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中国航天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宣布:将组建近地小天体防御系统。
依旧遵循字数越少内容越劲爆的原则,人狠话不多!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近地小天体:
所谓“近地小天体”是指那些对地球有潜在威胁并与地球的距离小于4500万公里的小行星、彗星或陨石。目前,被各国天文单位登记在册的,对地球威胁性不为零的“近地小天体”,超过16000颗。
从上帝视角看近地小天体轨道
地球形成至今,在对天体而言并不算长的46亿年里,曾发生过无数次近地小天体的撞击事件。
最近一次是2019年,美国宇航局(NASA)监测到大气层中的一次剧烈陨石爆炸,一颗直径数米的陨石在太平洋北部白令海上空,距离地表26千米处爆炸,爆炸威力相当于17.3万吨TNT,这颗直径不足10米的小东西,引爆的能量当量是广岛原子弹的7倍。
科学界普遍认为,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并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直径超过10千米(编者注:好像也不是很大哦,一个亚速钢铁厂大小而已,只不过它的撞击速度超过30千米/秒……)。
因此,近地小天体撞击地球的风险,被评为“可能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危害”之一。
为了保护人类文明,科学家们从未停止过对如何规避近地小天体与地球撞击而导致灾难的探索。到了二十一世纪,除去那些科幻感太强,远远超出当前人类技术水平,只能停留在PPT文件里的方法外,目前具备实施可行性的方案其实只有两种:
一、核导弹攻击。这个方案的优点是,因处于近地攻击位置,从而使地球有充裕的时间准备。对现有人类所掌握的装备、方法论的成熟度而言,该方案实施的成功率极高。但方案缺陷也同样明显:实施核弹攻击后,近地小天体很可能被爆破成更多依旧对地球极具威胁的碎片,而带有放射性的物体也有可能被随机抛入不可预测的轨道,从而对地球及其近地卫星造成毁灭性打击。
二、太空飞行物撞击。通过施加外力迫使小天体改变轨道。这种方法比较“环保”,也不容易对地球产生次生伤害,缺陷是需要在小天体尚未接近靠近地球时超远距离实施,这就对天文观测、预警技术以及飞行物的速度、动能以及遥感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现有技术而言,跑靶的概率也大到不可忽视。
中国国家航天局准备用什么方案实施拦截防御,我们不得而知,但既然准备组建的是整套系统而非单一方案,那么这套系统内必然包括观测预警、数据分析、内外太空多层次多梯度拦截方式等,属于综合性的立体防御体系。
好吧,说完这些守护地球,拯救人类的场面话,再来点实际的,先看一则不算太旧的旧闻:2021年12月3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一份普通外交照会,照会原文是这么写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发射的星链卫星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出于安全考虑,空间站组合体分别于7月1日和10月21日实施对美国星链卫星的预防性碰撞规避控制。
照会的措辞很平淡,只是“叙事性”地进行事实陈述,没有不满,没有愤怒,甚至都没有对肇事者美国提出任何形式的抗议。但看过这条消息的人,都会倒吸一口凉气,马斯克的星链小卫星,两度危险逼近中国空间站,迫使中国空间站进行了两次紧急变轨机动。
我想如果不是自我催眠,那么就没有人会天真地相信美国人对此事的辩解:“因技术故障导致”。所以,马斯克秀得两把太空杂耍,实际上最少也造成了中国太空站使用寿命的下降,众所周知的是,在外太空进行紧急变轨机动,是需要额外消耗备用能源的,而空间站能够携带的能源十分有限,精确到以克计。何况在第二次危险接近时,中国太空站上甚至还有三名宇航员在作业!
那么问题来了,星链计划的卫星算不算“人造陨石”?
这是不是美国人在对中国搞新邦“星球大战”的预演?
来而不往非礼也,4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的近地小天体防御计划,应该说是在意料之中的。
全世界都知道,面无表情时的中国人,才是最可怕的中国人。
就像去年年底的那份普通外交照会,无论是平静下的愤怒,还是愤怒后的平静,都揭示着中国必然会重拳反击。但出乎国际社会意料的是,仅仅隔了四个月,中国人就付诸行动了!
必须要强调的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当然是守护地球,拯救人类,这个。。。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