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丨要给App用户协议“减肥”加点压力

发布一下 0 0

文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使用App前,你认真读过用户协议、隐私政策吗?


近日,江苏省消保委对App用户协议阅读状况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显示,App用户协议大多冗长复杂,其中的加粗条款也很难对消费者起到显著提示作用。律师建议将重要条款单独列举,让消费者对格式条款中重要内容实现无障碍阅读。


特评丨要给App用户协议“减肥”加点压力


基于“告知—同意”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APP运营方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前,理应与用户签订相关协议,明确相关隐私政策,以获得授权。这一过程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也可以说是必须的。作为运营者的公开声明,用户协议与隐私政策,既是用户了解相关运营企业如何处理个人信息的窗口,也是他们行使个人信息控制权的主要渠道。


然而,动辄数万字的App用户协议与隐私政策,以普通人的阅读速度,看完平均要三四十分钟的时间,而且其中还夹杂着不少专业术语,普通消费者既难以看完,也难以看懂。对此,网友们纷纷吐槽:“当代年轻人最常用的谎言是‘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不同意就不能用,我有得选吗?”“能看完的人都是勇士,能看懂的人都是博士”……吐槽固然有些情绪化,但无奈又不满的真实感受溢于言表。


特评丨要给App用户协议“减肥”加点压力


制造那么多阅读障碍,并非某些App运营者兴之所至,而是暗藏玄机。有媒体曾总结,部分App运营企业是借机“挖坑”,消费者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进不同意协议内容则不能使用、遭“暗度陈仓”、被“先斩后奏”、一次同意则次次同意、个人信息被转送第三方等五重陷阱。


如此处心积虑,某些App运营者的做法既“鸡贼”,又涉嫌违法,最后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个人信息保护法》则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从这些法律法规看,某些App运营企业在用户协议、隐私政策里费尽心机设置的那些“暗门”,实际上无论如何借助冗长复杂艰涩的文字掩盖,都会因为涉嫌没有尽到告知义务、设置霸王条款、过度索权、侵犯个人信息等违法原因而无效。换而言之,如果消费者较真,诉诸法律,这些App运营者多半会输掉官司,遭到法律的惩戒。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消费者即使因为时间与成本的原因不去和App运营者闹上法庭,在这个网络时代,也会借助各种维权渠道去申诉自己遭遇的委屈。譬如,2022年1月1日至4月10日,短短数月时间,江苏消费网舆情监测中心就共监测到全省与App用户协议、隐私协议相关的敏感舆情8020条。App运营企业的商誉受损,其潜在的长远的损失,恐怕要大于其获得的那些见不得光的“收益”。


实际上,如果将用户协议与隐私政策的内容文本弄得简明易懂,用户对授权行为的了解就会透彻,相应地,对App的信任度也会提高。如果目光放长远点,App运营企业何乐不为呢?


特评丨要给App用户协议“减肥”加点压力


所以,无论是从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利来看,还是从App运营者自身的长远利益来看,都有必要给App用户协议与隐私政策的内容与文本“减减肥”了。针对用户诟病已久的用户协议、隐私协议内容冗长、难以阅读的问题,互联网企业应当积极回应,对复杂的协议提供重要条款的摘要,或将涉及权利义务的重要条款以简明易懂的表格、图文等形式展现,让消费者对格式条款中重要内容实现无障碍阅读。


与此同时,消费者要提高维权意识,多关注相关协议内容,既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权利义务,也可以更好地与监管部门配合,一起多给App运营企业施加点压力。就像个人减肥一样,要在自身觉悟自律的基础上,再施加足够的外部监督压力,App用户协议与隐私政策的“减肥”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9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