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神舟13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三名宇航员也在四月中旬安全返回地球。当他们被工作人员抬出返回舱时,所有人都对三位航天英雄抱有最诚挚的敬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仍然是两次上天的太空“老将”翟志刚。
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
按照正常飞行员的职业寿命,已经56岁的翟志刚应该早就退休了,为何还会工作在一线呢?
作为神舟13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总指令长,需要带领两位宇航员在为期180天的太空旅行中完成三次出舱任务。而如果说起中国出舱任务经验足够丰富的宇航员,那就非翟志刚莫属了,因此,翟志刚是不二之选。
而早在2008年,翟志刚搭乘神舟七号飞上太空时,他就已经展示出了自己强大的身体素质、过硬的抗压能力、以及丰富的航天经验,并成为“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
之后他在接受总台采访,谈及“太空漫步”时,还风趣幽默地说:“好像有人在我屁股上踢了一脚,人悬起来了。地球也在空中悬着,真怕它飘跑了......”
那么,在宇宙中遨游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翟志刚第一次进入宇宙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选他来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
“担心地球从空中飘跑了”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许,伴随着指挥中心的倒计时,神舟七号载人火箭成功冲入云霄,奔赴充满未知与希望的星辰宇宙。
神舟七号发射
这是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与之前杨利伟的任务不同,这三位宇航员中,翟志刚和刘伯明要完成在宇宙中出舱、实现“太空漫步”的任务。
如果此次任务完成了,中国将成为继美国苏联后第三个实现宇航员出舱作业的国家。
本次出舱任务是现场直播的,世界各国都在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身为这次直播的“主角”,翟志刚的压力自然是有的,不过经过长年的训练,翟志刚的心理素质早已经如磐石一样坚硬,他与刘伯明心中只有完成任务这一个目标。
根据翟志刚后来在采访中所描述的,“太空漫步”的感觉实在是太奇妙了。在舱门打开走进宇宙的一瞬间,翟志刚感觉身后有人狠狠地踹了他一脚,随后整个人就飘浮在宇宙中,感觉自己与世间的一切都隔离了,没有任何束缚。
那一瞬间,他感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感。
出舱以后,翟志刚仰头望去,只见蓝色的“天空”伴随着变幻莫测的云朵,这让他感觉自己仿佛还在地球上。
不过他很快就回过神来,头顶的蔚蓝并不是天空,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那一片厚重而又美丽的蓝色,其实是海洋。
翟志刚和刘伯明第一次以这样的视角俯瞰整个地球,心中的滋味自然不可描述。那种浩瀚的美丽,可不是用一般的词语可以形容的,即使是用摄像机记录下来,也无法记录肉眼所看见的美丽。
兴奋、紧张、使命感,这些情绪在一瞬间涌上翟志刚的心头。
16时44分,翟志刚抓住舱外的扶手,右手挥舞着中国国旗,沉着地说出了足以载入中国航天史册上的八个字:“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此时,在地球上,亿万人看到了翟志刚在太空中挥舞着五星红旗的画面。伴随地球指挥部的掌声,翟志刚与刘伯明顺利完成了19分钟的出舱飞行任务。在这19分钟内,翟志刚行走了9125公里,相当于半个地球的路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行走速度最快”的人。
在神舟七号顺利完成任务返回地球以后,当记者问起任务完成后的心情时,翟志刚只是平静地说,自己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没有给中国“丢脸”。
随后翟志刚又说,出舱的训练早在地球演练过无数次,各种风险与紧急情况都已经经历过了,所以即使这次真的在太空中飘游,身体上感觉也没有和日常训练中有什么不同,或者说,就是一次平平无奇的演练罢了。
在我们大众视角,翟志刚的出舱太空旅行是无比顺利的,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然而在神舟七号返回后,根据翟志刚与刘伯明的描述,大家才知道第一次出舱任务是如此惊险,而当时的翟志刚与刘伯明,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神舟七号乘组
那么,“太空漫步”成功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惊心动魄的十分钟
9月27日下午,翟志刚开始执行出舱任务。
虽然在正式航天飞行前,翟志刚与刘伯明已经提前做过无数次演练,神舟七号的建造任务也已经十分精密,但在真正出舱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13:33分,翟志刚与刘伯明穿好“飞天”宇航服,走出日常生活的轨道舱,来到离外部最近的气闸舱。在出舱执行任务之前,他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舱门泄压。
由于人类生活在大气压下,面对几乎没有气压的宇宙,两个环境的转变需要经历一次过度。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舱内与外界联通,从而变成恒定的气压。
但这看似简单的操作,在当时却让两位宇航员犯了难。
神舟七号的舱门采用的是内拉式结构,宇航员需要向后拉才能将舱门打开。由于舱内外有明显的压强差,舱内气体牢牢顶住了舱门,哪怕翟志刚用浑身的力气将舱门向后拉,舱门也依旧纹丝不动。
此时总部给二人两个选择:
一是想办法打开舱门,但也伴随着未知的风险;
二是放弃出舱任务,当然这也意味着神舟七号的太空任务彻底失败。
此时的翟志刚五味杂陈,在他心里,他不希望此次任务还没有开始就宣告失败。他的不甘心与身为指令长的责任感,让他毅然决然作出第一个选择。
于是翟志刚告诉刘伯明,把撬棍拿来,他打算用自己的力量硬生生把舱门撬开。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决定,因为一旦撬开的裂缝给舱门带来不可逆的变形,那么飞船舱内的气密性就会彻底消失,这会给神舟七号接下来的飞行带来更多未知的灾难。但刘伯明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听从了翟志刚的指示,从身后的工具箱内拿出了撬棍,递给了翟志刚。
之后,翟志刚经过几次努力,终于将舱门撬出了一丝丝小缝。舱内的空气鱼贯而出,很快,舱内舱外的气压也趋近于平衡,舱门也就可以顺利打开了。
幸运的是,撬棍并没有对舱门造成任何损害,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继续完成任务了。
刘伯明在舱外工作
就在翟志刚和刘伯明刚准备松一口气的时候,舱内警报再一次响起。
这一次,他们面临的是世界航天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问题——火灾。
由于翟志刚与刘伯明已经准备出舱,也不知道火灾的根源究竟是哪里。另一方面,即使知道了火灾的发源地在哪里,凭三名宇航员的微薄之力,也不可能及时把火扑灭。因此,在这个时候出现火灾警告,就如同给三位宇航员判了死刑。
此时的翟志刚大脑一片空白,即使在地球上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心理准备,但当牺牲就在他的眼前时,也是会有些许的紧张与惶恐的。
但是翟志刚毕竟是中国最优秀的航天飞行员,他的心理素质非常硬,在短时间内,他冷静地作出了正确的决定:他请求指挥部直播继续,出舱任务正常进行。
接着,翟志刚不假思索地迈出了出舱的第一步,尽可能用全身心体验在太空遨游的美妙感受,至少这样不会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
与此同时,在翟志刚出舱后,第一时间拿起了五星红旗。
按照正常的流程,五星红旗是要在宇航员返舱之前拿出来的。可是翟志刚打算先拿出五星红旗,让世界都看到中国的航天成就。他希望让世人看到,中国的航天梦,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即使他们牺牲了,也要让中国成为世界的骄傲。
出舱任务顺利地进行着,伴随着火警的持续警报声。
然而未知的灾难一直没有到来,飞船也没有出现什么异常的状况,直到翟志刚与刘伯明顺利返回舱内,也始终没有搞明白究竟是哪里着火了。
在神舟七号返航后的数据调查中,才公开了火警警报的答案。原来神舟七号没有发生任何火灾,只是翟志刚在撬舱门的时候,火警出现了误报。负责舱内调度的景海鹏也没有发现神舟七号的异常,一切都是虚惊一场。
中国航天梦,生生不息
面对世界历史上仅此一例的突发事件,翟志刚的冷静与沉稳也是世界宇航员的楷模。而他果断勇敢的一系列决定,不仅让三名宇航员功成名就,而且为中国载人航天飞行计划积攒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后来,中国航天工作也因为神舟七号的突发情况作出了诸多改进。
首先是飞船构造,在宇宙中打开舱门非常复杂困难,单靠宇航员的臂力很难打开舱门,于是中国航天研究员对下一代飞行器的舱门作出了诸多优化,之后的宇航员做出舱任务时,再也不会因为打不开舱门而犯愁了。
其次,翟志刚的个人表现也让国家对宇航员的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点说,这次翟志刚可以撬开舱门,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翟志刚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惊人的臂力让舱门成功被撬开。
于是,中国航天员训练在此之后改变了训练标准,要求宇航员的上肢力量必须达到运动员的水准,而且是划艇、拳击这样对上肢力量要求特别高的运动员。
最后,作为一名指挥员,翟志刚是非常合格的,他给祖国交出了超于满分的答卷,这也对中国之后的宇航员心理素质训练提供了蓝本。在未来的宇航员训练中,心理素质成为了航天员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指标。
而强大的身体素质、沉稳的心理素质、以及丰富的航天经验,这三个优势让翟志刚很快获得第二次任务,那就是在2021年伴随神舟十三号再次出征宇宙,并担任指令长。
指令长拥有如此强大的综合素质,这也给神舟十三号的另外两名航天员——王亚平和叶光富一颗定心丸,能够保证顺利完成任务。
所以,即使翟志刚今年已经56岁,但他仍然奋斗在一线,他的能力是实至名归的,也是两次载人飞行任务中最称职的指令长。
翟志刚
小结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个国家要训练出一名优秀的宇航员,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此同时,宇航员也要进行无比严苛的训练,这种训练是许多人想象不到的。
除了正常的体能训练以外,最常见的就是水下失重训练与离心旋转训练。
水下失重训练
在中国航天院的离心机中,有一个红色按钮,这是当训练人员感到身体不适时,可以临时停止装置运作的按钮。根据王亚平的描述,从中国航天工程发展以来,中国航天员没有一个人主动按下这个红色按钮。
此外,训练还有很多,诸如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上进行的野外生存训练、以及各种心理素质的考验,让中国航天员的训练更加艰巨与“硬核”。
有人说,在太空中漫步一定是非常美妙的体验,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这种奇妙的体验背后是无数的心酸与汗水。
最后,对所有航天工作者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因为有他们在,中国才可以将星辰大海从梦中拉入现实;也正是因为有他们在,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才会永远没有边际、永远没有尽头,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