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讲述:公元225年(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征伐南中,采纳马谡“攻心为上,攻心为下”的建议,“七擒七纵”孟获,进而收服孟获,安定人心,平定了南中叛乱。
“七擒七纵”孟获到底是历史史实还是演绎故事?
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及当时率军首领《三国志·蜀志》卷十三《李恢·吕凯传》均没有直接记载。
“七擒七纵”的最早由来是《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也有简要的记载。而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提到:孟获被“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显然是采纳了《华阳国志》的记载。
究竟是陈寿以后的史学家发现了新资料,弥补了《三国志》的不足,还是他们仅仅根据传说而记入史册的,我们暂不做进一步深究,姑且采信“七擒七纵”孟获属实。
但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果真是为了收服南中人心?我们对此问题暂且不做分析,先看《三国志》中的另一则记述。
公元211年(汉建安十六年),曹操为夺取关中,征伐韩遂、马超等平凉军事势力集团。 《三国志》记载:始,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翻译成白话就是:曹操抵达潼关坐镇,与马超等互相对峙。每当关西联军一部一部的到来,曹操总是十分高兴。各将领不明,问他何以如此高兴?到了战胜后,曹操终于说出了理由:“关中路途遥远,若果敌人各依险峻地势防守,出兵讨伐,没有一、二年也不可平定。现今他们全部一起聚集,人数虽多,但互相都不归服,联军中无合适统帅,一举便可以消灭他们,比起他们各自防守,现在容易多了,所以我感到高兴。”
再看诸葛亮征伐南中之役:南中多山川,道路险阻,地理地质、气候气象条件复杂。倘若诸葛亮一战而擒杀孟获,其残余势力必然分兵把守险关要隘,诸葛亮逐个歼灭之,耗时耗力,结果难以预料。“七擒七纵”便起到了彻底、干净扫除孟获反叛潜力的功效,即最大限度杀伤人力。若一战歼灭1万人,七战则至少歼灭10万人,没有了人,南中何来反叛?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和曹操扫除马超势力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此,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主观上是要快速、彻底、干净扫除南中反叛的战争潜力,客观上则起到了“攻心”之妙。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