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镜诚
叶剑英晚年时回顾自己的一生,曾多次吟诵广东潮州韩愈祠堂的一副楹联:
“凭栏望,韩夫子祠,如此江山,争让昔贤留姓氏;把酒吊,马将军墓,奈何天地,竟将残局付英雄。”
叶剑英很欣赏这幅楹联,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一生总是扮演着“收拾残局”的角色。
时间回到1976年9月,毛泽东弥留之际,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毛主席集体告别。
当叶剑英来到毛主席病床前,只见毛泽东双目微睁,轻轻地动了一下手臂,好像有话要对叶剑英讲。可是因为叶剑英过于悲痛,所以他并没有察觉到毛主席的细微举动。
叶剑英推出病房后,毛泽东又艰难地抬起手,招他回病房。一旁的护士见此,连忙报告叶剑英:“首长,毛主席招呼您呢!”
叶剑英来不及思索,立即转身回到病房。当他紧握着毛泽东的手,凝视着毛主席,心中五味杂陈。毛泽东睁开眼,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些什么,但因为病情严重,又无法说出。
叶剑英在病床前伫立良久,又轻手轻脚地离开病房。
那么,叶剑英是如何解读“毛主席两次将他叫至面前却没有说话”的行为?叶剑英站在毛主席的病床前,又想了些什么?直到198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叶剑英才道出内情。
本期文章,笔者将为大家解读叶剑英在历史的重大转折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读完此文,相信大家会对毛主席曾经评价叶剑英“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话语有更深的理解。
一、
时间回到20世纪70年代,叶剑英重掌军委后有过一个举足轻重的动作,那就是向毛主席提议:请邓小平复出。
1972年8月3日,邓小平再次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工作。毛泽东读罢邓小平的来信,又将信拿给叶剑英看。
叶剑英读完信的内容,当即表示应该尽快恢复邓小平的工作。毛泽东对此表示赞同,他在邓小平的来信上批示道:“他没有历史问题,即没有投降过敌人。”“他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战功……”
可以说,邓小平后来的顺利复出,叶剑英功不可没。
4年后,也就是1976年,毛泽东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力逐步交给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
1976年2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一、经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由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二、经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在叶剑英生病期间,由陈锡联负责中央军委的工作。
那年4月30日晚,中南海毛泽东书房内,华国锋陪同毛主席会见了新西兰总理马尔登。
会议结束后,华国锋简明扼要地向毛主席汇报了近段时间中央的主要工作和全国的形势。当时,毛主席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没有工作人员的搀扶,老人家甚至很难自己站起来。
听罢华国锋的汇报,毛主席点点头,他拿起茶几上的铅笔,艰难地写下三句话:“慢慢来,不要着急;照过去方针办;你办事,我放心。”
华国锋看着毛主席写给自己的三句话,心中满是感动。特别是那句“你办事,我放心”,可见毛泽东对华国锋的认可。
毛泽东之所以选择华国锋,就是因为华国锋具有在县委、地委和省委主持领导工作的丰富经验,后来调至中央,他又在党政军领导工作中积累了新的经验,经受了诸多考验。有鉴于此,毛泽东最终毅然选择了华国锋。
行文至此,笔者有必要介绍一下华国锋。因为毛主席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和叶剑英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二、
华国锋其人,同他所写的颜体字一样,方正不阿。
他写的字谈不上有多“惊艳”,但从不潦草。华国锋老成持重的性格,也决定了他直到最后关头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1921年,华国锋出生于山西交城。那一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这个角度看,他称得上是“党的同龄人”。
华国锋读中学时,因为离学校不远处住着两位中共地下工作者,所以他在那里读了很多进步书籍。
1938年,17岁的华国锋离开家,上山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两年后,华国锋在山西交城担任工、农、青、妇、武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同年,华国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华国锋担任中共交城县委书记。后来,他又担任中共阳曲县委书记兼县武装大队政委。后来人们常称他为“华政委”,便始于此。
1949年8月,随军南下的华国锋开始在湖南工作。3年后,他被调往湘潭县,担任县委书记。
1954年,华国锋担任中共湘潭地委书记。
彼时的华国锋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地的特殊性,因为毛泽东正是湖南湘潭县人。
建国后,毛主席对家乡的建设十分关注。1955年7月,毛泽东写下《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后,34岁的华国锋深受启发,于是写下《充分研究农村各阶层的动态》等文章。
这些扎根于基层的文章让毛主席很是欣赏,华国锋由此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后来毛泽东视察期间途径湖南,亲自接见了华国锋。
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毛泽东特邀华国锋作为列席代表,介绍湘潭地区合作化运动的经验。
此次讲话,华国锋给毛泽东留下了踏实无视的印象。会后,毛泽东称赞华国锋:“你是我的父母官哪!”毛主席的一句戏言,让拘谨的华国锋感受到了这位领袖的平易近人。
从那以后,毛泽东但凡去湖南视察,华国锋必然陪伴在侧。毛泽东总说,华国锋是个老实人。言外之意,华国锋务实踏实,不争名夺利,这一点让毛主席很是欣赏。
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和外国友人斯诺谈话时提及华国锋。后来斯诺的文章在美国《生活》杂志发表,华国锋首次引起国外的注意。
毛主席说:“湖南省的人物也出来几个了。第一个是湖南省委现任的第一书记华国锋,是老人。”
彼时,华国锋不过49岁。毛主席之所以称他为“老人”,就是因为华国锋已经参加工作很久,自己对他比较了解。
三、
1976年9月初,毛主席再度病危,医护人员紧急实施抢救的同时,中央政治局成员们轮流在毛泽东的住地值班。
从9月7日到9月8日下午,尽管病情严重,但毛主席仍要坚持看文件。后来的护理记录显示:“9月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11次,共2小时50分。他是在抢救的情况下看文件看书的: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文件和书是由别人用手托着。”
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手不释卷。即便在最后的生命关头,仍坚持看书。这种精神和毅力,让人叹服。
毛泽东弥留之际,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毛主席集体告别。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笔者描述的那一幕:毛主席两次将叶剑英叫至面前却没有说话。
毛主席最后一次看文件,是在9月8日下午4时37分。尽管被病痛折磨地苦不堪言,但他仍看了近30分钟文件。
后来的几个小时,毛泽东已经无法说话。那天晚上,他的血压继续下降,心电图显示只有微弱反应,没有明显的心脏跳动。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一代伟人毛泽东逝世,享年83岁。
毛主席去世后,华国锋顺利接班。他和叶剑英等人一起,依靠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力量,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平息了那场政治风波,为党和人民立了大功。
后来,叶剑英又顺应全党全国人民的意愿,积极促成了邓小平的复出。
就在平息了那场政治风波后不久,叶剑英亲自安排邓小平由城内搬到西山25号,以便更好地保护他。
随后,叶剑英又派小儿子开车将邓小平接到玉泉山9号楼自己的住地。两位老战友再次见面,都分外激动。
叶剑英曾说:“小平同志具有治党治国治军的全面经验,是我党难得的人才,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的赞扬。现在,党内、军内的绝大多数同志和全国人民强烈要求让小平同志出来工作,我们要顺应民心,顺应潮流。”
一次政治局会议上,叶剑英正式提出这一问题:“我建议小平同志出来工作。”
对于叶剑英的提议,包括陈云、聂荣臻、李先念和王震在内的许多老同志,都表示赞成,要求尽快恢复邓小平的工作。最终,华国锋接受了叶剑英的意见。
四、
1977年5月14日,叶剑英住地,邓小平和徐向前等人聚会,祝贺叶剑英80寿辰。
战友们欢聚一堂,邓小平称赞叶帅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叫他“老帅”。叶剑英对邓小平说:“你也是老帅嘛,你是我们老帅中领班的。”
那年7月,中共中央十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定》,恢复了邓小平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1978年底,叶剑英出席中央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他说,要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有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中央要有好的领导班子。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有自知之明,而且要有知人之明,真正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要造就和培养一大批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毫无疑问,叶剑英对邓小平是十分支持的。
在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完全同意邓小平的主题报告,大力支持邓小平提出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支持邓小平提出的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支持邓小平提出的人事调整原则。
叶剑英认为:“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应当由邓小平来领导全党进行现代化建设,我退出领导岗位。”
从1979年起,叶剑英就给中央政治局常委逐个做工作,要求同意他退出领导岗位,但中央没有接受他的请求。
对于叶剑英这样高风亮节,顾全大局的行为,众人满是钦佩。其中,深受影响的就有华国锋。
1980年8月,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建议,决定华国锋不再兼任国务院总理。
同年11月10日至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和批准了向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人事更动方案,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
叶剑英后来在会上回忆起“毛主席去世前两次将自己叫至面前”的行为,徐徐说出内情:
“据《三国志》第三十五卷《诸葛亮传》里记载,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后,诸葛亮并没有照刘备的话去办,而是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毛主席临终前,政治局的全体同志到毛主席那个房子,排队一个一个见毛主席。那时,他的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看完后,退回休息室。过了一会,护士又把我叫到毛主席面前。当时毛主席看了我一眼,说不出话来,我又退了出来,不久,毛主席心脏就停止跳动了。当时我就想,毛主席为什么要第二次叫我呢?还有什么嘱托我剖析毛主席在世时自己的心情,我想毛主席想让我帮扶华国锋,尽管我自己精力不足,水平不高,还是想尽力扶助他。”
现在,叶剑英的使命完成了,他和华国锋一起选择退出领导岗位,这让笔者想起周恩来曾评价叶剑英的话:“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一一END一一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