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发布一下 0 0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文|阿朱啊

朱标病薨了,带着对江山社稷的不舍走了。

朱标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一直承载着教导弟弟,辅助皇帝的职责。也是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太子,更是朱元璋培养了近三十年的接班人。

白发人送黑发人,不仅让活着的人难受,也让死了的人不甘。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只不过,朱元璋除了打起精神送自己最爱的儿子最后一程外,还要稳住在京都的另外三个最有能力的儿子。

继承人薨世了,那下一个继承人又会是谁,在这空档期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动荡,而年迈的朱元璋,年幼的朱允炆还能再承受一次攻击吗?

最耐人寻味的是朱标临死前费力画的三个圈,又代表什么意思,与社稷的稳固,与下一位继承人又有什么关联?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朱标画的三个圈

朱标中风后身体不能动,口不能言,但他的大脑仍在飞速运转。借着回光返照之际在地图上画了三个圈,幻想着自己驰骋沙场意气风发的样子。

只不过,他的生命还是定格在这一刻,什么遗言都没能留下。

朱标画的三个圈分别是西安、太原和北平,分别对应的是秦王、晋王和燕王三人的封地。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朱标是在西安突发疾病,后被匆忙送回京都的。

而朱标之所以去西安,是因为秦王在封地为所欲为,不务正业,被弹劾到了京都,朱元璋派朱标去核实的。而且朱元璋还有迁都西安的想法,这次朱标也带着勘探的任务。

秦晋燕是大明最有实力的成年藩王,对外是能防御敌军的作战藩王,对内却也是危机皇权的忌惮。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朱标之所以把他们三人的封地挑出来既有震慑之意,更有保护之意。

朱标已死,就会有蠢蠢欲动的势力冒出来,而他们三人不管有没有造反的想法,身边都会有这样的声音出现。

权利的诱惑,没有人能真正抵御得住,朱标先把他们画出来,意思就是无论他们接下来有什么行动,都早已在皇帝的掌控中,劝他们识时务者为俊杰。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但朱标并非嗜杀之人,生前就对弟弟们关照有加,死前也不会突然改性要弟弟们的命。

只不过,继承人死了,朝局必然动荡,朝廷就得出兵镇压,那这镇压的过程就难免不会造成流血牺牲事件。

而且,晕倒后的朱元璋一醒过来,就下旨让他们仨各自回府待着,随行的亲卫却被赶出了京都,还嘱托汤和辖制兵权,就表明朱元璋做好了仗杀叛乱的准备。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知父莫若子,朱标知道朱元璋一定会为了朝局的稳定,打压有能力叛乱的藩王,而秦晋燕三王必将首当其冲。

朱标画的三个圈,既有保护秦晋燕三王的好意,也有掌权者对下属的敲打镇压,还让三个亲王相互猜忌,不会抱团反抗。而且,也是在为他自己的突然病薨安排后事,只要稳固了朝局,大明就不会乱。也唯有做到这样,他也才能安心地撒手。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吕氏的两次尖叫

吕氏自常氏薨世后,就被朱标扶正成了继妃。

天公不作美的是朱允炆只是皇长孙而非皇太孙,虽然朱标对朱允炆甚是欣赏,但年过12岁还尚未分封,吕氏始终悬着一颗心。

而朱标却传来了病危的消息,吕氏的处境就更难了。虽然她大声训斥东宫的内侍们不要鬼哭狼嚎的,但她却也忍不住尖叫哭泣。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往大了说,一旦朱标撒手人寰,必将朝局不稳,他们母子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别人夺权的活靶子。往小了说,吕氏个人的皇后梦、太后梦都将戛然而止,吕氏一门的指望也到了尽头。

这个时候的吕氏除了突如其来的惊吓,更多的是悲愤,明明都看到了希望,却偏偏当着她的面关上了门。

再见到朱标,吕氏连忙紧握着朱标的手,她脸上的泪立马换成了笑容,因为对于一个将死之人,临死前看到的笑容或许能换来无数的恩惠。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只不过,口不能言的朱棣更想尽快言明自己的遗言而非满足吕氏的小心思。

等吕氏再有机会接近朱标时,朱标已经薨世了。这个时候的吕氏也没必要横生埋怨了,就真情实意地诉说她对朱标的情义。

等吕氏说完,还是忍不住尖叫大哭起来,这里面包含了她对朱标的爱,同时也有怨。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身为帝王家的人,再多的真情也抵不住现实的利益。吕氏终究还是抱怨朱标没有为她和朱允炆考量,哪怕亲口指明朱允炆为皇太孙,也能让她心安不少。

妇人终究是妇人,眼睛看到的永远是那点既得利益,却考虑不到自己是否有能力把握住天降的富贵。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各怀鬼胎的藩王

无情最是帝王家。不论是留在京都办差的燕王,还是送朱标回京的秦王,亦或是走在半道折返的晋王,一旦齐聚在京都,对皇权来说就是一种威胁。

其实,仔细算的话秦王是第一个不用防备的人,因为他既无能又没有那份野心,虽然是朱元璋的嫡次子,最大的亲王,最有机会继任太子位。且不论太子位会不会给他,但他自己一定是第一个不愿意继位的人。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接下来是晋王,既有野心,也有能力,但脾气太过暴躁,狠起来是六亲不认,就连身边的护卫亲随从都难免迫害。

有一个情节是晋王是去而折返的亲王,表面上是对朱标这个大哥的关心,却也明摆着不服管教。

内侍公公都说是奉了皇帝的口谕,但他却还是愣着站在那里,既不情愿听旨,也不甘心行礼。如此刺头的表现,难免会被当成出头鸟先赴了黄泉路。

而且,晋王是朱标唯一一个惩戒过的弟弟,或许亲兄弟之间不计较,却给了外人做文章的借口。

更关键的是晋王有条件造反。朱标已死,顺延继位人的话就是秦王,但秦王已经处在随时被削藩的边缘,不足为虑。那接下来就是晋王了,如果朱元璋真的要在一堆儿子里选的话,选择晋王的阻力相对会小很多。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最后是燕王。虽说燕王非嫡非长,但他的战功最多,百姓的口碑最好,在朝也有不少拥立者,而且朱元璋也曾多次表明他是最像自己的儿子。综合下来,燕王的呼声一定不会小,反倒成了最佳太子位候选人。

而且燕王就藩多年,早已不是唯皇帝唯朱标马首是瞻的马前卒了。相反蜕变成了有野心有心机懂伪装的实力藩王。

但从燕王刻意不和朱标照面的情况来看,他也深知自己越得赏识,也就越被忌惮的道理。久而久之,燕王与皇帝和太子都有离心离德的裂痕。

即便是一家子亲兄弟,长大后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更何况是帝王家,都有争夺皇位的权利,相互算计,甚至流血牺牲都稀松平常。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朱允炆的上位

不管是朱元璋出于对朱标的偏爱,还是对朱允炆的认可,朱允炆都在朱元璋的保驾护航下坐实了皇太孙之位。

就在朱允炆迁往东宫当日,就有燕王及三个儿子陪同,其实,朱元璋这样的安排也是很有深意的。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在朱允炆8岁的时候,就弹劾过朱棣,骂朱棣是酷吏,与天下不和。

但长大后的朱允炆却学会了谦逊恭俭那一套,虽坐在主位上,对着燕王就是一个结实的行礼,吓得燕王一愣一愣的。

不过叔侄俩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比一个会装,朱允炆给燕王戴一顶高帽子,借着学习如何御敌经验,一边又搬出自己的老爹,意在让燕王手下留情,拎清现实。

毫不示弱的燕王,没有对朱允炆行礼,却又扮上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其实,朱元璋安排有过节的俩人凑在一起,一是对燕王的信任,二是想让俩人搞好关系,互为依仗。

只不过,一心想要建立新政局的朱允炆却早已按捺不住,想实施自己的抱负。

《山河月明》看懂朱标临死前画的三个圈,才明白吕氏为何两次尖叫

朱允炆以为自己有了外公吕本留下的四大名士辅佐,就可以实施削藩。却忘了狠戾时最忌讳优柔寡断;实施强制时最忌讳准备不充分,还没有后悔的机会。

而且他身边最为信赖的还有个大元的公主海别,虽然在他看来海别是个嘴巴严,有见地的女人,但实际上却是个一心想恢复大元的奸细头目。

朱允炆是个幸运儿,在自己登基为帝的路上,不仅熬走了所有的“绊脚石”,还有吕氏外戚的家族支撑。

只不过,上天还是公平的,前半生好运的人,后半生可能有个大灾在等着。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8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