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啥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评价得很到位:他有3个欠缺

发布啦 0 0


诸葛亮为啥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评价得很到位:他有3个欠缺

我国的历史悠久,有无数史书古籍流传至今,在这些宝贵财富里,也塑造了一些特别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忠于史实,或带有些杜撰成分,这些人在历史事件中的所作所为,也常常引来后世学者的赞叹或者非议。尤其越是极具传奇性的人物,后世的评价也就越是褒贬不一,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诸葛亮就是一位传奇的人物,尤其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对他使用了很多艺术加工,把他塑造成了一位多智若妖的智者。可正是这样一位人物,在后世的评价中也不完全都是赞美。比如伟人毛泽东,就说出了他的三个欠缺,因为这三个缺点,导致无法统一三国。

诸葛亮为啥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评价得很到位:他有3个欠缺

主席评诸葛亮的优点

毛主席不但很喜欢阅读古籍和史书,还非常推崇使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所以他对于诸葛亮也有所评价。在他的观点中,诸葛亮有做的好的部分,而这些做的好的部分,是使他可以辅佐刘备定下三分天下,并得其一的资本但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而这些缺陷,也决定了他无法统一全国的结局。

首先,主席对诸葛亮极强的发明创造能力予以了肯定。因为毛主席本人对于改革和创新具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对于更深一步的发明创造也十分重视。因为诸葛亮为了强国发明了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新事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了当时蜀国的生活和战斗方式。

诸葛亮为啥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评价得很到位:他有3个欠缺

还有一点就是如何团结其他民族的力量,诸葛亮做得很好。主席又拿“七擒孟获”做例子:诸葛亮深知消灭孟获容易,收复孟获困难。但却坚持迎难而上,为什么?因为恃强凌弱并能带来长治久安,只有以德服人才可以一劳永逸。这个对待少数民族的做法,让诸葛亮用最具性价比的方式稳固了后方。

一错错在分兵

毛主席认为,诸葛亮在战略上的最大错误就是分兵,多线交战,可惜的是,这一点在隆中对的时候,就打下了错误的基调。诸葛亮建议兵分荆,益两州,可以北抗曹操,南拒孙权。

诸葛亮为啥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评价得很到位:他有3个欠缺

这一点违背了战争的基本准则,也就是在兵力不足的时候,应该集中优势兵力,个个歼灭敌人。如果用拳头举例子的话,分开的五指,不但力量小,而且还容易受伤;只有把它们收回来,攥成拳头,才能打疼敌人。

历史证明诸葛亮的战略是错误的,分兵两处的蜀军,既打不过曹操,也挡不住孙权。正因为他的错误决策,才导致关羽丢了性命,荆州也失守了。

诸葛亮为啥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评价得很到位:他有3个欠缺

正是吸取了诸葛亮的教训,孙权避免了两面开战。一面与曹操讲和,一面集中优势兵力抗蜀,这才使得东吴逼迫关羽败走麦城,并成功夺回了荆州的土地。

二错错在关键处识人不明

诸葛亮一生揣度人心无数,很少有失误的时候。奸诈如司马懿,在他摆下的空城计中也只能甘拜下风。可惜在关键的地方却用错了人,主席有一次跟警卫员谈起时,说过:“即使诸葛孔明也有用错人的时候嘛。”

诸葛亮为啥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评价得很到位:他有3个欠缺

第一次关键的用人错误在于荆州守将人选,他不该同意使用清高自傲的关羽。因为关羽和东吴方面的紧张关系,导致了东吴撕毁同盟,走向了曹操的一方。蜀国不但失掉荆州,最终还和东吴化友为敌。

如果说关羽的使用刘备也有责任的话,那么使用马谡来驻守街亭就完全是诸葛亮的问题了。既然事前知道马谡不可靠,而街亭那么重要。诸葛亮就应该自己去守,以确保万无一失。

诸葛亮为啥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评价得很到位:他有3个欠缺

对于手下将领的能力估计不足,或者任人唯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样在决策时就已经注定了失败。反观曹操的手下,大多靠能力上位,这一点和曹操屡次三番从降将中选拔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错错在不懂变通自信太过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年轻时的诸葛亮算无遗策,往往未曾出手,事情的发展趋势已经了然于胸。如果事情果然如想象一般发展,那自然会得到人们的崇拜;可如果事情一旦出现变故,诸葛亮缺乏临时应变的急智。

诸葛亮为啥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评价得很到位:他有3个欠缺

比如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没有第一时间想办法弥补马谡的失误,而是着急追究责任,又因为对自身计划和识人的自信被失败击溃,导致急火攻心,口吐鲜血,卧床不起。表面看是因为马谡无能,其实是诸葛亮自信计策万无一失而导致的。

还有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因为他的建议出乎诸葛亮的意料之外,所以他对于自身预估外的意见,想当然的觉得无法实现。他不相信靠一支奇军,兵行险着可以获得胜利。然而后来的邓艾孤军奇袭剑阁,实行斩首计划,一举结束战斗的方法,证明了这是可行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认知和变通上的缺陷。而正是这种种的细节,也是他他几次三番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为啥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评价得很到位:他有3个欠缺

综上所述,可见诸葛亮这个人虽然智虑深远,但多少还是有点刚愎自用的,当身边的人对他寄以过大希望的时候,他习惯按照自己的逻辑决定一切。因为一言堂的时间长了,所以无论他是对是错,都很难听取别人的意见了。而细节不足和计划僵硬也是导致北伐不顺的主要原因。

结语

相信后世人们对于书中诸葛亮的描写,在第一次读到的时候都会替他惋惜,把一切都归结于时运不济,或者天命难违。可当我们客观的分析他的行事方式后,应该会明白他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早已注定了。

诸葛亮为啥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评价得很到位:他有3个欠缺

尽管如此,诸葛亮仍然算是三国历史中一位光彩夺目的人物,不提他的谋略,仅仅他的终于承诺,尽心竭力为国为民的胸襟,也值得后世对他的高度评价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92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