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贵州一位老人看完《上甘岭战役》后说:上面怎么没有我呢

发布啦 0 0

1986年,在贵州省务川县,一位穿着非常朴素的老人站在人群中看电影《上甘岭战役》。电影结束后,很多群众都眼含热泪,被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

在人群中,这位老人看着电影,也流下了泪水,老人却一边落泪一边说道:“太惨烈了,电影里怎么没有我.....”

身边群众听到老人这样说笑道:“你怎么在电影里啊?他们都是英雄!你难道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吗?”

老人没有说话,拄着手杖离开了人群。后来才得知!这位老人是朝鲜战争上甘岭战役中的神枪手邹习祥,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206发子弹击毙了203名“联合国”军。

在战场中,狙击手就像死神一样的存在,一旦被盯上,几乎就注定了结局。而想要真正能成为一名狙击手,其辛苦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而这位老人,曾经在朝鲜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中,潜伏在537.7高地北山用206发子弹击毙了203名“联合国”军士兵。

这样的战绩就是在今天,也是极其罕见的。而对于用美军的训练标准来说,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狙击手,是要经过极其刻苦的训练,是用多少子弹才能“煨出来”的!

1986年,贵州一位老人看完《上甘岭战役》后说:上面怎么没有我呢



邹习祥

少年非凡的邹习祥

邹习祥,1922年4月24日,出生于贵州务川栗园何家矸的一户仡佬族农民家庭,自古以来,仡佬族人就有狩猎的习惯。

邹习祥的骨子里流淌着仡佬民族自强不息、绵延不绝的韧劲,正是凭着这股与生俱来的坚韧,让他很少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狩猎。

7岁时,邹习祥便开始跟随父辈们学练火药枪,装弹、潜伏、瞄准、射击等,每一个步骤受到严格的训练。

在训练中,他从开始打固定目标学起,逐步练打活目标,追野兔、瞄野猪、擒野鸡、射飞鸟、猎山羊……

年深日久,青年邹习祥练成了一身好本事。

他眼力极强,只要猎物在他面前出现,就算只是一丝风吹草动,哪怕是在晚上,他也能够准确地观察到动物出现的位置、逃跑的方向。

1986年,贵州一位老人看完《上甘岭战役》后说:上面怎么没有我呢



上甘岭战役“联合国”军

而经过多年的训练,他枪法极准,土制火枪的瞄准十分不易,但在无数次的猎捕中,练就了一手百步穿杨的绝技,几乎弹无虚发。

他在追捕猎物时,身手敏捷灵活,在崎岖不平的山野间步履稳健、穿梭自如。他静若苍石,在静候猎物时,可以长时间蛰伏,纹丝不动——他深谙野外各种恶劣环境中的求生之道。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贵州身处大西南,虽然生活贫苦,但是并未遭受到日军大规模的入侵。

抗日战争胜利后,邹习祥的人生或者就在闲云野鹤中度过了,然而国共内战彻底改变了邹习祥的人生轨迹......

1986年,贵州一位老人看完《上甘岭战役》后说:上面怎么没有我呢



邹习祥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已是大势已去,然而却还在做垂死的挣扎。1949年,国民党军退守大西南。

为做最后的挣扎,开始疯狂地抓壮丁。由于常年在山林中奔跑,身强力壮的邹习祥被强征入伍。

到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野5兵团17军51师以势不可挡之势解放独山。

面对局势,邹习祥所在的部队顺应历史潮流,毅然起义。就这样,邹习祥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开赴朝鲜战场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在战争初期,朝鲜军队节节胜利。韩国国防军和美军被逼退到釜山,到7月底,朝鲜人民军已占领朝鲜半岛90%的土地。

1986年,贵州一位老人看完《上甘岭战役》后说:上面怎么没有我呢



抗美援朝

面对危机的局势,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登上旗舰麦金利山号亲自督战,在美英两国三百多艘军舰和五百多架飞机掩护下,美军第十军团成功实施仁川登陆,从朝鲜军队后方突袭,切断朝鲜半岛的蜂腰部一线,迅速夺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岛屿,扭转了不利的局势。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在1950年7月13日即成立东北边防军,从河南省抽调4个军及炮兵部队,开赴东北,增强边境防御。8月5日,毛泽东电告东北边防军领导,要求在8月底完成作战准备,在9月上旬能够出动至朝鲜参战。

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半岛局势逆转,中国政府几乎每天都通过广播警告美国,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国就会出兵。

仁川登陆前,美军计划只是将朝鲜军队赶回三八线以北。然而计划因战事进展极其顺利而有所改变。麦克阿瑟将军要求乘势追击,美军部队很快就逼近三八线......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

而邹习祥被编入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一营一连,赴朝参战......

部队开赴朝鲜后,看着战火中的朝鲜,断垣残壁,满目苍夷。空气中弥漫着战火的硝烟以及物体烧焦的刺鼻气味。

看不到一座完整的房子,见不到一个冒烟的烟囱。惨烈的战争场景,使邹习祥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也进一步坚定了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信念。

1986年,贵州一位老人看完《上甘岭战役》后说:上面怎么没有我呢



仁川登陆

入朝作战后,由于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很快邹习祥凭借其过硬的枪法和冷静的作战风格,担任了机枪排排长。

战事进行到1952年秋,种种迹象表明,我志愿军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掌握了地面作战的主动权,驻韩国的联合国军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对此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关注。

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中旬,美国侵略者为了扭转战场上的被动局面,谋求在谈判中的有利地位,片面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

接着向我军防御战线中部的上甘岭两个连据守的只有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发起强大攻势,即所谓“金化攻势”。

上甘岭是志愿军中部朝鲜战略要点五圣山的前沿阵地,其左侧是537.7高地北山,右侧是597.9高地。如果敌人一旦夺取了这两个高地,就可以进到平康平原发挥其机械化作战优势,从而进一步进攻志愿军所坚守的平康、金城以北地区。

1986年,贵州一位老人看完《上甘岭战役》后说:上面怎么没有我呢



上甘岭全貌

因此,上甘岭两个高地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0月14日起,在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一场异常残酷惨烈的战役打响了。为了打赢这场防御战,两人所在15军29师接到命令后立即开赴战场。

战斗一开始,敌人集中300多门大炮,向我15军阵地连续实施两天火力突击,紧接着数百架飞机不间断轮番轰炸。

炸弹像暴雨一样倾泻下来,炮声震耳欲聋,上甘岭烟雾腾腾,碎石横飞。

从10月14日起,敌我双方对 537.7高地北山和597.9高地进行了反复的争夺与反争夺,几易其手。

到了20日,敌人在强大火力配合下,占领了除597.9高地西北3个阵地之外的全部表面阵地,随后我军前沿部队全部退入坑道。

到21日之后,敌人以各种手段围攻志愿军坑道部队,并一面重新调整军队部署继续实施进攻。

而邹习祥所在的第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一连,从驻防开始,便扼守在五圣山欲夺欲揽的五只手指中的食指——南北走向的驼峰状狭长山岭——这就是著名的537.7高地北山。

1986年,贵州一位老人看完《上甘岭战役》后说:上面怎么没有我呢



志愿军战士

而“联合国”军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经常会故意挑衅我军,在两军阵地中间,做出一些很放肆的行为,战士们心里都憋着一肚子火。这天,邹习祥和往常一样,在监视敌人的动向。突然他发现敌军阵地上有一个指挥官,在很嚣张地对着我军阵地指指点点。

面对猖狂的敌人,邹习祥淡定不语,只是拿着枪寻找掩体,在前沿阵地默默监视美军活动,乘美军大意走动之机,邹习祥从隐蔽处举起步枪,轻轻扣动扳机,随着“砰”的一声,一个美军军官应声倒下……随着邹习祥一枪接一枪的“收割”,美军吓得再也不敢在南面高地冒头。

一时间,北山阵地上一片沸腾,邹习祥可谓为全连出了一口恶气。邹习祥打出的第一枪仿佛唤醒了一连所有的枪支,团里开始组织观摩实弹射击。榜样的力量,大大增强了各阵地冷枪手开展冷枪杀敌的信心和决心。

而不断的伤亡刺激着美军疯狂的报复,猛烈的炮火不断的向志愿军阵地袭来,志愿军战士们则坐在坑道内。

炮弹造成的冲击波令志愿军战士产生了各种错觉,战士们大多被震得脚底发麻,还有的耳膜出血,有的战士把自己的舌头、嘴唇咬破了......

炮火过后,在坑道内救治好伤亡后,邹习祥经常一个人带着干粮,到处隐蔽起来击杀敌人。

1986年,贵州一位老人看完《上甘岭战役》后说:上面怎么没有我呢



志愿军战士

由于是固守阵地,经过几十天的反复争夺,志愿军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了。他决定晚上的时候爬出坑道,寻求增援。

天黑以后,邹习祥走出坑道没几步,就被敌人发现了,一排子弹打过来,他不得不滚下山坡,山下到处都是志愿军战士的尸体。

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邹习祥不得不将已经牺牲战友的尸体盖在自己身上,他能清楚地听到敌人用刺刀刺入战友们身体的声音,还有敌人那不可一世的笑声,刺刀刺穿战友的身体,又刺伤了邹习祥,他咬牙坚持住一声不吭,躲过了敌人的搜查。

天亮前,邹习祥终于到了指挥部,报告了坑道内的情况。指挥部迅速安排了支援,输送了补给。在上甘岭战役中,邹习祥一次次地和死神擦肩而过,身上伤痕无数。

在长达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共向不足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上发射近200万发炮弹,平均每平方米就有76发炮弹爆炸,上甘岭山头被削低2米,巨石也被炸成了粉末,可即便如此美军也拿阵地上的志愿军一点办法都没有。

邹习祥所在的连队负责防守537.7高地北山阵地,面对来势凶猛的敌人,志愿军战士沉着冷静,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

在僵持阶段,邹习祥作为冷枪教官,向战友们传授射击经验。随后,志愿军开展“冷枪冷炮”运动,挑选枪法好的战士找机会狙杀敌军,邹习祥也参加了这场运动。

在整个上甘岭阵地上,邹习祥用206发子弹,先后击毙203个敌人。而美国军事史上称上甘岭537.7高地北山为“狙击兵岭”。

1986年,贵州一位老人看完《上甘岭战役》后说:上面怎么没有我呢



“联合国”军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为向友邻部队作冷枪杀敌的作战经验,志愿军总部派专人赴上甘岭实地拍摄记录片,邹习祥和他所在的连队自始至终参加了拍摄工作。

朝鲜战争结束后,邹习祥被中国人民志愿军39155部队政治部授予“一等功臣”光荣称号,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冷枪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等功军功 ,受到金日成同志的接见 。

回到家乡

1956年3月,邹习祥复员回到家乡务川县,回乡后的邹习祥放下了一身功名,恪守本分,从未向人们炫耀自己在上甘岭期间取得的累累战功。

回乡的时候,一心想让家乡父老吃上大米的邹习祥,特意从东北带回了稻种。

栗园草场地势高寒,历史上从来没有生长过稻米,也没有一亩稻田,但邹习祥将仡佬族与生俱来的和战斗中锤炼升华的忠诚、正气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放在工作中。

在邹习祥的不断培育和努力推广下,东北地区的水稻种应该适合在栗园草场栽种。栗园草场的村民们第一次吃到了大米。

英雄回到家乡后是沉默的,他把“上甘岭”放在心里最深处。但是身体上的伤疤掩饰不了这位英雄昔日所经受的痛苦与磨难:

手臂那里,是藏在战友遗体下时被刺刀刺伤的,耳朵被打缺了一块,胸口、腿上肚子上,到处是伤疤……

每到季节更替的时候,默默地让孩子们为他总是默默的割取松油,让孩子们擦拭满身的枪伤和烧伤——短暂的油物滋润,可以缓解他的疼痛与焦灼。

1993年,邹习祥老人去世,享年71岁。 安葬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栗园草场上。

1986年,贵州一位老人看完《上甘岭战役》后说:上面怎么没有我呢



邹习祥和老伴

老人的一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回到家乡后努力造福家乡,最高的职务任过大队党总支书记、濯水镇武装部长。

老人在世时的非常低调,邹习祥在上甘岭战役期间的赫赫威名,但他的家人们并不知晓,即使有生活困难,也从来不向政府求助,县里镇里也只知道他是一名神枪手而已。

那些经历过战争回来的英雄们,他们不会有太多的奢望。因为他们在战场上看到了太多的战友不能向他们那样活着回到祖国、活着回到家乡!

作为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电影《上甘岭战役》给我们诠释了志愿者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但是电影并不能把所以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全部描写出来,作为参加上甘岭战役的亲身者邹习祥老人,看到上甘岭战役,仿佛看到了牺牲的战友!而老人无心的一句话:“上面怎么没有我呢!”或许又勾起了老人痛苦的回忆吧!但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不会忘记曾经的英雄们所做出的贡献......

老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奋勇杀敌,在太平之际,回到家乡,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的战功,困难时不麻烦政府,因为他明白这样的困难比起在上甘岭中算的了什么呢?致敬所有的志愿军英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90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