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5日之后,病重的周恩来总理进入了弥留状态,躺在北京305医院的病床上,长时间昏迷。他的病情报告源源不断地送到毛泽东主席那里,毛主席静静地看着一份又一份病危报告、治疗方案和抢救方案,长久地陷入沉默。
01痛失战友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中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享年78岁。
当时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得知这一噩耗,立刻来到毛泽东住处,他怕毛泽东承受不了,没有直接向他报告,而是通过值班护士把消息写在惯常通报事项的白纸上,放在了大厅的条桌上。
此时正值上午,毛泽东躺在床上看鲁迅选集。他的贴身秘书小孟听到外间响动走了出去,一下子看到了桌上的纸条,小孟拿起纸条,看了又看,泪水瞬间涌出了眼眶。怕惊动毛主席,她强忍着没有哭出声,平静了一会儿,把眼泪擦干,把纸条折好,放进了口袋,打算找机会报告。
然而直到吃完中饭,小孟几次开口,都欲言又止,她实在不知怎么跟风烛之年的主席报告这个消息。下午三点多,中央政治局送来了周总理逝世的讣告清样,小孟觉得再也无法隐瞒了,便趁着给主席读报的时间,先读了一些别的内容,然后稍稍停顿,拿起那张讣告清样,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道: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
毛泽东听着,慢慢闭上了眼睛,眉头紧锁,不一会儿,闭着的眼睛里滚出了泪珠,一直流到脸颊。
小孟此时已经泣不成声,毛泽东却没有说一句话,只任泪水默默流淌,流过脸颊,流过嘴角,流到了脖颈。悲伤弥漫在整个卧室,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周恩来的追悼会定于1976年1月15日下午召开,前一天的下午,小孟给毛泽东读了邓小平同志在追悼会上所致悼词的清样。
这一回,毛泽东不再默默听着,他泪如泉涌,痛哭失声。当天晚上,身体便再次反复,根本坐不起来,更不用说站立了。就这样,他没能去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
其后数天内,每次小孟给毛泽东读有关周恩来悼念活动的文章或是各国唁电,他都会默默流泪,反复多次,小孟便不忍再读。
就在这种悲伤中,1976年2月4日春节到了。除夕夜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毛泽东却既没有亲人陪伴,也没有友人团聚,只有几个工作人员陪着他。
听到中南海外边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他才意识到这是除夕,看着冷清寂寞的屋子,他用低沉而又沙哑的嗓音对工作人员说:“放点鞭炮吧,你们也应该过过节。“
这是毛泽东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相比于毛泽东私下里的悲伤,朱德的泪水流在了公众面前。
1976年,朱德已经90岁高龄,身体很不好。周恩来逝世时,他刚出院,工作人员没有告诉他。晚上7点,朱德从电视新闻中看到,立刻老泪纵横。
1月11日是遗体告别的时间,一大早朱德就拖着颤颤巍巍的病体,乘车前往灵堂。路上,他默默把帽子摘下来。到灵堂后,缓步走到周恩来遗体前,又戴上帽子,颤巍着双腿,努力并拢,以军人的姿势举起右手,向自己的入党介绍人、肝胆相照的战友,敬了一个军礼。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个军礼。
回到家,朱德一句话也不说,饭也吃得极少。1月15日开追悼会,朱德还要去,但由于几天彻夜流泪,身体过分虚弱,两条腿怎么也上不去车,只得从电视上看着灵车经过十里长街。
尽管如此悲伤,朱德并没有在悲伤中消沉,每天的安排反而有增无减,开会、看文件、找人谈话、接见外宾,满满当当。工作人员劝他休息一会儿,他对工作人员说:
“总理不在了,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不然,我们既对不起党和人民,也对不起总理。”
超量的工作,一点点消耗着他原本就不多的健康。1976年6月21日,朱德会见澳大利亚总理,回来后身体不适,开始发烧,却依然坚持工作,不肯住院治疗。6月26日,他终于同意住院,却得知毛泽东因心脏病发正在抢救,立即对身边的医疗人员说:“你们不用照顾我,快去照顾主席。”
这次住院后,朱德再也没有离开病房。
1976年7月6日下午3点1分,朱德逝世,享年90岁。
他给孩子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要做无产阶级!”
此时的毛泽东刚从垂危中抢救过来,静卧在病榻上。华国锋赶来向他报告了朱德逝世的消息,毛泽东瞬间红了眼眶,虚弱地说了一句话:"‘朱毛’,‘朱毛’,不能分离。现在朱去见马克思了,我也差不多了!"
一句“朱毛”,把人们带回了当年那段血与火铸成的激情岁月。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三位领袖,他们出身不同,性格各异,甚至起初对革命该走什么道路,军队该怎样建设,都有不同的看法意见,但无论中国还是西方,评价中共党史时都称,他们是最佳的中共领袖搭配。
02风雨飘摇中相识
三人中,周恩来和朱德认识得最早。1922年8月,已经是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的朱德离开了队伍,在孙炳文的介绍下来到上海,会见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他是旧军人,陈独秀拒绝了他。
朱德没有灰心,他远渡重洋到德国,辗转找到当时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负责人周恩来,再次提出入党申请。经过深入了解考察,周恩来欣然成为朱德的入党介绍人,这一年朱德36岁,周恩来24岁。
毛泽东和朱德见面最晚,也最隆重。1928年4月的一天,领导了秋收起义、带着部队在井冈山落脚的毛委员听说朱德带着队伍上山了,提前一天理了发,换了新衣服,挎上了从不携带的盒子枪,一大早就到了龙江书院。在这里,35岁的毛泽东平生第一次见到了42岁的朱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朱毛会师”。
至于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怎么认识的,没有历史资料明确描述。但是可以推断,那一定是在1925年,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出任政治处主任,从事军队政治工作,毛泽东在广州农讲所出任第六任所长,从事农运工作。在黄埔军校的军事课程里,至今可以查阅到毛泽东到军校为大家演讲的记载;同样的,在讲习所的史料里也可以查到周恩来到这里为农运学生讲课的纪实。
年轻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因为一个共同的身份—教书先生,自然而然地相识了。
03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建军大业》里有一个镜头,听到南昌起义的消息后,蒋介石不屑一顾地自语:毛泽东一个农民,朱德一个兵痞,周恩来一介书生,他们能翻起什么大浪来?
最终历史用铁的事实告诉他,这三人不但掘了他蒋家王朝的坟墓,更带领中国深受苦难的老百姓彻底翻身做了主人,一举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英雄无数,但在早期革命最艰难、最黑暗时期,是这三个人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拨云见日,力挽狂澜,把中国革命带到了正确的道路上。历史证明,他们是最完美的组合。
①毛泽东告诉世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现在我们说,只有共产主义能够救中国,这是事后诸葛。在上个世纪初,共产主义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共产主义在中国搞不成。
率先反对的是梁启超。1921年,就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夕,梁启超发表《论社会主义运动》,他认为“今日之中国,生产事业,一无所有;虽欲交劳动者管理,试问将何物交去?”“故此法者,在他日生产事业相当的发展之后,容或有采择之余地,今日提倡,绝非时也。”
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孙中山也认为共产主义在中国行不通。1923年,他和苏俄驻华全权外交代表越飞联合发表《孙文越飞宣言》,直言“在这里不存在成功地建立共产主义或苏维埃制度的条件。越飞先生完全同意这一看法,并且进一步认为,中国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实现国家统一和充分的民族独立。”
斯大林甚至说,中国共产党对于共产主义来说,就像人造黄油对黄油一样,真的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但当时中共是知识分子、小知识分子和农民组成的。
在那种大环境下,共产国际支持中国建立共产党,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培植一个中国政府的反对派,给他们造成牵制,防止中国政府无限度向西方资本主义靠拢。
党的一大召开时,代表共有13人,其中4人壮烈牺牲,7人出了问题,或主动脱党,或被开除党籍,周佛海和陈公博还成了大汉奸;坚持到解放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可见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当时多么艰难和迷茫。
但就是在大家都不看好这个政党的时候,毛泽东站出来,以对中国国情惊人的洞察力向世人论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为所有人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敌人与敌人斗争,就是我们生存发展壮大的机会。
后来的历史一再印证了毛泽东这一伟大论断。
而基于这一论断,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凭这一点,毛泽东就是中国革命第一人,无可替代。
②朱德力挽狂澜保住中国革命的火种
朱老总一开始并不是“老总”,也不在党和军队的核心领导之列。
朱德1926年回国,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但他并不是起义的核心领导。当时指挥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是周恩来,前委委员里面有张国焘、李立三、叶挺、贺龙、刘伯承、聂荣臻,甚至还有郭沫若,却没有朱德。
不仅不在领导核心,朱德手下人也不多。南昌起义主力是叶挺的十一军,共8个团,以及贺龙的二十军,6个团。朱德手下只有南昌市公安局500人。起义当天,分派给朱德的任务,就是灌醉滇军的两个团长,拖住他们,保证起义顺利进行。
陈毅后来回忆说,“朱德在南昌暴动的时候,地位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听他的话,大家只不过尊重他是个老同志罢了”。
胜利占领南昌后,朱德被任命为第九军副军长。但第九军当时就是个空架子,没有军长,也没有战斗部队,朱德依旧是光杆司令。
很快起义部队南下,当时滇军遍布江西,组织上派朱德率领先遣队在前面开路。主要是让他用之前在滇军当旅长的身份,同滇军打好交道,打开南下通道。
后来,当起义部队进入粤东北的大埔县,国民党部队的围堵越来越紧迫,需要一支队伍留下阻击敌人。41岁的朱德挺身而出,率领第11军25师和第9军教导团共约3000多人,留下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作战。
可以想见,如果当时起义军南下作战成功,朱德可能一直就是一位不太重要的“老同志”,但是主力部队作战失败了。
朱德率领3000人在三河坝完成了3天的阻击任务,3000人剩下2000多,正要去追赶主力部队,却遇到溃败下来的二十军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才知道主力在潮汕地区作战失败,已经被彻底打散了。
这就是兜头一泼凉水,一时间人心涣散,很多人都说“主力都散了,我们还在这儿干什么?我们也散伙算了。”
《建军大业》剧照 朱德
关键时刻,朱德站了出来,坚定地对大家说:“我们还有人,有枪,我们有办法,绝不能散。”之后收拢前方溃败下来的主力残部,重新整顿队伍。
其实,当时朱德嘴上说“有办法”,心里也没底。大家看在朱德当过滇军旅长的份上,想着先跟他走,看看他究竟有何办法,实在没有办法再解散。就这样,朱德成了这支部队的最高指挥者。
八月起义时,士兵们都穿的短衣短裤,走到10月底,依然是短衣短裤,没有补给,没有粮食,没有弹药,只有追兵,人越走越少。
当时在队伍里的粟裕后来回忆:每天都有人不辞而别,有的叛变了,有的开小差,有的甚至开大差,带着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公开离队。
走到江西安远天心圩,2000多人的部队只剩下800人。师级以上干部只剩朱德一人,团级军事干部只剩王尔琢,政工干部只剩陈毅,眼看队伍就要一哄而散。若是这800人散了,南昌起义的队伍便是片甲不留。
千钧一发之际,朱德再次站了出来,他在天心圩大会上,对大家说:“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 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了,1917年他们成功了,我们今天就是俄国人的1905,总有一天会迎来属于我们的1917。”
当时在下面听的人里,没几个知道俄国革命的1905和1917,但大家还是被朱德的激情和信心感染了,这支800人的队伍上了井冈山。
对于当时在山上的毛泽东等人而言,这800人上山无异于雪中送炭。因为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主要是湖南的农军和留洋的学生,战斗力很弱,在朱德等人上山前,根本不能与山下的军阀匹敌。
而朱德这800人,是北伐军中的叶挺铁军,军官基本都是黄埔军校毕业,士兵个个久经战斗,战力强悍,他们上山后,共产党的军队战斗力大增,这才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中国革命才有了最初的火种。
所以参加井冈山早期斗争的谭震林同志解放后说,留在三河坝的那部分力量,假如不能保持下来上了井冈山,而井冈山只有秋收暴动那一点力量,很难存在下去。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排列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十大元帅之三的林彪、十大元帅之六的陈毅,排列十大将之首的粟裕,1927年10月都站在天心圩八百人的队伍里。
这个意义上说,从朱德带着800人上山的那刻起,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永远的总司令。
③周恩来永远在危难时刻做出正确选择
如果说毛泽东、朱德起初是中国革命舞台上的边缘人物,周恩来则从一开始就站在了舞台的中央。
姑且不说留洋时少年共产党负责人的经历,就说回国后,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组建了孙中山先生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后来扩建为“叶挺独立团”,又相继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可以说,他是党内最早摸到“枪杆子”的领导人,也是国民革命军最早的领导人。
崇高的威望和资历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唯一的作用就是在中国革命最危难时刻,助他力挽危局,带领大家选择正确的道路。至于什么道路才是正确的,周恩来只有一个判断准则——有利于革命的胜利。
基于这一准则,他处理朱毛分歧不偏不倚。朱毛刚会师的时候,对于军队怎样指挥有很大分歧。毛泽东主张集权——由一人指挥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带来的队伍,朱德主张分权——分别指挥各自的队伍,相互配合。陈毅想从中调和,但他本身更赞同朱德的主张,便在大会上批评毛泽东有七点错误,朱德有三点错误,结果红四军选举,朱、毛两位主帅双双落选,陈毅反而当选了红四军前委书记。
陈毅只得向在上海的中央汇报这一情况,当时中央主要负责人之一就是周恩来。了解了情况后,周恩来没有支持交情深厚一同赴法勤工俭学的陈毅,也没有支持亲自介绍入党,在南昌起义中出生入死的朱德,反而支持了曾反对过自己的毛泽东。
他专门批评了朱德与陈毅的极端民主化,认为只有集中指挥军队才能步调一致,行动敏捷,还恢复了毛泽东前委书记一职。
周恩来这种毫无个人私念,一心为党的做法,有力地维护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为革命胜利奠定了正确的基础。
没有他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毛泽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准备转移,但当时大家都认为是战略性转移,没人想到会走出二万五千里长征。
部队开拔在即,早就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被免职的毛泽东写信给中央,想留在瑞金不走。当时的书记博古看了信不知如何处理,找周恩来商量。
周恩来连夜快马飞驰寻到毛泽东,关起门来彻夜长谈,当时的谈话没有任何记录,周、毛两人终生也未透露只言片语。第二天一早周恩来回瑞金,跟博古说了七个字:“他同意跟着走了。”
就是这一夜的谈话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毛泽东的命运,当时留下没走的瞿秋白转过年来被国民党逮捕杀害,毛泽东如果没走很有可能遭遇同样的劫难。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事实是毛泽东选择了长征,在随后的遵义会议上重掌乾坤。这一次同样离不开周恩来的支持。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获得军事指挥权,但党的领导权仍然在博古手中,周恩来便与博古长谈,说服他交权。后来博古跟自己的侄子透露了这次谈话内容:
周恩来对他说:你是留苏的,我是留法、留日的,我们都是吃过洋面包的,但是中国革命靠我们搞不成。自从我领导南昌起义失败,我就知道我们得找一个真正懂中国的人,那个人就是老毛。老毛懂中国,我们只有辅佐他,革命才能成功。
博古后来说:“周恩来所言甚是,中国革命靠谁的领导才能取得胜利,而除了胜利我们还有什么东西不能放弃的。”
第二天,博古交权。
一切为了革命胜利,共产党人在这一点面前没有什么是不能放弃的。
周恩来再一次巩固了毛泽东的地位,团结了党内力量,他的远见卓识也被历史所肯定,他选择的人,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晚年周恩来病重时,叶剑英元帅指示医疗小组的护士、秘书、警卫:“每个人都要准备好纸和笔,周总理一辈子受的委屈很多,他肚子里的想说的话也很多,不管他说什么都记下来。”
但直到周恩来去世,护士、秘书、警卫上交的都是一张白纸。不说也不辩,身为一党领袖,明明是最有话语权的人,却终生个人服从组织,小我服从大局。周恩来把一个共产党人公而忘私的纯粹做到了极致,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榜样,也是世界上所有政党人的榜样。
结语: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毛泽东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一年,中华民族失去了三个最杰出的领袖,但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被传承,在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永存。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