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常说这么一句话:
“如果连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但是我们发现,我们并没有办法,完全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追寻自己想过的生活。我们所处的环境让我们承担了各式各样的责任。我们活在人际关系的种种交集和牵绊中,使我们有一万个理由不能做自己。
- 在家里,看老公或老婆的脸色。
- 在单位呢,还要看领导的脸色。
- 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们当然也要看父母的脸色。
不经意间,我们活在了他人的期待中。
- 活成了老公或老婆眼里的好伴侣。
- 活成了领导眼中的优秀员工。
- 也活成了父母心中听话的乖宝宝。
我们好像自己导演了一出戏,自己给自己搭建了一个让周围人满意的人设,别人对我们都满意了,但是,我们并不快乐。
- 难道,我们活错了吗?
- 难道,不管别人的情绪和期待了吗?
- 难道,任性地为自己而活就真的对了吗?
到底应不应该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呢?
《被讨厌的勇气》书中说: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也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阿德勒心理学也不是推崇放任主义的。但一味地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也只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永远没有办法做真正的自己。所以,阿德勒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 如果我们对另一半做的事是为了博取他的欢心,那他的情绪反馈就对我们的心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等于把自己喜怒哀乐的指挥权交给了他人。
- 如果我们工作,主要是满足领导的喜好和期待,那工作就变成了一个相当痛苦的事。
我们之所以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表扬,是因为,别人的认可让我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别人的认可,我们消除了自卑感,增加了自信心。但这也说明我们缺少对自己的责任。
怎样才能权衡自己的责任和社会的责任呢?
我想到的答案是:别人的期待,我们不能都满足也不能不满足。
好像这样说起来有点像是废话,那我就举个例子解释清楚。
假如:你每天为你的另一半做饭,如果你想着这是你的责任,你要让对方满意,而一旦对方给出的反馈是不满意,你的情绪就是受到影响,即使对方一直是满意的,你也会在一个人的付出中,失去心理的平衡点。
所以,我们的第一层思考认知就是错的。我们做的这顿饭,不是为了对方,而是为了自己。真正的利他精神,都让人身心愉快。我们为了让自己愉快而做饭。我们也为了自己想做饭而做饭。要是有这么一天,你忽然不想做饭了,因为身体不舒服,或者只是有点犯懒,那就不做了。如果因为我们没有做饭而引起对方的脸色,那这个情绪也只是对方的。你不需要为对方的情绪负责。我们不可能为了满足对方的情绪而活成了在固定时间做饭的机器人。
那有的人可能说了,做饭这种事好拒绝,这种小事拒绝一次两次也不影响关系,那如果是大事呢,不顺从就可能断绝关系的事呢?好吧,再举个极端的例子:
假设你想去上海上班,你父母不同意,说上啥上啊,上海疫情这么严重,你在本地找个稳定的老师的工作不就行了。于是,你们经过了一个不愉快的沟通后,你的母亲气哭了,而你的父亲呢,暴跳如雷。最后用断绝亲子关系威胁你。
这种情况,我们真的可以做自己吗?这种“不认可”的亲情,我们真的可以视而不见吗?
上期我们讲到了,要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阿德勒心理学也一直强调课题分离的概念。我们之所以,为别人对我们的期待而烦恼,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课题分离。
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而自己的课题,又不能完全作主,受别人的意见所干扰。至于这个断绝关系的案例,既然是父母提出来的,那也只是你父母的课题,并不是你的课题。而自己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路才是最好的。这才是你的人生课题。别人对你的评价也好,干涉也好,都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人际关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话:
因为我为你做过什么什么,所以你应该怎么怎么样的顺从我,满足我,回报我。
这些人情绪勒索上了瘾,而自己却并不知道。当然,这种回报思想与前面说的课题分离是完成相反的概念。我们做一件事,没有必要以寻求回报为目的,也根本没有义务接受这个绑架与束缚。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