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很多朋友都知道此诗乃明朝大忠臣于谦(1398-1457)所作。于谦最大的功绩是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在帝位空缺的情况下立朱祁钰为新皇帝,并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挫败了投降派南迁的计划,保卫了大明王朝的疆域的完整。
英雄的诞生也离不开贵人的提拨,年仅32岁的于谦开始担任三品的兵部侍郎,的确让我们现在人所汗颜。今天就讲一下于谦人生路上的贵人。
01初得宣宗赏识
1426年,汉王朱高煦造反失败被俘。宣宗赦其死罪,但根据惯例朝廷必须派一个御史去当面责骂之,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在于谦头上。于谦不愧是进士出身,从“天地君臣”骂到“礼义廉耻”,直骂得汉王跪在地上浑身颤抖,大喊:已知罪,求速死…宣宗第一次记住了这个28岁的年轻御史,于是不久提拔他巡按江西,明显地是在提拔历练他。
02三杨刻意培养提携
宣德期间,四朝元老“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对于于谦非常重视,大有将他也拉入到内阁的意思。不过当时于谦资历尚浅,年龄还不到40岁,资历和阅历尚浅。不过当时的于谦虽然没有入内阁,但是70多岁的“三杨”依旧在皇帝的授意下给了于谦极大的权力,于谦上报的奏折三杨也会事无巨细地及时处理。
尤其是杨士奇处处保护和提拨于谦,并且公开场合表扬于谦:此君日后必能有大作为。果然几年后于谦力挽狂澜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为大明朝续命200年。
03兵部尚书邝埜(ye)大力保护
正宗十四年(1449)明英宗在王振哄骗下,仓促起兵50万北伐也行,兵部尚书邝埜多次劝说英宗无效下。力保兵部侍郎于谦留守京城,而他毅然决然陪英宗出征,即使他知道“总指挥”王振不学无术,这次出征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失败和危险。
八月十五日,土木堡一役,50万大军死亡过半,英宗被俘,可怜忠君爱国的邝尚书战死于乱军之中。
消息传到京城于谦不禁大哭,想起临行前邝埜期待的眼神,于是决定誓死也要打赢北京保卫战。结果于谦真的赢了,其实跟随皇帝出征的名单里原本是兵部侍郎于谦。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