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早已成为现下人们生活最离不开的物品之一,沟通、购物、订餐等等都能够通过手机方便实现。然而,您是否也遇到过下面这样的情况:刚说了想吃什么,手机点餐软件里就蹦出了它的推荐;刚说了想买什么,手机页面就精准地出现了广告。有时,这样的情况不禁让人怀疑,难道手机真的是与我们心有灵犀?还是,它能“听”见我们的想法呢?
央视为此进行了深度报道。专家实验显示,手机监听在技术层面可以实现,锁屏后也能持续录音一段时间;但成本高、效率低、法律风险大,尚未发现有APP这样做。
成本高在于,APP 要“窃听”造成两个问题:直接收集原始录音进行分析会产生明显的流量消耗;对语音进行处理提取关键字,也会让手机明显卡顿,而且耗电大增,这些问题很难不引起用户的注意。前端算法的开发、巨量语音数据的筛选、用户信任度的降低、法律风险赔偿等都是高昂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得不偿失”。
而效率低则是因为监听用户会存储巨量的语音信息,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机器筛选,效率非常低。资深科技KOL表示,以各大APP动辄上亿的安装量,得不偿失,把大量录音进行语义分析,从商业上没有价值:“效率太低了,就是平时生活中所收集到的声音类型太多,而且人说的杂话也各种各样的太多,分析价值非常低的,因为这些都是被动信息,你说了一万句话,可能就对购物有一点点指导,而且你说出来的东西,也不一定是正向指导,可能是反向指导,现在的语言分析技术根本就没有达到那个地步,能够通过你说的一点信息猜出你想要的东西。”
最后一点是法律风险大。按照现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这种行为有可能要被处以5000万元甚至更高的罚款。
未来大数据发展的趋势,更多是为了给用户带来便利,但还需要更加透明化。并对用户关闭麦克风权限提出建议。在央视镜头前,专家提示,用户保护个人信息最实际的做法就是,在手机操作系统的权限设置里,找到麦克风权限,检查目前有哪些APP被授权使用麦克风,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一些你不想要让它使用麦克风的APP关闭授权。
来源:消费日报网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