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想象家乡的大槐树

发布一下 0 0
乡情散文:想象家乡的大槐树

乡情散文:想象家乡的大槐树

文:杨晓光

  若问我的老家有没有一棵古老的大槐树,我的回答十分干脆:没有。不过家乡并不鲜见槐树的影踪。在老家的后院,就生长着一棵槐树,它既说不上有多高大,亦着实与古老毫不沾边。在八月里来桂花香的时节,它开出了米粒大小的花,待到槐花落英缤纷,夏天已过去大半,进入到暑热的尾声余韵。正好契合白居易《暮立》诗中的意境:“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

不过,在距我老家不远的北戴河火车站以东的北戴河村,有一棵古老的大槐树。据传说,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班师回朝时途经此地,将士们在一土地庙前祈求一路平安返京。太宗见此,命儿子李治移栽一棵槐树于庙前,以留后人铭记,如此算来,古槐就有近1400年的历史了。年复一年,从春到秋,古槐枝繁叶茂、浓荫蔽日。这棵古槐历尽风风雨雨,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护佑着一代又一代村民安居乐业,见证了一年又一年北戴河村的发展变迁。

槐树分为国槐和洋槐。国槐作为本土的古老树种,在2000多年以前,《山海经》中就有“首山其木多槐,条谷之山,其木多槐”的记载,其后的《本草图经》记载:“槐,今处处有之”。留存至今的古槐多为唐宋年间所栽。它的根能在土壤中扎得很深,有很强的汲取水肥能力;国槐喜欢阳光,又比较耐荫;喜欢干冷气候,又具有耐高温的特性。

国槐内敛、含蓄、雅静,温厚内敛,波澜不惊。其花如米小,安闲自在地开着,一如我们身边的日常,由于平时的熟视无睹,而被忽略的美好、和善和爱意。在它长长的花期后,会结满细密的槐米,可入中药,清热解毒。槐叶和槐花可食,杜甫诗中就有“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的诗句。

古老的槐树与美丽的民间传说一脉相连。七仙女思凡下界,与董永桥边相遇,两人一见心生爱慕,发誓结成连理。大槐树是为他们牵红线的月老,永结同好的大媒。

南朝梁元帝《长安道》诗云:“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红尘”,说明南朝的通道以槐荫路为特色。南朝陈后主《洛阳道》诗:“柳花尘里暗,槐色露中光。”说明洛阳当时的行道树也是槐树。近年来,城市绿化,也看好了国槐,皆因国槐修美的树冠,往往作为道边树。

大槐树之于中国人,是古代迁民怀祖的寄托,吉祥和祥瑞的象征。明朝初年,因为连年的战乱,河南、陕西等省份人口匮乏、土地荒芜,而山西省的劳动人口多,土地却相对贫瘠。于是朝廷决定由山西向外省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据说人们背井离乡之际,看到的就是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由此有句话是“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这种集体记忆的重塑,其实是在结束了长期战乱,重回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后,人们对于自身归属感的一次“集体寻根”。通过一种图画式的叙事解读,将历史传说融入现实生活,以集体意识和集中追忆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时至今日,山西洪洞大槐树已经从杜撰为主的传说故事,衍变成了一个历史文化符号。

距我老家不远的昌黎县荒佃庄、十里铺、五里营等村庄,均可见到大槐树巍峨的树冠和古老的身姿。虽然我的老家没有古槐,但在我的心中,老家晒甲坨,她本身不就是一棵枝干遒劲、绿叶常青的大槐树吗!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9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