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年仅39岁的马克龙以65.5%的选民支持率,战胜了比他大10岁的法国“国民阵线”党总统候选人玛丽娜·勒庞,成为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8任总统,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法国总统。
5年后,44岁的马克龙和54岁的勒庞,再次站上了法国大选的舞台,展开了新一轮对决,但却迎来了相同的结果。
勒庞与马克龙
4月25日凌晨,法国内政部公布了大选第二轮投票结果,显示马克龙获得58.54%的有效选票,再次赢得胜利,而勒庞则以41.46%的得票率,再度与总统宝座失之交臂。
随后,勒庞公开承认自己败选,马克龙则带着夫人在埃菲尔铁塔下,发表了自己的胜选演讲,并向支持者表达感谢。
至此,马克龙再创新纪录,成为了法国近20年来,唯一一位连续赢得两届大选的总统。而曾在2012年、2017年参加总统大选的勒庞,也将第三次失去成为“法国首位女总统”的机会。
尽管,从最终结果来看,如今这场法国大选与5年前的情况似乎“如出一辙”;但实际上,情况有了很大不同,而且还是“颠覆性的改变”。
至少3个观察点吧。
1,这是一场不被法国民众“看好”的大选。
据法国内政部统计,此次登记的选民总人数高达4875万,但其中只有大约3510万人参加了投票,投票率仅为72%。其中,在马克龙和勒庞两人中“二选一”的选民,又只占选民总数的65.8%。
也就是说,法国大选最终的有效投票率,其实只有65.8%,其它投出选票的人,都在选票上写了马克龙和勒庞之外的人名。
因此,如果将弃票人数和投出的无效选票算在一起,那么这次法国大选的总弃票率,将高达34.2%,相当于三分之一的法国选民没有参与此次大选。
犹记得,4月10日,法国第一轮大选投票中,投票率还不到70%,马克龙和勒庞分别获得了28.2%和23.4%的得票率。
并且,在第一轮投票结束后,法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抗议者高呼“既不是马克龙也不是勒庞”等口号,表达对此次大选的不满。
而在25日,法国大选出结果,马克龙宣布胜选后,巴黎、马赛、里昂等多地街头又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甚至有激进的示威者与警方发生冲突,而警方也用上了催泪弹等投掷物。
因此,当马克龙在埃菲尔铁塔下发表胜选演讲时,与其相隔几个街区的道路上,则正在上演冲突和骚乱。
可见,这届法国大选,确实不平静,也并没有得到所有法国民众的认同。
更糟糕的是,法国这次有三分之一的选民没参与大选,这是否意味着,马克龙日后制定相关政策时,会面临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法国民众反对?
若情况往最坏方向发展,那么等待法国的,或许是更深层次的“分裂”。
别忘了,法国近几年经历了“黄背心”游行,反防疫政策示威等一系列抗议活动,内部稳定本就存在极大隐患。
2,这是一场“没有输家”的大选。
表面上看,马克龙再次赢得大选,是名副其实的赢家。但相比5年前的65.5%得票率,马克龙这次只拿到了约58.5%的有效选票,看似下降了7个百分点,但要是算上弃票和无效选票等因素,马克龙已经不再5年前的“众望所归”了。
再来看勒庞,虽然输掉了大选,但支持率却上升到了约41.5%,而5年前的支持率是34%,相比增加了7.5个百分点。
可见,马克龙确实是赢了大选,但没全赢,相比5年前的情况甚至还“输了”;而勒庞,虽然输了大选,但相比5年前则是“赢了”。
勒庞
所以,当大选结果公布后,勒庞并没有“特别失望”,更没有像5年前一样,因为输掉大选而自责,辞去所在党主席职务,甚至还变得更加“振奋”了。
因为,今年6月,法国就将举行议会大选,斩获41.5%支持率的勒庞完全有机会“趁热打铁”,在这场大选中扳回一局。
所以,25日这天,勒庞再次向马克龙撂下了狠话——游戏还没结束,等着看6月份的对决吧。
总之,总统大选或许只是这场法国政坛“大对决”的组成部分之一,更激烈的较量,还在后头。
3,这是一场牵动国际局势的重要大选。主要原因就是,马克龙与勒庞的执政主张,几乎就是“截然相反”的。
例如,马克龙在对外政策上支持“全球化”,主张欧盟独立自强、摆脱对美国依赖,并寻求推动欧洲一体化。
而勒庞主张脱离欧盟、退出欧元区,重新启用法国法郎,建立贸易壁垒保护法国企业,以确保法国利益优先。
并且,勒庞还十分反对北约,参加此次大选前便表态称,如果她当选总统,上任后的第一天,就是宣布法国退出北约。
得知道,法国不仅是法国,还是欧盟主导国之一,更在西方阵营中有着极高的影响力。若法国退出欧盟、北约,或将带动其他欧洲国家效仿,西方将陷入大乱。
所以,在法国第一轮投票结束,勒庞与马克龙双双进入“决赛”后,美英德等国坐不住了,通过炮制舆论,将勒庞描绘成了“亲俄派人士或普京支持者”,并称一旦勒庞成为法国总统,那对俄罗斯来说将是一场“显著胜利”,试图影响勒庞参选。
但事实上,美英等国的这一说法,并没有依据和根据支撑。马克龙当选,法国也依旧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勒庞上台,法国也不见得会取消对俄制裁。
唯一可以算得上是对俄有利的,或许就是勒庞上台,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和欧盟,西方内部的分裂与混乱势必会加剧,正面临西方集体施压的俄罗斯,自然会轻松不少。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马克龙再次胜选,确实让美英等国长舒了一口气。
此外,法国大选是大事,马克龙再度当选总统,国际各方自然少不了发去祝贺。在这之中,同样存在诸多不寻常的意味。
大致看了一下,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英国首相约翰逊与美国总统拜登
第一类:礼节性祝贺,主要代表有印度、德国、卢森堡、冰岛等国,祝贺马克龙的同时,表示期待与法国深化合作等等。
第二类:带有“目的性”的祝贺,主要代表有美英、日本等国,希望与马克龙政府在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上展开合作,例如俄乌冲突。
其中,拜登称法国是美国“最古老的盟友”,全然忘记了几个月前,在美澳核潜艇合作上对法国背后“捅刀”的事;英国首相约翰逊则“破天荒”地使用了法语,向马克龙发推祝贺。可见,美英这回献的“殷勤”确实不小。
至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在祝贺之余,将马克龙称作了“乌克兰的真正朋友”。
很显然,美英乌等国还是希望马克龙胜选后,能在俄乌问题上,向俄施加更多压力和制裁。
至于第三类,就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祝贺了,相比其他国家,普京的贺电很简短——“真诚地祝您在国务活动中取得成功,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从字面意思来看,俄罗斯的祝贺真的就只是祝贺,既没有像美英一样“套近乎”,也没有特地提到在俄乌问题或天然气问题上的合作。而这种“寻常”背后,本就是极大的不寻常、不简单。
这再次反映了一点:俄罗斯与法国、欧盟、乃至西方的关系依旧紧张且复杂,普京简短的贺电中,多少也有点对马克龙和法国的不满。
这也不禁让人猜测,赢得大选后如释重负的马克龙,在俄乌问题上的态度是否会发生变化,是继续谨慎还是变激进?又是否会向美英等国靠拢?
眼下,不论俄乌冲突,还是国际局势,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动荡,还是希望各方保持冷静与克制,早日平息战火、缓和局势,恢复和平吧!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