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万高校毕业生的“至暗时刻”

发布一下 0 0
1076万高校毕业生的“至暗时刻”

即使是在人类历史上,也很难遇到这样一个时刻:一场全球流行性病毒,一次上千万的毕业生踏入就业市场,在这样一个“至暗时刻”,他们的希望在何方?

就业率不应该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比起就业率的高低,也许“希望”这个词,更适用于这1076万高校毕业生。

算一笔很实际的账本:一位普通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在今年毕业后,踏入社会寻找工作。他首先会面对什么样的问题?

他一定会先选择城市,是去北上广深,还是回到家乡省会城市。在他抉择的过程中,如果他背靠资源和原生家庭的帮助,那么他大概率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和迷茫。

但如果他只能或只想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想要的未来。那么他大概率会选择前往一线城市,或者留在省会城市。

一座城市的人口体量,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未来。

1076万高校毕业生的“至暗时刻”

而“最难求职季”这个称谓,至少在大概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不断被人们所提及。但得益于过去历年增长迅猛的经济数据,即使每年都是“最难求职季”,但依然会有大量的岗位提供给每年毕业的学子们。

但今年,这个现象可能会面临着改变。

大概率上,今年毕业的1076万毕业生们可能不会选择一线城市,甚至就连选择二线城市也是极其保守且风险极高的选择。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疫情所带来的对“封城”的不确定性。

没人喜欢不确定的东西,尽管这有时候会给生活带来新鲜感。但“封城”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付出代价的很可能是我们自己的收入、健康乃至出行所换来的。

是得不偿失,还是值得,这因人而异。

但至少有一个事实是,一线城市以往所保持的对高校毕业生对人才的吸引力目前正在下降。尽管这种下降有时候甚至是被动的,因为感染病例的激增,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措施。

但,我想应该没有多少人会在今年愿意去一线城市谋求发展。

因为你自己也不知道等待你的是自费隔离,还是职业发展。这就像今天的00后喜欢玩的盲盒,薛定谔的猫,在你没有打开这个“盒子”前,你永远也不知道盒子里的猫是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就像这1076万的毕业生,没人知道自己到了一线城市后,是先找到工作,还是先被隔离。

盲盒带给我们的是未知的惊喜,而这场百年一遇的疫情,带给我们的则是未知的惊吓。

1076万高校毕业生的“至暗时刻”

更重要的一点是,也许疫情并不是这1076万毕业生陷入“至暗时刻”的罪魁祸首。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从衣食住行到结婚生娃教育养老,无一例外不是一场迁徙,真正能够走到最后的,都必然是需要付出昂贵的“内卷”成本的。

正如我所说的那样,就业率不过是一串数字罢了。真正影响你对未来乐观与否的,依然是你的职业前景,收入期望。

在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有工作也许真的仅仅只是等于你不会被饿死,能够有一份糊口的工作。要想继续往下走,结婚生娃教育医疗养老,要想通过这些关卡,工作仅仅只是一部分。

你还得具备参与内卷的勇气,以及过人的个人能力,当然,最好还得有一点点运气。

每个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大体都是相同的。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公共资源、更好的空气、更低廉的生活成本,但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的。

你必须付出努力。当然努力也不一定能够让你享受到这些,你还得具备运气、背景和资源。正如我朋友所说的那样,“我出差到成都发现身份证掉了,想要在当地补办,却被告知不住在当地,不能补办身份证,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是有户籍的,我的肉体那一刻虽然在这里,但那一刻,我又不在这里。”

好一个哲学问题。

1076万高校毕业生的“至暗时刻”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去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909万,今年将首都突破千万大关,预计将迎来1076万高校应届毕业生,年增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下了历史新高。

从这个数据上说,我们是幸运的,每一年都在见证新的历史。

但某种意义上,我们又是不幸的,尤其是对这一代的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从未面对过如此庞大的竞争,也从未见证过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减缓,甚至于,他们从未见过房价几千一平的时候。

希望是一个动词,他包含着个人对未来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信心,包含着对未来个人的乐观,希望能够激发人们对自身的内在探索,让他们更努力、更有动力和抗压力,而不是躺平。

那么今天,希望在哪里呢?

如果是疫情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结婚生娃养老教育医疗和房子,则是压倒骆驼分量最重的组成部分,而疫情仅仅只是提前加剧了这一局面的到来。

在可预见的未来,高校毕业生还会呈一定比例的增长,就业压力还会越来越大,在经济增速减缓的当下,这部分就业压力会继续扩大到微观个人层面。

也许,是时候让我们停下来审视自己了。

显然,我们很难像温斯顿·丘吉尔那样,靠着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讲稿重新看到希望。但至少,“至暗时刻”可以让我们想得更多,至少可以让我们开始思考、开始审视自己的未来道路。

1076万高校毕业生的“至暗时刻”

让我们看一组数据:

根据财新网4月11日的报道,随着六月毕业季的进一步来临,还有许多学生尚未找到工作机会。截止到3月28日,在广东省的一所大学,今年只有13.5%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

从高校陆续发布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需投递20至30份简历,经过层层筛选,才能够拿到2至3个offer。

根据《青年报》的报道,上海交通大学调查,大学本科生平均投递简历14.47份,获得5.47个面试机会,获取2.31份录用通知,平均需要用时2.52个月;南开大学毕业生平均投递简历31.62份,获得10.28个面试邀请,收到录用通知3.01个;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平均投递23.34份简历,平均每人获得2.92份录用通知。

而上面的,都是几所不错的大学。对更多的普通高校而言,这个数据恐怕还要更差。

与此同时,在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竞争时,很多毕业生采取的方法一般为两种。一种是考公,通过上岸来获得职业上的安全感,进入体制内;另一种办法则是考研,来增加自己的学历实力。

而考公和考研历年的人数不断增高,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市场环境也愈发严峻。

具体来说,供应链外逃东南亚、房地产和教培行业的市场紧缩、互联网行业的“人员优化”,这些都是造成今天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原因。

1076万高校毕业生的“至暗时刻”

另一方面来看,就业市场与应届毕业生的供需结构不匹配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在制造业往往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大学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低端制造业。大学毕业生有高学历,受过高等教育,想要从事高科技制造业,但事实上我们的产业升级做的也依然有限。

传统行业薪水低、福利待遇差,没人愿意去;高薪行业福利好薪水也好,可竞争又异常激烈。

“黑天鹅”和“灰犀牛”构成了今天1076万高校毕业生的“至暗时刻”。

对高校毕业生来说,今年不是一个很好的年份;对已经参与工作的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呢?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7月国内16岁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达16.2%,而目前还有两亿人正在从事“灵活就业”。

而外卖小哥、快递小哥、家政人员和网红、直播、自媒体,则是“灵活就业”的代表。

1076万高校毕业生的“至暗时刻”

我们很难说灵活就业和正式上班之间孰好孰坏,很多人常常会把收入作为衡量比较的唯一性。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除了收入之外、医疗五险养老这些,同样也很重要。

与此同时,我们也很难说,疫情过后这种情况就会好转,有些是因为疫情导致的,还有一些仅仅只是因为疫情导致它提前到来了。

当压力和焦虑都涌现出来时,我们还能怎么办呢?

借助作家阿诚的话来说就是:“穿过去,别绕。”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93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