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写道:“你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
毛泽东写到这里,停笔片刻,吹了口热气,揉了揉冻僵了的手,笔锋一转,从理论角度精辟地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光辉思想。他写道:“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毫无疑义地是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 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为了阐述中国革命高潮到来的必然性,毛泽东不厌其烦地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的革命形势作了科学的分析,指出伴随国际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发展,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和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中国工人阶级同中国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发展,“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 ,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最后,毛泽东满怀豪情,文思如涌,挥笔写道:“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是多么深邃的眼光!多么科学的预见!从批评、教育林彪出发,毛泽东在复信的结尾,又语重心长地写了几句:“我所不赞成你的是指你缺乏建立政权的深刻观念,因之对争取群众促进革命高潮的任务,就必然不能如你心头所想的完满地达到。我这封信所要说明的主要目的也就在这一点。”
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复信,构思缜密,文笔跌宕,激情如涌,切中时弊,称得上是他在中年时期的得意之作。这封信结合红军和革命发展的实际,深刻地分析了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特点和各种基本矛盾,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坚持创造农村革命根据地,必须用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基本思想。历史也已经证明:这封信,是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理论的光辉体现,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