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适逢元末年间,政治腐败不堪,社会动荡不安,属于不折不扣的贫农家庭。
儿时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御制《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业”
元至正三年一场罕见的旱灾,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朱元璋父母、大哥相继去世,家中无以为继,草草埋葬父母后,剩下两兄弟为求活命,各自逃生。
朱元璋和二哥埋葬父母剧照
然而,像多数农民起义的领袖一样,凡成大事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除了本身要有过硬的实力,还有一个动荡且充满变数的乱局,更要具备改变时局的运势。
朱元璋和尚时期剧照
而朱元璋,更像是天选之子,从皇觉寺一个普通的童仆,最终站在了封建王朝的权力之巅,推动历史进程的重任,就这样选择了朱元璋。
朱元璋皇帝时期剧照
王朝的更替,就不得不说说明朝的前任——元朝。
被自己作死的短命王朝-大元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01 动荡的元朝—皇位更迭频繁
元朝是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但同时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自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始,到1368年退出中原,一共仅历时97年。虽然只有不到百年的时间,但元朝却足足拥有11位皇帝,其中元世祖忽必烈在位35年,末代皇帝元惠宗也在位35年,剩下的27年就有9位皇帝相继在位,元朝的时局动荡可见一斑。那把龙椅的背后,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明争暗斗,社会因此不堪重负,可以说雪崩之下,没有一片无辜的雪花,穷苦百姓深受其害。
末代皇帝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02 等级制度—元朝覆灭的政治基础
元朝的政治制度把民族划分为四个等级:
一等人蒙古人,元朝国族,古统治者称之为“自家骨肉”,担任各级官府首脑。
二等色目人,包括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蒙古人不足时则可担任部分官职。
三等人汉人,原金统治地区的汉族、契丹族、女真族等。
四等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图片来自网络
四等人制界限森严,不同民族之间社会待遇天差地别。四等人制是元朝官方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的政治基石,同时,元朝还对各民族的上层进行了拉拢和联合,甚至赋予他们许多的特权,以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基础。这样的制度使得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
元军示意图
03 水患频发—灾年连年,民不聊生
再加上元朝末年洪灾频发,黄河夺淮引发的大洪水屡有发生,政府除了强征暴敛以外,还大量征用民夫治理水患,民不聊生这几个字都不足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状。元末年间民众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最终历史著名的大起义集中爆发,一个时代最后由朱元璋亲手终结。
朱元璋剧照
元末大起义-遍地是红巾
要说朱元璋如何建立大明王朝,就不得不说元末时期的农民大起义,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这一时期的起义军势力非常之多,朱元璋既非早鸟,也非最强,甚至各路枭雄称霸一方时,他才刚刚出道。从一个小兵,如何能摘得最终的胜利果实,咱们就来细细聊聊元末大起义。
农民起义剧照
01 拉开序幕—农民起义遍地开花
早在1325年,河南息州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提出了“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正式拉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到了至正初年,小规模起义、暴动已遍及全国,仅京南一带的起义即达三百余起。但因这些起义规模较小,多被镇压。
元军剧照
1344年,黄河大洪水全面爆发,上演了夺淮入海的惨剧,自此以后黄河连年洪灾,百姓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有时候压倒末代王朝的,只是一根普通的稻草。
02 全面爆发—红巾军登上历史舞台
到了1351年,元朝为了治水,征用民夫十五万,同时又派兵沿黄河镇压受灾民众,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正式引爆元末时局。
红巾军
(这里有个小插曲,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等领导的起义军名号为红巾军,统一使用红巾裹头,为什么是红巾呢,因为起义军打出的口号是反元复宋,宋朝是火德王朝,故为红巾军。)
很快起义的消息得到了大江南北贫苦百姓的响应,乱世出枭雄,后来活跃在起义行历史舞台的野心家们纷纷在这一时期站上舞台。这一时期主要有阜阳刘福通,徐州李二,南阳王权,襄阳孟海马,和现在湖北江西一带的彭莹玉,后为徐寿辉等,这几波势力在起义初期势力较大,但因为元朝官军和各地豪绅的团练的镇压和后期的同室操戈,都先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仅有部分势力经洗牌后走到了最终的赌局,做简单了解即可。
元朝版图
从乞丐和尚到开国帝王-朱元璋登场
01 初出茅庐—乞丐和尚投奔义军
本文的主角朱元璋,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正式登场。1344年,朱元璋16岁,家中父母双亡草草下葬后,被迫来到黄觉寺当一名童仆,做了和尚,好景不长,仅仅不到两个月,僧众因灾荒被遣散,朱元璋开启了他的乞丐和尚生涯,这一时期的朱元璋能想到的仅仅是如何在这乱世活下去,行走在化缘路上,过着朝不保夕的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他最终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缔造者。
朱元璋投军剧照
时间来到了1352年,朱元璋的同乡汤和写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起义队伍,朱元璋很是纠结,最终三次求签,也许是天意使然,最终,穿着一身僧袍的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
02 深受赏识—拼出来的大帅女婿
天赋使然,朱元璋是个天生的“造反高手”,来到起义军后,朱元璋凭借聪明的头脑、魁梧的身材和过人的胆识而崭露头角,得到了主帅郭子兴的赏识。
朱元璋与郭子兴养女马氏剧照
郭子兴还将养女马氏嫁给了她,成为了大帅的女婿。前文讲到,起义初期的几股势力先后被元朝剿灭,因为了郭子兴的队伍不是主要矛盾,夹缝中生存的他反而因此受益,吸收了大批溃散的起义军,使得郭子兴的势力进一步巩固,最终也就成了朱元璋的势力。
张士诚剧照
时间来到1353年,因为官军和各地团练的镇压,包括郭子兴在内的红巾军暂时陷入了低谷,眼看将被剿灭。原在盐场打工的张士诚在高邮起义打破了这一局面,因为张士诚攻占了高邮和扬州,截断了大运河的运输,影响了元朝的供给,丞相脱脱亲自挂帅,元朝官军调转所有兵力围攻张士诚,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其他红巾军的压力。但历史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在脱脱即将击败张士诚的关键时刻,元惠宗害怕脱脱权势过大,听信谗言,将脱脱解除兵权,流放云南,元军因此大败,造反大军大厦将倾之时,却迎来了难得的喘息和发展之机。
韩林儿剧照
03 时势造人—终成一方诸侯
这一时期的红巾军主有四大势力,北面的刘福通,东面的张士诚,南面的徐寿辉和中间的郭子兴。
北面的刘福通,看其他几位没有一起干的意思了,就决定单干,站在了抗元第一线,毕竟旗子是自己最早扯的。在老刘的带领下选择了和元军硬钢,和察罕帖木儿打的难解难分,互有胜负,你来我往,声势浩大。
东边的张士诚胸无大志,占据江南的富庶之地后选择了“躺平”,不思进取,安享快乐老家,带着一众部下日日笙歌,载歌载舞。
南面已称帝的徐寿辉(天完政权,这名字听起来就是干不成事儿的,但是仔细拆字你会发现,天完是在大元头上加了盖子,意喻盖住大元)不想和元军硬碰硬,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反正北面有刘福通顶着,自己开始向东南方向抢占地盘,扩大势力。
中间的郭子兴病逝,儿子郭天叙、小舅子张天佑、女婿朱元璋分别吸收了郭子兴的势力(郭天叙是头把交椅),开始谋取集庆(现在的南京),想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据地,,给南方的红巾军留下的发展壮大的机会。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南方的红巾军的压力相对较小。
陈友谅和儿子陈理
外部相对安定了,内部就要开始搞事,接下来要说一个关键的人物了,朱元璋最大的劲敌陈友谅即将闪亮登场。徐寿辉的大元帅倪文俊觉得徐寿辉不配当老大,有心造反,准备拉着自己的部下陈友谅一起干,结果陈友谅野心勃勃,率先动手,先是收拾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倪文俊,接着又收拾了“天完大帝”徐寿辉(这下是真的完了),自己做了皇帝。
朱元璋行军剧照
郭天叙这伙势力这个时候也打下了集庆革命根据地,不得不说朱元璋运气爆棚,在打集庆的过程中,一把手郭天叙,二把手张天佑相继领了盒饭,三把手朱元璋顺理成章的吸纳了原来郭子兴的全部势力,坐上了头把交椅。
此时其他几路人马有和元军打的难舍难分,有称王称帝的,有互相内斗的,朱元璋利用这难得的时机休养生息,招兵买马,修炼内功,切实贯彻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真言,静待时局。
经过了这一时期的混战,元军和刘福通在北方打的两败俱伤,双双气数已尽,南方的起义军也完成了最后一轮的洗牌,最终剩下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明眼人都知道,牌桌上虽然还有四个人,但元朝只能算是彩蛋了。
彩蛋来袭
04 三足鼎立—元末的最后战局
此时三伙起义军实力上也存在巨大差距,徐寿辉的团队最先称帝,是元军的集火对象,但同时因为名气大,树大招风,小股势力纷纷投靠,势力是越打越大,陈友谅接手以后,更是兵多将广,装备先进,水陆合称百万大军,在三足格局中占有巨大优势;朱元璋仍盘踞在集庆一带,处于两股势力之间,地盘最小,纸面实力也最弱,但因军纪严明,重视训练,将领能征善战,士兵百炼成钢,朱元璋重视民心,不欺压百姓,还最先搞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的一套政策,因此很受百姓拥戴;张士诚则是偏安江南,带着手下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军纪涣散,毫无进取之心,但纸面实力仍强于朱元璋。
你叫我怎么输
可以说,到了这个时期,普遍认为,陈友谅相当于手抓双王四个二,剩余还都是花牌,两家农民的结局不言而喻。
刘伯温向朱元璋建言剧照
当陈友谅起大兵前来攻打朱元璋时,团队讨论的议题只有两个,究竟是逃跑还是投降,朱元璋也慌得一批,幸得刘伯温站了出来,才坚定了朱元璋决战的信心,稳定了军心。这里面还有很多细节,就不做赘述了。
但历史就是这么神奇,双王四个二,还得看跟谁打。一直以来,刘福通是个老实人,也因为扛着反元复宋的大旗,迫不得已,一直缠着元军打,最终被元军打败,退守安丰。张士诚别的不行,捡漏还可以,看刘福通兵败,就想吞并刘福通,故起兵安丰。朱元璋这时候名义上还是韩林儿的臣子,(前文没讲,这里插一句,韩山童是白莲教的首领,也是红巾军的精神领袖,虽然去世较早,但红巾军一直打着韩山童的名义在起义,韩林儿则是韩山童的儿子,后来刘福通扶持韩林儿做了大宋国的名义皇帝,红巾军都是打着反元复宋的旗号在起义,韩林儿称帝后受八方响应,名义上是所有红巾军的首领)所以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援。
韩林儿剧照
朱元璋思考再三,因为此时救援韩林儿绝非最好的选择,西边陈友谅虎视眈眈,众人皆怕被抄后路。但朱元璋有自己的想法,驰援韩林儿绝不是因为有名义上的臣属关系这么简单,而是害怕张士诚借此扩张势力,让自己两面受强敌,于是发兵解围。陈友谅也是乱世枭雄(必然不是大聪明),感到天赐良机,因此倾巢而出,起60万水陆大军准备抄朱元璋的后路,一战定乾坤。
陈友谅战船示意图
05 最终对局—鄱阳湖逆袭封神
前面咱们讲过,陈友谅兵多将广,船坚炮利,这一战看起来虽不能说是摧枯拉朽,如入无人之境,但也是十拿九稳,问题不大的SOLO局。但不知道命运是真的眷顾朱元璋,还是陈友谅命该绝于此,陈友谅攻打朱元璋的第一战,著名的“洪都之战”(现在的南昌),就折戟沉沙,尽管陈友谅也拼尽全力,但60万大军生生被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2万孤军整整拖住了85天(历史上洪都之战并非蓝玉所指挥),这里就看出来朱元璋的队伍,虽然人不多,但是真的是硬。
洪都之战示意图
85天后他来了,没错那个男人来了,洪都撑到了朱元璋回师救援。熟悉军事的朋友都知道,兵贵神速,一两天都可能影响战局,更何况是85天,如果不是这85天,历史什么结局,真的就不得而知,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陈友谅剧照
此时来到了1363年,距大起义已经过去了12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压上彼此在这个时代所有的筹码,在鄱阳湖地域进行最后一战。此时的陈友谅仍然占据绝对纸面优势,但85天攻不下洪都,士气低迷,军心涣散,而朱元璋的部队刚刚击败了张士诚的部队,又有洪都之战的底气,气势正盛,鹿死谁手还真未可知。
张士诚剧照
要不说张士诚是大聪明呢,此时两军决战,精锐尽出,但他竟然坐山观虎斗,没有任何动作,这里就不说他了,也是他,不过也正是他的不出兵,才给了朱元璋胜利的机会。
鄱阳湖大战示意图
战役初期呈现胶着状态,陈友谅小胜。陈友谅多是巨舰,而朱元璋都是小船,陈军巨舰联结布阵,望之如山,朱军小巧灵活,进退自如,这让我想起来赤壁之战的场景,细节就不说,可以说是打的互有胜负吧。只不过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朱元璋在此战中,座舰搁浅,险些丧命,幸得将士拼死相救,才得以脱险,具体是谁救得,有争议,我就不在这里写了。
鄱阳湖大战示意图
战争到中期,为什么我说想起了赤壁之战呢,没错,朱元璋用了火攻,适逢一阵东北风刮起,朱元璋选择了最勇敢的士兵组成敢死队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顺风迫近敌舰放起大火。一时间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大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战争的天平已然开始倾向朱元璋了。
陈友谅剧照
战争末期,陈友谅实力大损,收拢残部开始转为守势,朱元璋沉船放火封住鄱阳湖口,截断陈友谅退路,困陈友谅鄱阳湖中,经过一个多月的对峙,陈军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冒死突围,朱元璋尽埋伏兵,陈友谅突围途中中箭而亡,一代枭雄就此陨落。至此,可以说朱元璋半个PG已经坐在了龙椅之上。
历史上又多了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宏大战役。
后面的故事就无需多言了,往后半年朱元璋乘胜收拾了侥幸突围的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吞并了陈友谅的势力,最后又收拾了无关痛痒的张士诚。
陈理剧照
一代帝王,就此诞生。
大明风华朱元璋剧照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
看到这里各位爱好历史的朋友们如果有什么不同意见,可以评论区留言,敬请指教~
后续还将为大家带来更多明清史实和帝王的奇闻轶事,欢迎关注,创作不易,感激不尽。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