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7年12月9日,41岁的邓愈西征吐蕃归来后病逝于寿春。听闻消息后,朱元璋痛哭不已,亲自出城迎接邓愈灵柩,罢朝三日。在说到邓愈时,朱元璋不无伤感:
“邓愈跟随我22年,东征西讨,平定天下,功勋德业无人可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一生没有犯过任何过错。”
然而,仅仅十三年后,朱元璋就不顾群臣劝阻,毫无根据地诛杀了继承邓愈爵位的长子邓镇。随后又赐死邓愈的女儿、秦王朱樉的妃子邓氏,夺去邓家的勋爵。那么邓愈是不是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没有过错呢?他的死与朱元璋有没有关系?朱元璋又为何执意诛杀他的一双儿女呢?
带兵来投
邓愈,安徽泗县人。1351年,江淮地区相继爆发红巾军起义,邓愈跟随父亲邓友顺组织团练,与元兵对抗。在父兄相继亡故后,16岁的邓愈扛起反元大旗,继续作战。
邓愈为人勇武谦逊,每逢大战,必首当其冲,身先士卒,因此很受当地人尊敬。周边地区百姓更是对他非常仰慕,纷纷投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邓愈麾下已经多达万人。
当时,朱元璋带着徐达等人南下定远,攻占滁州,正欲跨江攻取应天。邓愈闻听朱元璋的大名,携带万余兵马前来投奔。在朱元璋麾下诸将中,像邓愈这种“带兵来投”的将领少之又少,因此朱元璋对他极为倚重,当即封他为“官军总管”,仍旧节制麾下将士。
而令朱元璋更为兴奋的是,年纪轻轻的邓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自邓愈加盟后,相继为他攻陷溧阳、镇江等六城,夺取了南方重镇应天,为朱元璋在江淮一带站稳脚跟立有大功。
1357年,年仅20岁的邓愈统率军中老将胡大海进攻皖南。当时,胡大海是军中典型的悍将,谁也不服,但对于邓愈,他却极为尊敬。在胡大海的辅佐下,邓愈从陈友谅、元将手中夺取了徽州,并抗住了多方进攻,立足于皖南。
除了攻打皖南,邓愈还进兵浙江,击溃张士诚麾下第一大将李伯升。而在江西与陈友谅作战时,沉着稳重的邓愈识破邓克明诈降计策,连夜驱驰二百里,杀入城内,占领抚州。
邓愈出色的表现为他赢来了朱元璋的极大赞赏,“江南行省参政”的职位将邓愈放在了李文忠、冯胜之上。除徐达、常遇春、汤和外,绝大多数大明开国将领皆受邓愈的节制。可见,在朱元璋心中,邓愈的地位非常高。
1362年发生了洪都“降而复叛“事件,胡美麾下祝宗、康泰两位将领因不满朱元璋,发动叛乱。当时,邓愈正率领数十名随从赶赴洪都,以便接管。祝宗的叛乱打了邓愈一个措手不及,若非邓愈死命逃脱,早已落入敌人之手。
朱元璋再次平定洪都后,将朱文正放在洪都守将的位置上,而辅佐朱文正的就是邓愈。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在此之前尚未与敌人进行过真正的战斗,因此洪都城主要的防守任务完全落在了邓愈身上。
不久后,陈友谅领军60万围攻洪都。在外无援军的情形下,邓愈、朱文正联手抵抗陈友谅85天,尽管洪都城成为一片废墟,二人却始终未曾让陈友谅前进一步。洪都防守战的胜利直接为朱元璋、陈友谅在鄱阳湖的决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借强大的战斗力及运气,朱元璋最终击溃陈友谅,成为元末义军中的佼佼者。
至此,邓愈从军中战将转型为地方治理官。北伐时,朱元璋麾下统帅有徐达、常遇春二人,战将冯胜、傅友德等比比皆是。而邓愈的为人秉性与徐达极像,因此在余下的战斗中,邓愈逐渐转变为稳固后方的重要人选。
病逝寿春
常遇春攻克襄阳后,邓愈就担任襄阳城的最高长官,对外抵抗元将王保保,对内治理民生。与明初将领不同,邓愈是一个极善于治理地方的军事战将。襄阳城在他的庇佑下,俨然成为元末时期极为太平的军事要地。
1367年,徐达、常遇春北伐。邓愈转战河南,源源不断地为他们提供军需,保障后方粮草。而在常遇春病逝后,邓愈再次披挂上阵,一鼓作气击溃王保保,将河州以西纳入到明朝版图内。
朱元璋大封功臣时,邓愈名列“六公”最后一位。自洪都之战后,邓愈就鲜少参与战事,大多数时间扮演的都是治理官的角色。因此,单纯的从战功上看,的确不如冯胜、李文忠二人,但他“带兵来投”,又在后方稳固了明朝根基,同样功不可没。故而,邓愈虽排名六公最末,却远超其他侯爵。
自常遇春离世后,徐达专心北伐,邓愈则成了到处平叛的领军大将。五年内,邓愈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到之处,尽皆平定。更难能可贵的是,邓愈军纪极严,凡是欺压良善、压榨百姓的将士,无论高低贵贱,全数斩首示众。对于那些前来告状的百姓,邓愈也是热心接待,有求必应。在军中将士和地方百姓的眼中,邓愈完全是一代人杰。
1377年,吐蕃叛乱。邓愈、沐英领兵前往,穿越高海拔的川藏地带后,邓愈一路杀至吐蕃腹地,开疆拓土数千里。然而,积劳成疾的邓愈在回返途中突生疾病,抵达寿春时不幸病亡,年仅41岁。
邓愈亡故后,朱元璋抱头痛哭,亲自出城迎接邓愈的灵柩。在说到邓愈时,朱元璋总是满脸忧伤地哀叹:
“他随我22年,东征西讨,平定天下,有功无过。”
22年的时间,邓愈在朱元璋眼中没有任何过错。而他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短41年里,邓愈没有留下任何值得批判的错误行为。邓愈的一生,都是在抗击暴政、平定天下、安抚百姓中度过的。
子女被杀
邓愈死后,他的长子邓镇继承了国公的爵位,改为申国公。邓镇虽不如其父勇武、聪慧,却也是在战场上历练出来的将才。当初,邓愈投奔朱元璋时,部下万人一同前往,而在之后多次战争中,又有无数将领被邓愈高尚的人格所吸引,纷纷拜投在他麾下。在他病故后,这些将领也大多成为了邓镇的左右手。
除了邓镇外,邓愈的长女也嫁给了朱元璋的次子朱樉,成为秦王妃。朱樉对邓氏极其宠爱,二人在封地更是胡作非为。然而,朱樉的荒唐不止在欺压百姓身上,他对皇位的企图更是非常明显。在朱标生前,朱樉就极为不安分,僭越使用五爪龙床,让邓氏穿着皇后服装,俨然一副皇帝做派。
139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牵连淮西宿将,大开杀戒。“开国六公”之一的李善长被牵扯其中,遭到朱元璋的血腥清洗。邓镇虽无过,可他却是李善长的外孙女婿,尽管满朝文武皆求情,仍旧被处以极刑。
邓镇死后,朱元璋夺去了邓家的荣耀,不再延续“子孙世袭”的诺言。随后,又诛杀了邓愈的女儿、秦王朱樉的妃子邓氏,彻底斩断了朱樉在军中的羽翼。
因此,邓镇受到李善长牵连应是表面上的行为,而让朱元璋痛下杀心的,则是邓镇与不安分的藩王朱樉之间的关系太过亲密了。随着年岁越来越高,朱元璋的疑心就越来越大,那些曾经被他以联姻方式拉拢的藩王,就彻底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