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38年,一个17岁的大学新生在日记里用英语问自己:Am I moderate?(我是不是一个庸人?)“我是不是一个庸人?我想了又想,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这还是个问号,而不是个句点。沈从文先生说过,一个人应该平庸一点,不应该脱离人生,而应该贴近人生。我脱离人群,和别人不投机,总觉得格格不入,这是不是脱离人生呢?张佛泉先生讲政治课时引用巴斯卡的话说,我思想,所以我是人,不是达到目的的工具,而是目的本身。我是工具,还是目的呢?我来联大目的是做一个能够自立的人……读书人或学生是不是庸人?是人中人还是人上人?……这还是个问号,不是一个句点。”
1970年,一个25岁的县委宣传部的理论干事兼县委党校教员真诚且痛苦地面对自己:“真正使我悲哀的是虚度岁月。夜晚卧床,每念及此,常常泪水长流。我问自己:难道我是矿物吗,久久地埋在这里,等着谁来开采呢?”
1975年,一个57岁的黑人在监狱里给他的妻子写信:“监狱不能带给一个人什么,但是在这里,一个人至少每天都有时间去反思自己全天的行为,去克服一些不好的方面,然后发挥出内在美好的方面。定期沉思,在每天睡觉前和自己对话15分钟,是很有好处的。刚开始的时候,去剖析自己生活中的负面因素或许很困难,但是一旦坚持尝试10次,就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02
第一个人是许渊冲,他从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后考入了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先后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及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2021年6月,享年100岁。
第二个人是周国平,他最终放弃了那个体制内的职员工作,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读了哲学系的研究生,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学者、作家之一。
第三个人是曼德拉,他最终结束了27年的牢狱生涯,并于1994年至1999年间任南非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2013年12月逝世,享年95岁。
03
如何面对一地鸡毛的人生,几乎是每个人都遇到过的问题。是在沉默中压抑地生存,还是在心安理得中随波逐流?是麻木不仁,还是怀揣尖锐的历刺让自己在清醒的痛苦中攀登向上?
再次借用曼德拉给他妻子的信:“在评判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习惯以外部因素作为标准,例如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知名度、拥有的财富和教育水平。当然,在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方面,这些物质标准很重要。因此,许多人都在努力奋斗,积极获取这方面的成功,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评判作为人的发展时,内部因素则显得更为重要。诚实、真诚、纯朴、谦逊、真正的慷慨、不慕虚荣、愿意为他人服务,这些内在特质是每个人都很容易做到的,同时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认真地进行自我反思,没有认识到自我、自己的缺点以及错误,上述特质就不可能形成……不要忘记,所谓的圣人其实就是不断努力尝试改进自我的罪人。”
无论我们当下的境遇如何,我们都不应该躺平,都不应该屈就于目前的平庸。人生奋斗的激情不能湮灭,向上生活的力量不能衰退!我们终其一生,竭尽全力,或许最终也无法取得闪闪发光的奖杯,甚至出师未捷身先死,功亏一篑无所获。但我们能够不断地超越当下的自己,就是生命最珍贵最厚重的无上荣光。拒绝平庸,就是人生最大的精彩。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