父亲的特殊身份向组织去要过什么官儿,只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直到退休。
按他的话说,从小就被父亲刘少奇教育,不能搞特殊化。
一把黄豆都不能带
1949年,北京解放,刘丁姐弟们都随父亲刘少奇进入北京。
父亲就提前召开了家庭会议:“进了城以后,要和老百姓家的孩子搞好团结,不能以高级干部子女的身份自居,不能搞特殊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先想自己做得对不对。”
几个子女一直牢记父亲的教导,生活朴素节俭,也从不依仗自己父亲的身份去搞特殊化。
上学时,姐弟几个每天一起走着去上学,身上的衣服也缀着和老百姓衣服一样多的补丁,一样吃着学校食堂的粗粮饭菜。
刘丁回忆说:“有一段时间,父母亲的粮食定量是一减再减,包括我们这些孩子们也是一减再减,生活费也是一压再压,父亲虽然身为国家领导人,家里也照样没有余粮”。
当时因为都是住校,一个星期只回家一天,每个星期一或者是星期天下午回学校的时候,妈妈(王光美)总是要翻我们的书包,检查我们是否在书包里带了吃的东西。
那个时候,我们在家能够吃到几颗炒黄豆就是非常奢侈的事。
即便是如此,妈妈也还是担心身边的工作人员,偷偷地给我们塞吃的东西。
所以每次回学校前都会仔细检查我们的书包。
妈妈规定,任何吃的不许带,一把炒黄豆都不许带,不许搞特殊,要跟所有百姓的孩子一样,大家在学校里住校,人家吃什么你们吃什么,要吃不饱,那么大家都同样吃不饱。
刘丁说:“那时候正在长身体,经常不到吃饭的时间就饿了,在学校也是野菜搭着粗粮,但碗里却尽是野菜,难见到几粒米,即便是野菜,也不能盛满一碗,每人就只有那一小碗菜饭”。
即使是这样,妈妈也同样不允许带任何食物走进学校。
有一次,正在上课,姐姐刘涛竟然还因为营养不良在学校晕倒了,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从那以后,家里可能觉得姐姐刘涛身体弱,所以对她就稍偏了点。
但那也仅仅是在家里开饭了让她先盛饭,其实她也并不见得就比别人多吃一口。
但就这一点照顾,都让姐弟几个觉得很羡慕。
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的同学们也根本没人会觉得,这姐弟几个家里有“大官儿”!
没有权力为子女办私事
作为国家主席的子女,刘丁他们在生活上不仅得不到照顾,工作、学习上要求更严格。
有一件事,刘丁一直记忆深刻,那就是关于他上学的问题。
1962年夏天,刘丁初中毕业参加中考,报考了北京市某重点高中。
但考试结果公布后,他的分数比该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低了两分。
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知道后,在没有请示刘少奇的情况下,就准备给北京市招生部门提前打招呼,要求校方优先录取刘丁。
结果这件事还是被刘少奇同志知道了,他就把妻子和孩子们召集起来,专门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他先让大家发言,他只是静静地听着,既不打断也不批评。
等大家都说完了,他才开始说话:“首先,丁丁能不能上高中,应该根据他的成绩来决定,而不是由我的职务决定,不然考试的意义何在!”
“第二,我是为国家、为人民办公事的,没有权力为自己的孩子办私事,更不应该为了孩子的升学问题徇私舞弊。”
这几句话刘丁他们几个子女一辈子都深记在心。
说完这些后,刘少奇又对刘丁说:“现在有两种接受教育的方式,一种就是院校教育制度,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按部就班地上学路线。还有一种叫‘半工半读’,就是一半工作一半学习,当年我就在天津上留法预科时就是这样,一边上学,一边工作给自己挣学费,我不是也上完学了嘛!”
后来经过父亲的耐心劝导,刘丁听从了父亲的意见,初中毕业后就报读了北京农业技术学校的农业中专。
2006年刘丁在作客人民网时说:“于是,我们家九个子女就出了我这么一个学农业的!”
16岁的刘丁在中专期间,他一半时间下地劳动,一半时间在教室上课。
他说:“后来习惯了,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干活和学习实践相结合嘛。”
1966年,刘丁从中专毕业后服从分配,到北京郊外的八达岭延庆山区教书。
后来在八十年代后回到北京,进入国家科学技术协会工作。
改革开放后,他曾到广西等地从事经济管理工作。
1996年,刘丁回到湖南,担任长沙市商业银行北区支行副行长,直到2006年退休。
一律严格对待
不光是对刘丁,刘少奇同志对其他几个子女的要求都一样严格。
长女刘爱琴,有次回北京就跟父亲抱怨自己住的房子被大水淹了,向有关部门多次反映也得不到解决。
想让父亲向有关部门提一下这件事。
但父亲刘少奇,不仅没有顺着女儿的意去向有关部门去打招呼,而且还反问女儿:“难道只有你的房子被水淹了吗?老百姓住的房子就没有被水淹?为什么群众能克服困难,而我们就不能克服困难呢?”
“你是国家主席的女儿,但这不是你能够享受的特权。换房子的事看似小事,却实在是大事。你养成了享受特权的思想 ,以后就会越来越严重,这很危险,长期这样,就会脱离了群众,站到人民的对立面去。”
作为刘少奇的子女,不仅特权享受不上,反而很正常的工作程序还会变得曲折。
1950年,刘爱琴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学时申请入党。
到了第二年预备期满,按照正常程序,在预备期内没有犯错误,那么预备党员就应当按时转为正式党员。
但她却意外地没有转正,原来是因为学校收到了一封信。
信中强调,刘爱琴虽然在预备期没有犯过错误,但并不表示她达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觉悟和标准,所以学校党组织应当继续考察并延期她的转正申请。
于是学校党支部就没有通过她的转正申请。
写这封信的,正是她的父亲——刘少奇。
这让刘爱琴心理上极难接受,其实她并不是不符合转正条件,也不是觉悟不够,只不过父亲对她的要求更高更严格而已。
有一段时间,她对父亲是有怨言的,认为他阻止了自己的进步。
刘少奇同志知道女儿心中的不满,所以在工作之余不断写信教育她,反复给她讲道理,开导她。
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教育,刘爱琴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苦心。
于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更加积极工作学习,参加党员活动,并主动向学校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在第二年的党支部大会上获得一致通过,终于顺利转正,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在父亲手里得不到“照顾”的同样还有次子刘允若。
在苏联学习期间,几次提出,想利用父亲的影响力转系,结果都被父亲拒绝了,甚至还被父亲批评。
最后终于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修完学业回到国内。
遗愿:丧事一律从简
刘少奇的几个子女一生都保持着朴实的生活作风,大部分子女都像刘丁一样从事着平凡的工作,辛勤工作,很少接受外界的采访。
刘丁第一次在公众面前露面,还是在2006年。
因为母亲王光美同志逝世,他与妻子艾心琦、姐姐刘涛一起接受了一次特别的专访。
当时节目《新闻会客厅》的主持人问道:能不能告诉我们这次为什么你们愿意接受这样的一次访问?
刘涛回答:是因为妈妈(王光美)。
“妈妈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从来不掉泪,当时我一看妈妈住院的样子,就觉得自己千万别掉泪,否则妈妈的身体更承受不了,我怎么也咬着牙”。
在接受采访中,他们深情地回忆起了自己与母亲生前的种种,无一不落泪。
201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风雨无悔-对话王光美》一书。
同年8月,刘丁出席了新书发布暨读者见面会。
2019年1月1日,刘少奇的三子刘丁(刘允真)因患肺心病医治无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原304医院)病逝,享年72岁。
家属们按照刘丁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任何形式悼念活动。
1月3日8点30分,在304医院告别室举行简单告别仪式,夫人艾心琦敬献花圈“夫君刘丁一路走好”,并做了最后的告别。
9点告别仪式结束后,立即送往八宝山殡仪馆火化。
2021年9月26日,是王光美同志诞辰100周年。
当天,儿媳艾心琦、王光美原秘书王筱苏等一行人,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韶山毛主席纪念馆参观,办公室副主任毛林科、讲解员毛玲等给予了热情接待。
艾心琦一行在美丽的秋色中参观了毛主席故居,并在故居前留下了合影。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