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斩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那年李善长77岁,朱元璋后悔了

发布啦 0 0

朱元璋,崛起于微末,成就九五之尊,建立明王朝。

明朝开国之后,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大封群臣功勋,此次一共封六位公爵,二十八位侯爵和二位伯爵。

二位伯爵,最为著名之人,当然应该是有着诸多传说的刘基刘伯温。

而李善长便是六位公爵之首,也就是韩国公,其地位还在徐达之上,徐达排在第二,封魏国公,常茂第三,其实,严格来说,常茂应该属于袭爵,毕竟,他位居第三,只因他是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在北征回来的路上病逝,自然由儿子代为袭爵了。

朱元璋斩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那年李善长77岁,朱元璋后悔了


徐达南征北战,荡平天下,功勋卓著,封六千石,按照排位,却还在李善长之后,可见李善长的功劳,以及对朱元璋的帮助。

封爵之后的李善长可谓是位极人臣,荣宠极重,被朱元璋比作汉之萧何。萧何,何人?汉初三杰之一,历史上著名的名相,安定了刘邦的后方,是刘邦可以南征北讨的重要保障,功劳之大,莫过于萧何。

从此处可见,朱元璋对李善长的重视。

然而,洪武二十三年,已经七十七岁之高龄的李善长,早已安居养老,没有任何职位在身,其所剩余的,或许便只有在淮西勋贵集团中的威望了吧,可是,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将李善长三族皆斩。

朱元璋斩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那年李善长77岁,朱元璋后悔了


当然,朱元璋还是将李善长的儿子和两个孙子留下了,毕竟,李善长的儿子是朱元璋的女婿,李善长的两个孙子是朱元璋的外孙。

都说朱元璋只喜欢朱标,对其他人都不喜欢,看这情况,还是有一点亲情的味道在身的,毕竟,他的二儿子秦王当年也是做了不少坏事,他也不过是下旨申斥而已。

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理由,其实也很有意思。

李善长有一个弟弟叫李存义,洪武十八年的时候,有人告发,说这个李存义和当年的胡惟庸有牵连,须知,胡惟庸是以谋逆罪处决的,除却胡惟庸外,还牵连了一大票的人。

朱元璋斩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那年李善长77岁,朱元璋后悔了


但是,朱元璋也很神奇,竟然下诏,免死李存义。

可是,李善长更加神奇,自己的亲弟弟被免死,按道理来说,他只是要进宫向朱元璋表示感谢,甚至应该表示谢罪的,可是,李善长什么都没有做。历史上说,就因为这件事情,朱元璋开始对李善长记恨起来。

其实,说句实话,如果朱元璋这点肚量都没有,众将士也不会服他,他也不会成就至尊位置了,个人觉得,这纯属无稽之谈。

李善长也不是因为这一次被牵连的。

朱元璋斩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那年李善长77岁,朱元璋后悔了


洪武二十年,有一个叫丁斌的人获罪,要被流放发配,这个人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这个人还是很仗义的,立刻就找朱元璋求情,希望可以放过丁斌,这让朱元璋很生气,觉得李善长怎么不知好歹呢,于是乎,直接把丁斌给抓了起来审问。

按理说,李善长是要救丁斌,虽然最后不能成功,丁斌该心存感激的,可是这位,真是枉费了李善长的百般周转,他竟然直接说,当年他在李善长府上做事时,经常看到李存义和胡惟庸有来往。

这还得了?朱元璋于是就把李存义给逮了起来,严加审问,李存义,虽然名字是“存义”,可是一点“义”都没有,不知道哪根筋错了,又把自己的哥哥李善长给告发了,说当年胡惟庸多次和李善长密谋等等。

朱元璋斩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那年李善长77岁,朱元璋后悔了


风言风语便起来了,各种猜测也来了,当然,这里面是没有真凭实据的,都是各种猜测,这猜测是什么呢?

听着就很有意思了:胡惟庸要谋反,让李存义去说服李善长,李善长拒绝了,反正,前前后后派了各种人去游说李善长,都被李善长拒绝了。所以呢,李善长属于知情不报,首鼠两端,知道胡惟庸要谋反,却想坐而观火。

于是,李善长也被逮起来了。

就这样,李善长和李存义一家七十余口,尽数被斩。

朱元璋斩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那年李善长77岁,朱元璋后悔了


这样看起来,李善长的确是冤枉的,因为,并没有任何书信往来,甚至没有明明白白的话语,一切都靠猜测,一个明朝重臣,就这样被灭族了。

后来,朱元璋给李善长平反了吗?没有,一直到了崇祯十七年,明朝已亡,南明皇帝才想起来这些明朝元勋,或许是国之将亡,渴求人才吧,于是给李善长平反,并且追封了。

可是,我为何要说朱元璋后悔杀了李善长呢?

这件事情,要从洪武二十四年说起,李善长死的那年是洪武二十三年,同时间,至少有六位侯爵,也因为胡惟庸的牵连而死,这一年,成千上万的人,或斩,或流放。

朱元璋斩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那年李善长77岁,朱元璋后悔了


可是,洪武二十四年,有一个叫王国用的给朱元璋上了一个奏折,劝谏朱元璋,大概意思是:

李善长,作为一个臣子,享尽了荣宠,在没有异姓王的情况下,公爵已经是最高等级的爵位了,在开国功臣中,他也是排在第一位的,而且,他的爵位还是世袭,死后还要封王。

这种待遇,即便是他跟着胡惟庸成功了,难道还能更高吗?显然是不能的。

并且,李善长和朱元璋还是亲戚关系啊,李善长之子娶了公主为妻,两个人相亲相爱的,李善长是有多想不开,想要跟着胡惟庸造反呢?

朱元璋斩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那年李善长77岁,朱元璋后悔了


如果说李善长自己造反,那么还有可能,跟着别人造反,最后得到的结果,不会比现在更好了,难道说李善长不是聪明人吗?能做出这种傻事?

就算李善长要造反,或许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他的儿子出了问题,为了保全自己的儿子,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然而,李善长之子像是朱元璋的亲骨肉一样,没有任何的嫌隙,所以,李善长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再者,李善长是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历经了千辛万苦,时常处于危险边缘,那还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情况下。

朱元璋斩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那年李善长77岁,朱元璋后悔了


可是现在呢,天下稳定,老百姓生活也不错,在这个时候,如果造反,想要成功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李善长都七十七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快要死的人了,李善长打破现在的安稳,去造反,那就是吃力不讨好,何苦来哉?

李善长是个聪明人,朱元璋是知道的,他又不是神经病,怎么会想跟着胡惟庸造反呢?即便是胡惟庸真的将这件事情告诉了他,他真的会瞒而不说吗?肯定不会的,因为,胡惟庸做这种事情,就是打破了李善长的安稳啊。

所以啊,这件事情,就是你朱元璋做错了呀,因此啊,你朱元璋要吸取教训啊。

这就是王国用对朱元璋的劝谏奏折,言辞十分犀利,敢让朱元璋吸取教训,何况,李善长等人刚刚被处死,还不到一年呢,这位就敢上这样的奏折,真是一代猛人啊。

朱元璋斩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那年李善长77岁,朱元璋后悔了


胡惟庸谋逆案已经过了十年,朱元璋还是要株连许多人,何况,这才仅仅又过去了一年多。

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上书这样的奏折,简直就是找死无疑了。

然而,朱元璋什么都没有做,也没有对王国用有任何的责怪,更没有降罪处罚。

这不符合朱元璋的性格啊。

所以,我个人觉得,冲着朱元璋对这个奏折的反应来看,朱元璋应该是后悔斩杀李善长了,毕竟,李善长给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又没有过任何超越规矩的举动,甚至手里已经是没有任何的职位了啊。

也许,正是因为朱元璋杀伐过重,得罪了天下士林,所以,才会编造出各种野史,来黑朱元璋。

朱元璋斩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那年李善长77岁,朱元璋后悔了


这其中黑得最为严重者,怕就是说他故意赐给徐达一只烧鹅了吧,徐达病重,不能吃烧鹅,他故意赐了酒和烧鹅,没多久,徐达就死了。

个人觉得,这纯属无稽之谈,要知道,徐达去世的时候,朱元璋还不算老,太子朱标也早已成熟,三十岁的年纪,可以抗住一切了,众人对这个太子也是心服口服。

何况,徐达病重,本就不太行了,何苦多此一举呢?

再者,此事绝非朱元璋之行为,朱元璋之性格,若真想杀徐达,一纸诏书,便可以了,这样做,多此一举。

朱元璋斩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那年李善长77岁,朱元璋后悔了


比如,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看到傅友德的儿子箭囊配的不对,认为他不尊重自己,就告诉傅友德,你把儿子的首级交上来吧,傅友德也是一个猛人,直接就真的把首级去送了,然后,也自刎了。

虽然,此时朱标已死,朱元璋的性情十分不稳定,但是,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性格,所以,他杀徐达,没有必要那么多的弯弯绕绕。

何况,当时的徐达一直镇守在北平,元朝退守漠北,徐达一直在前线镇守,正是需要徐达的时候。

朱元璋斩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那年李善长77岁,朱元璋后悔了


因此,我们不否认朱元璋比较暴戾,但是,有时候也因此而对有许多误会,当然,朱元璋也是一个人,他也是会后悔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8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