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课程方案出炉,语文位居第一,英语的主科地位被撼动了吗?

发布一下 0 0

【新版课程方案出炉,语文位居第一,外语的主科地位被撼动】21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通过专门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修订背景、思路、过程,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变化进行了说明。

新版课程方案出炉,语文位居第一,英语的主科地位被撼动了吗?

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出炉,必然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所以,今年暑假,各位老师恐怕要沉下心来,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国家层面的课程方案和标准,是指导性的,各地方将出台具体的设置方案,学校也将在接受培训的基础之上,制定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方案。由此,教育人今年暑假,会过得很充实。

根据总的课程方案,义务教育阶段共有12门国家课程,地方、校本课程各1门,总共14门课程。

新版课程方案出炉,语文位居第一,英语的主科地位被撼动了吗?

按照总课时比例设置,小学1-2年级总课时为910,3-6年级为1050,7-8年级为1190,9年级为1122.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共有9522个学时。

义务在课时比例设置中,以往语数外基本平均的课时安排被打破,语文的总课时数达到20%-22%,超过1/5;数学为13%-15%;外语则为6%-8%,约为语文的1/3,数学的1/2。

我们注意到,体育与健康的课时比例为10%-11%,科学的课时比例为8-10%,都超过外语。而道德与法治的课时比例与外语一致,都是6%-8%。

也就是说,从国家层面的课时比例来看,外语已经从以前的语数外平行地位,变成了语文一枝独秀,数学紧跟其后,体育、科学几乎并驾齐驱,外语位居第五。

新版课程方案出炉,语文位居第一,英语的主科地位被撼动了吗?

但考虑到国家的课程设计方案中,英语是3年级起点,其中明确说“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在一至2年级开设,以听说为主”,可以预设,绝大多数地方、城区学校基本上都会选择1年级起点的英语。

而这是大多数教育人所反对的:英语和汉语拼音混学,会对学生带来混乱,严重影响母语学习。最好的办法,是全部硬性要求采用3年级起点。

在初中阶段,虽然说的是“外语”,但事实上,全国各地基本上开设的都是英语,这次进一步明确,“可以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势必对英语在外语的垄断地位有所弱化。只不过,要真正改变,还需要时间,毕竟,各地现在普遍缺乏其他语种的教师资源,也没有或很少有其他语种的教材和课程资源。成都有一所学校,开设了小语种教学,包括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其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从课程设置方案中关于课时比例的设定可以发现,语文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这与“文化自信”的总体方针是一脉相承的。

科学(小学科学,中学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的地位有所加强,而英语的地位将进一步削弱。

这一课程方案及课时比例的设置,既是国家“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类根本问题的反映,也与国家整体发展相适应,回应了不少的教育专家取消英语必修课地位的呼吁。比如,李光宇代表多次提交议案,建议高科取消英语科目,改为选修。他说:“高考必考、中小学必修”的地位,将英语学科从高考必考学科改为选考,从中小学生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提升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你赞成在中小学取消英语吗?

著名教授郑强也在多个场合呼吁“取消英语”——很多孩子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已经需要学习英语了,但是大学毕业之后,他们很难有机会再接触到英语,更别提张嘴说英语了。那为何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呢?小学阶段应取消英语教育,用传统文化武装来孩子们的大脑

新版课程方案出炉,语文位居第一,英语的主科地位被撼动了吗?

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在评价机制上作大幅度的改革。考试评价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牛鼻子,要想撼动英语的必修课地位,关键还是考试科目的设置。现阶段,完全将英语从考试科目中除去还有很大的难度,就应该在分数设置上做一定的调整,否则,考试不变,必定是换汤不换药。

新版课程方案出炉,语文位居第一,英语的主科地位被撼动了吗?

总之,这一次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思想更新,措施更有力,传递的信息更明确,作为教育人,还需要加强学习。而作为顶层设计,可能还需要在决定方案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问题上,做出更大胆的变化。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9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