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时中日交流的高峰,史籍中关于日本的历史终于可以和日本史籍互相对照了,但这限于《新唐书》,《旧唐书》还是看的人一头雾水。
《旧唐书》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按理说《旧唐书》成书年代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应该十分详尽才对,但在对日本的记载上,却差《新唐书》太多。
首先,《旧唐书》把日本分为了两个国家,倭国和日本,当然也说可能是一个国家的前后两个政权。
倭国
关于倭国的记载,基本承袭了前朝史书的描述,说它就是前朝历史记载的倭奴国(邪马台国)。
按照唐朝的国际形势,地理位置的参照物是新罗。
关于城郭、居民、国王阿每氏、官员、倭人衣着,婚丧嫁娶等的描述和《隋史》大致相同,但描述更为简略,信息甚至不如前朝详尽。
书中提到,倭人曾经在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派使臣来进贡,唐太宗李世民可怜他们距离太远,下旨特许他们不用年年进贡,并派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拿着使节前去安抚。
个性的使者:高表仁
谁知这位仁兄是个暴脾气,书中说他没有“绥远之才”,到达倭国后,和倭国的王子在礼节上起了冲突,一气之下,诏书也不念了,直接转身就回国了。
到了贞观二十二年,倭国才跟着新罗一起,再次和大唐开始来往。
日本
关于这个国家的来历,书中说得很含糊,罗列了几种说法:
第一,它是倭国的一个分支,因为位置在太阳边上(什么话?),所以就做日本;
第二,它就是倭国,因为倭人学了汉语后,知道“倭”不是什么好词,于是改名日本;
第三,它原来是个独立的小国,后来发展壮大吞并了倭国。
书中说,日本来的使者自高自大,说话云山雾罩,没几句实话,所以唐人并不相信他们的说法。
武则天当政的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日本有使节前来进贡。
使节据说是日本的朝臣真人,相当于中国的户部尚书。
朝臣真人戴着一顶进德冠,冠顶像花一样,四面披散下来;身穿一件紫色袍子,束着一条帛做的腰带。
朝臣真人很喜欢读书,中国的典籍他都看过,而且颇有水平,表现的温文尔雅。
武则天在麟德殿宴请了朝臣真人,并加封他为司膳卿,才让他回国。
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日本再次派使节前来进贡,并请求能跟着儒生学习四书五经。
唐明皇下诏,命令四门助教赵玄默在鸿胪寺给他们讲课,他们送给赵玄默大幅的布匹作为拜师礼(束修),布匹上题着“白龟元年调布”的字样,但唐人怀疑可能是假的(日本没有白龟这个年号)。
日本人倒是好学,把所有手里的银子都买成书,带着渡海回国。
日本副使朝臣仲满,说是仰慕唐朝的文化,留下不走了,改了个中国名字叫做朝衡,当了唐朝官员,做过左补阙(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和仪王友的职位。
朝衡喜欢收藏书籍,在长安呆了五十年后,唐人放他回去,但他还是不愿意走,继续逗留下来。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安史之乱前两年),日本又一次派使臣进贡,使团中有留学生橘免势和学问僧空海。
唐肃宗上元年间(这个年号只在公元760-761年用了两年,762就改元宝应了),朝廷提拔朝衡做了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的要职。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派使臣判官高阶真人来朝见,请求说:“以前派来的学生,学业完成得差不多了,希望能和我一起回国。”唐德宗答应了他。
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日本再次派遣使者朝贡。
值得一提的是,《旧唐书》中提到的后来改名叫做朝衡的日本副使者仲满就是大名鼎鼎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中文名应该叫晁衡。
此君和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李白是好朋友,
天宝十二年使者进贡那次,他其实跟着回国了,但后来有消息传回长安,说是他乘的船在海上遇难。
李白听说后,心情十分悲痛,写下了“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的诗句怀念他。
当然后来证明这是个乌龙,船队确实遇难,但晁衡却艰难逃脱,再次回到长安,和唐人一起经历了安史之乱。
他后来深得肃宗及代宗信任,历任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安南节度使等要职,最后官至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被封北海郡开国公。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正月,晁衡在长安辞世,并埋葬于长安,时年72岁,为表彰他为唐朝和中日交流作出的功绩,唐代宗追赠他为二品潞州大都督。
在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晁衡和后来到唐的学问僧空海都是主要角色。
空海剧照
晁衡剧照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