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船长
1
被称为中国楼市调控标杆的长沙,也出手放松了。
4月19日上午,湖南省在强省会战略文件中提到:放宽人才落户限制,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在长沙就业人员可即时申报落户,享受在长沙购房资格,推动高层次人才在长株潭三市自由落户。
长沙目前的调控政策,不比北上深松多少:
限售:商品住房须取得不动产权属证书满4年后方可上市交易;
限购:购买二套房,必须在首套房拿证4年之后;
契税:个人购买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按4%的税率征收契税;
人才: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才,须满足在长安工作生活24个月。
而这次长沙的新政出台,直接让最后一条人才购房门槛名存实亡。
而昨天,长沙对非住宅商品房也开始补贴了。
就在一周前,长沙面对市民“修改限购限售政策”的建议,还强势回应“继续严格执行,精准落实”。
网上一片叫好声。
但短短一周,形势就变了。
陈佩斯有句名言:“没想到啊没想到,你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叛变了!”
不是陈佩斯不明白,而是形势变化快。
眼下,中国楼市正经历新一轮低潮期。
刚刚公布的一季度房地产数据,房产投资增速0.7%,马上跌入负增长区间。
商品房销售面积下跌13.8%,商品房销售额下跌22.7%。和去年此时此刻相比,冰火两重天。
无奈之下,救市潮,正在全国蔓延。
但似乎,市场越救越差。
而长沙对新政的回应是,留意到省政策的出台,但在市级限购政策执行方面,暂时还没有变化。
可以看出,省里面的初衷,其实只是吸引人才落户罢了。
人口负增长的危机,远比拯救房地产重要得多。
即便调控再严,迫于宏观形势的变化,也不得不做出改变。
2
上海的疫情,正在缓解。
金山和崇明,已经实现社会面清零。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没人会想到这一波疫情来得如此猛烈。
3月12日之前,上海的新增病例还停留在65例。
对这一次的基本研判,还是零星出现,并没有发现大规模爆发源。
3月13日,新增病例突然超过100例;
3月19日,新增病例突破500例;
3月24日,新增病例突破1000例;
4月4日,新增病例突破10000例;
4月7日,新增病例突破20000例;
4月13日,新增病例达到最高峰的27719例;
……
3月底的时候,上海终于回过味来。
从网格化管控,到先浦东再浦西的“鸳鸯火锅”,再到全城静态管理,一开始喊着“不封城”的上海,不得不向现实低了头。
一向被称为精准防控的上海模式,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基层管理、小区团购、通行证管理、物资捐赠等等环节,都出现了问题。
网上舆论,更是一时汹涌。
那个洋化、风情、有格调、做事讲求精准的上海印象,消失了一半。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必须承认,上海仍是中国最强的城市,是中国面向世界的名片。
此次的疫情,只是前进过程中的一波大风浪。
一切都在好起来。
3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对一座城市来说,更是如此。
一向调控最严的长沙,放松了限购门槛;一向精准管控的上海,爆发了大规模疫情。
那句话怎么说得来着,世界上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
时代浩浩荡荡,你我皆在其中。
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主导下,重化工业、重型制造业被分布在北方和东北。那时的东北城市,一时风头无两。
在1978年时,中国GDP最强的15个城市中,沈阳排在第五位、大连排在第七位、哈尔滨排在第九位,甚至连大庆、鞍山也能杀进榜单。
到了80/90年代,改革开放后改制市场经济,沿海城市依靠外贸型经济、来料加工制造业迅速崛起,“孔雀东南飞”便成潮流。
无锡、宁波、佛山开始进入榜单。
1990年时,深圳首次进入15强榜单;东北5城,大庆、鞍山出局。
2000年时,深圳一跃而到中国第四城;东北仅剩大连一个城市还在榜单。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最大奇迹,仅仅用了20年时间不到。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最大衰退,也仅仅用了20年时间不到。
而观察这种时代对于城市格局的变化,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也是我这六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张五常说,地区间的竞争,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
奇迹的背后,是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21年的64.7%。
53年时间,7.5亿人进入城市。
53年时间,选择不同城市的人,差距开始显现。
53年时间,城市之间的鸿沟也愈发明显。
因此:
什么样的城市才有未来?
什么样的产业才适合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如此之快,农村怎么办?
究竟该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
究竟该优先发展强省会还是采用均衡模式?
城市规模该不该控制?
城市规划该优先考虑什么?
城市人口规模有没有上限?
为什么高铁地铁亏损还要继续修建?
读大学该选城市还是专业?
高房价矛盾能不能解决?
……
如此种种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在我们认清城市发展逻辑的同时,更关乎每个人的投资就业。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