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壹点 通讯员 刘国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山东省地矿局五院从2016年底,配合山东省政府组织申报山水林田湖草工程。在各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经过大量细致的基础工作,2017年底,省地矿局五院牵头编制的《山东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以全国第2名的成绩,通过国家三部委组织的答辩评审,入选全国第二批试点项目。工程获批后,省地矿局五院主动作为,突出发挥地质工作先行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职能,以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调整为主线,聚力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采取有力措施配合泰安市政府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共参与山水林田湖草项目90余个,为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保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
为全面落实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实施的自然资源“数字赋能”工程,打通“山水林田湖草”从批到用一体化全过程管理的业务流和数据流,省地矿五院在泰安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指导下,打造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数字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从项目立项到监管完善的一体化全过程管理,有力推进了信息化和数字化全面赋能自然资源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数字一体化管理模式,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数据库与监测监管系统。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326个子项的基本信息、部署情况矢量图层文件、过程文件、各类管理文件资料、工程审批资料、技术成果资料等进行汇总,实现从目立项、实施、验收等环节的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明确项目位置、规模、类型、内容及建设进展,并对生态修复成果进行评价、绩效评定。综合运用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比对核查,实现实时动态、可视化、可追踪的全程全面监测监管。
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数字一体化管理模式,将实现土地整治与土壤修复利用工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以及流域水环境保护及治理工程等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全过程一体化监管,大幅提升生态修复工程从项目计划、申报、审批、实施、验收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控水平,为加快推进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保障。
天宝镇年家峪2018年突发山洪自然灾害,被列为重点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在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现场,地矿五院向自然资源部专家组领导汇报生态修复及地灾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在岱岳区祝阳镇二王安村,地矿五院与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同巡查监测设备运行情况,对岩溶塌陷重点区域进行详细巡查,对重点区域涉及住户逐个说明情况并落实好防范措施。
在泰山区,协助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隐患区内住户逐户排查,发放明白纸,落实避险措施。
在泰山景区,协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泰山景区分局,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 7处,排查村民52户,转移群众43人。
在东平县,协助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5处,排查村民108户,转移受威胁群众87人,发放防灾明白纸47份。
在肥城市,协助肥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巡查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5处,转移人员77人。
在新泰市,协助新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4处,对易发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了紧急整治措施。
受台风“烟花”影响,2021年7月29日,泰安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地矿五院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作用,每4小时收集一次数据信息,经专家会商后向泰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气象局报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为泰安市科学决策应对台风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肥城市马坊、鑫国、华玫、查庄、白庄等煤矿的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整治前
肥城市马坊、鑫国、华玫、查庄、白庄等煤矿的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整治后
工程实施四年以来,泰安市生态产业生产总值不断增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模式逐步建立。共治理采煤塌陷地9090.12公顷,修复矿山生态面积1086公顷,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6项,整治农用地24996.74公顷,工矿废弃地复垦881.68公顷,新增耕地2658.39公顷,新增湿地630公顷,大汶河、东平湖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区域省控及以上重点河流水质基本达到了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试点区域内控制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山青、水绿、林郁、土沃、湖美”的生命共同体正在让泰安变得更具魅力,更加多姿多彩。作为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点睛之笔— “泰山模式”总结,正由省地矿局五院总结推广,可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为巩固工程成果,构建长期、高效、精准的服务体系,省地矿局五院整合60多年来的地质数据,建设完成泰安市地质资源环境大数据研究院,研发了多个系统,社会反响强烈,夯实了服务机制。2021以来,研发的泰安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泰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4次,建成的国内首个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精确预警2次,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已在泰山景区和徂汶景区开展试运行,上述系统与市应急局搭建了数据专线,有力地支持了泰安市防灾减灾工作。建成了泰安市地下水监测系统,并与市水利局实现并网,监测精度大幅提高,可为极端气候、环境突发事件以及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保障。开发的工程勘察数据库系统和城市三维系统,为泰安市地下空间开发、基础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和中国自然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方敏等专家对上述成果表示高度认可。
通过重大工程项目的全程参与和建设地质工作信息化服务新引擎,省地矿局五院在主动服务政府管理工作中拓展地勘工作新领域,赢得话语权,实现了从“被动要求”向“主动服务”的根本性转变,强化了与泰安市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和联系,使山东地矿品牌价值和五院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形成地质工作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