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爆发后,各方势力的表现都不相同,有的默不作声,有的蠢蠢欲动,有的急着介入,想从中捞取好处。
在朝鲜战争过程中,有两股力量最让人关注,一个是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另一个是美国,很少有人关注蜷缩在小岛上的蒋介石。
其实,在朝鲜战争期间,蒋介石表现得十分活跃。
1
1950年6月25日,韩国和朝鲜在三八线上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
当天,韩国军队第一师被歼、第七师被击溃,朝鲜军队的主力直指汉城。
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美国军方连夜开会,研究朝鲜半岛的战局。
在会议上,麦克阿瑟提出了一份计划,准备转达给杜鲁门总统。
这个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四点,其中有两点和蒋介石息息相关:
一是立即对韩国采取援助行动,建议由台湾方面调一个军赶往韩国。
二是台湾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美国应当出动海、空军保卫该岛屿。
会议结束后,麦克阿瑟当即派出一个“驻台军事联络组”进驻台湾,并通知蒋介石,让他做好准备,争取派出1个军驰援韩国。
蒋介石欣喜异常。
对于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件事,蒋介石可谓是望眼欲穿,如今朝鲜战争爆发,终于让他看到了希望。
他一收到麦克阿瑟的电报,便连忙将陈诚、俞大维、孙立人、叶公超等人叫到阳明山“总统官邸”,举行紧急军政会议,一直商量到深夜。
关于要不要出兵,国民党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
白崇禧、阎锡山、陈诚、胡宗南等军方将领纷纷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出兵朝鲜正好中了美国的“奸计”,只会成为美国的送死先锋,自己讨不到半点好处。
但是,王世杰、叶公超等文官却认为这是反攻大陆的天赐良机,应该出兵。
蒋介石明显偏向后者。
经过四个小时的争论后,会议通过了出兵朝鲜的决定。
从次日零时开始,台湾各地区全面进入紧急备战状态,军方还动员居民安置防空窗帘、构筑防空掩体,实行灯火管制,进行防空预习。
这样一来,原本就已经人心惶惶的台湾,瞬间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许多有钱人家纷纷把资产往外国转移,有的甚至举家外迁,一些国民党高官的亲属尤其是他们的子女,寻找各种借口,争相前往美国或者其他地区避难。
为了限制人口出境、财富外流,蒋介石规定:
35岁以内的青年除了出国公干、留学,其他一律禁止出境;其他申请出境者,必须有担保人,还要交2万元的保证金......
确定出兵之后,接下来,孙立人、周至柔等人继续开会,研究出兵的具体方案。
蒋介石传达的意见是派第52军前往朝鲜,由郭永担任军长。
之所以选中第52军,是有原因的。
第52军,素有“国军第六大主力”之称,曾击败林彪所部,后来又在上海战役期间给解放军造成重大损失,当国民党其他五个王牌军被歼灭殆尽后,第52军是唯一一个以军为建制退到台湾的漏网之鱼。
蒋介石把这支最精锐的部队派往朝鲜战场,可见是下足了本钱。
正当蒋介石在岛上秣马厉兵,52军整装备战的时候,美国政府却迟迟不肯表态。
杜鲁门原本打算接受麦克阿瑟的建议,同意蒋介石出兵,但是国务卿艾奇逊坚决反对。
在艾奇逊看来,台湾自身难保,正因为此,朝鲜战争一开始,美国便不顾中共反对,派出第7舰队和航空队开进台湾海峡。哪有受保护者跑到别处去保护他人的道理?这种做法实在太荒谬。
况且,蒋介石的军队并不比韩国军队强到哪儿去,派蒋介石的军队去,美国还得给他们换上全套装备,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这些装备直接送到韩国。
此时,正在韩国战场上视察的麦克阿瑟目睹了韩国军队一败涂地的场景,他再次往国内致电,请求批准蒋介石出兵朝鲜的建议。
但是,艾奇逊胆子极大,他直接扣住了麦克阿瑟的电报,不让杜鲁门知道。
蒋介石等得心急,干脆派顾维钧和胡适前往白宫面见杜鲁门,希望对方能够允许自己出兵朝鲜。
会议室里,艾奇逊和约翰逊等人争执不休。
艾奇逊警告那些支持蒋介石出兵的人:
国民党军队和中国共产党是死对头,中国大陆一直筹措进攻台湾,如果此时蒋介石出兵,那么中国共产党必将以“美国干涉他国内政”为由出兵朝鲜,这是美国方面不愿意看到的。
另一方面,如果中国出战,中国背后的支持力量苏联也必将参与到战争中。
目前美国还没有足够的力量与苏联正面开战,届时,朝鲜战争将发展成为一场世界大战。
两大阵营不但会在朝鲜半岛大打出手,还有可能将战火蔓延至欧洲大陆,而眼下美国的主要利益就在欧洲,这样一来,美国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最终,蒋介石出兵朝鲜的建议,被杜鲁门总统否决了。
得知消息后,蒋介石气得脸色发青。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就曾背信弃义,放弃了支援物资和贷款的事宜,这次又临时变卦,而他竟然毫无办法,毕竟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反攻大陆,还指望靠美国的第七舰队保卫台湾的安全。
蒋介石第一次派军参与朝鲜战争的计划就这样成为泡影,但是,他并没有放弃。
2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韩国方面不停地向蒋介石发送求援电报,蒋介石以此为由,再三向美国乞求军事援助。
麦克阿瑟出于对之前否决蒋介石出兵朝鲜的补偿,先后向台湾派驻两个中队的喷气式战斗机,又从冲绳岛往台湾运去了数万吨武器装备。
另一方面,美军在仁川登陆,拦腰截断了朝鲜军队,朝鲜半岛的战争形势开始发生逆转,麦克阿瑟被新闻媒体吹捧的飘飘然,命令“联合国军”继续向朝鲜推进,直逼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发出严正警告: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继续北犯,中国将不得不出兵援助朝鲜。
周总理和彭德怀
但是,麦克阿瑟不管不顾,要求美军继续北进,并派出飞机飞到中朝边境,狂轰乱炸,导致很多中国平民无辜伤亡。
10月下旬,奔赴朝鲜战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展开较量,首战告捷,打得美方措手不及。
麦克阿瑟恼羞成怒。
美军发动的“圣诞总攻势”失败后,麦克阿瑟兵力匮乏,便致电蒋介石,请他派军助战。
麦克阿瑟还告诉蒋介石,美军已经从冲绳派出飞机和船舰前往台湾,装着补充第52军的武器装备,准备接运该军从空中和海上开往平壤地区。
与此同时,麦克阿瑟向美国政府提出建议,希望能把国民党的第52军编入联合国军,以增强美军在朝鲜的作战能力。
麦克阿瑟的这一决定让蒋介石喜出望外。
当天,蒋介石便再度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在会上,蒋介石的情绪特别好。
“我早就说过,美国人会为他们的愚蠢做法付出代价,果然不出我所料......”
蒋介石决定,仍然派第52军驰援韩国,24小时内做好出发准备。
这一次,麦克阿瑟为了蒋介石能够出兵,下了大本钱。
他从日本运来了200多辆车、上千门火炮、两万余吨枪械器材,这些装备足够两个军使用。
第52军原本是半美械装备,经过这么一换,彻底美式化,一跃成为台湾军队之首。
12月1日,在军长郭永和的带领下,第52军前往规定地点集结待命,随时准备出发。
但是,他们一连等了6天,始终没有等到美方发来的“出发”命令。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此期间,美国政府又因为台湾是否出兵一事闹了起来。
艾奇逊的意见依然没有改变,他说:“现在我们国内虽然已经无兵可派,但也不能同意让蒋介石的军队入朝参战!”
在艾奇逊看来,不管是从政治、军事还是从外交的角度看,让蒋介石的军队入朝作战都是不明智的举动。
蒋介石的军队逃往台湾后,缺乏训练和重型武器装备,作战能力低下,根本不是中共军队的对手,区区3万兵力充其量只是摆摆样子,不但扭转不了战局,还会让问题更加复杂化。
艾奇逊的担忧并不是没有依据。
在鸭绿江一带,美国的战略轰炸机和战斗机一直担负着轰炸中朝运输线和补给线的任务。之前,由于志愿军没有空军的支援,美国占据着绝对制空权,战斗机和轰炸机的任务每次都能完成,美国空军无往不利。
可如今美国空军却频频失利,战机被击落了许多,美军指挥所发现鸭绿江北岸竟然出现了米格战斗机!这是苏联人的飞机!这一发现让美国国会惊恐不已。
苏联已经出兵,虽然出兵范围局限于中国东北,但这也是一种警告---美国不要妄图把战争规模扩大,如果战火到达中国,那么苏联一定会直接出兵朝鲜半岛!
一旦蒋介石的军队参战,战争规模必将扩大,中苏会继续派兵参与战斗,而美方的海陆空优势将荡然无存。
经过再三权衡利弊,杜鲁门不得不再次否决台湾出兵朝鲜的计划。
蒋介石的愿望再一次落空。
连续两次派兵都被拒绝,蒋介石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他感到万分屈辱,忍不住大骂杜鲁门。
麦克阿瑟也怒不可遏,他直接在西方媒体的面前指责美国政府的软弱和无能,大肆攻击杜鲁门和艾奇逊,认为正是因为政府的唯唯诺诺和步步为营,美军才在朝鲜战争中一直失利。
麦克阿瑟甚至扬言美国应该早点使用原子弹结束战争。
麦克阿瑟
虽然麦克阿瑟是美国政府钦定的联合国军总司令,也是头号战将,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杜鲁门的强烈反感。
当再次收到麦克阿瑟发来的措辞激烈的电报后,杜鲁门被彻底惹恼,决定拔掉麦克阿瑟。
很快,麦克阿瑟被撤职。
正当蒋介石几乎已经放弃出兵朝鲜这一愿望时,华盛顿方面突然传出“要调第52军去朝鲜战场替换美军”的风声。
日本、华盛顿、台北等地的民众讨论地热火朝天,似乎这件事已成定局。
这是怎么回事?
3
原来,克拉克接任“联合国军”指挥官后,认为日本的防务非常空虚,便提出建议,让蒋介石派兵前往朝鲜,接替美军的防务,这样一来,美军就能从朝鲜战场上抽出一部分兵力去防守日本。
克拉克提出这个建议后,信心满满,觉得肯定能获得批准,于是,他信誓旦旦地告诉蒋介石:“希望你早日做好出兵朝鲜的准备”。
已经被放了两次鸽子的蒋介石心里很清楚,只要杜鲁门、艾奇逊还在,这件事就很难实现。
不过,为了表示配合,蒋介石还是让人通知第52军做好准备。
当然,这一次,第52军的官兵也不像前两次那样认真,蒋介石下达了命令之后,也没再关心此事。
但是,华盛顿方面却开始认真考虑起这件事。
杜鲁门将官员们召集起来,对克拉克的建议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讨论。
这次,首先表示反对的是韩国方面,他们认为,此时朝鲜半岛的战局已经基本稳定,美国与其让蒋介石出兵朝鲜,还不如加强一下韩国军队的力量。
驻台湾军事顾问团团长蔡斯也极力反对台湾出兵朝鲜,他给出的理由是:台湾政局不稳,国民党军队的首要任务是保卫岛屿的安全,如果把自己的精锐军队送往朝鲜,不仅有可能被中共方面消灭,还会造成台湾自身防卫空虚。
其实,蔡斯的原话是:
国民党军队大部分军官素质低下、部队训练差,到了朝鲜肯定会全军覆没......如果国民党的军队在朝鲜参战,那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艾奇逊的立场依然坚定,“与其使用蒋介石的军队,还不如让韩国方面就地征兵”。他顶住各方压力,坚决反对蒋介石出兵。
于是,在拖延了一个多月后,杜鲁门无奈地通知克拉克,取消蒋介石出兵计划。
蒋介石原本就不抱希望,所以也不怎么失望。
但是,克拉克却没有放弃。很快,他便找到了一个机会。
1952年11月,杜鲁门下台,艾森豪威尔成为新一任美国总统。
艾森豪威尔是二战时期美国著名的陆战将军,与巴顿将军齐名,军伍出身的美国新总统让克拉克和蒋介石看到了出兵的希望。
但是,艾森豪威尔并不傻,他把话说得很明白:
新政府希望早日结束朝鲜战争,反对战争进一步扩大,因此,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军队介入朝鲜战争!
蒋介石心灰意冷,自此,他三次企图出兵朝鲜战争的阴谋彻底破灭。
4
后来,蒋介石曾吹嘘道:如果让台湾国民党军队参加朝鲜战争,形势一定会完全改变。
他还指责那些西方国家,认为他们反对国民党军队参战是导致这场战争失败的最大原因。
后来,蒋介石计划出兵朝鲜这件事传到志愿军耳中,大家哄笑道:解放战争时,他就被打得屁滚尿流,到朝鲜也是一样,还没被揍够?
其实,美方多次拒绝蒋介石出兵朝鲜,哪怕是美军在战场上遭遇惨败的情况下依然表示反对,除了蒋介石军队战斗力差、不愿战争进一步扩大等原因意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他们看透了蒋介石的参战动机。
蒋介石逃往台湾后,既无力重返大陆,又不甘心盘踞在孤岛上,一旦有机会参与朝鲜战争,国民党军队便可以借助美军的力量,从韩国北部进入大陆,先在东北打开一个缺口,然后再在东南沿海一带伺机发起攻击。
也就是说,蒋介石唯一得救的机会,就是挑起美国和中国的战争,然后趁机达成自己的目标。
但是,他的这个想法,是很多国家无法容忍的。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共同侵略朝鲜,那些西方盟友们虽然同意武装干涉朝鲜,却不愿因为台湾问题和中国闹翻。
英国首相甚至曾当面告诉杜鲁门:英国对蒋介石毫不同情,希望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行动时先经过联合国的允许。
在美国看来,如果因为允许蒋介石出兵而得罪西方主要盟国,实在是得不偿失。
所以,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哪怕是无兵可派,也绝不能让蒋介石派兵参战!
抗美援朝期间,毛主席和周总理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抗美援朝是立国之战,这一仗,打出了新中国的军威国威,改变了中国软弱可欺的形象。
当国家面临危难之时,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摒弃前嫌,共同战斗,而不是背后插刀,只顾自己的利益。
蒋介石从打算出兵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落了下乘。
不过,他若是真能想明白这些道理,也不会沦落到龟缩小岛的境地。
就像某个国民党官员所说的那样,“今日若能反攻成功,当年就不会撤守!”
蒋介石眺望大陆
参考文献:
[1]王楚英. 蒋介石三次图谋派兵参与朝鲜战争[J]. 百年潮, 2010(08):60-66.
[2]霞飞. 朝鲜战争期间的蒋介石[J]. 党史纵横, 2012(1):4.
[3]何立波, 杨学伟. 蒋介石为何三次无缘朝鲜战争[J]. 兰台内外, 2011(4):2.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