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号的朝鲜夜间阅兵,算是今年度朝鲜第一次大规模的公开军事活动,每一次的朝鲜大型阅兵,我们都能看见不少这个半岛国家在军事技术上给大家带来的惊喜,这次自然也没有例外;从技术装备方阵当中,我们不光能看见过去朝鲜人就不止展示过一次的各种远中近超大型弹道导弹,还能看见类似东风-17的一款乘波体高超音速导弹,以及另一款使用双锥体弹头的高超音速导弹,属实让人对于朝鲜的技术发展感到意外。
朝鲜的这些高超音速武器可不只是阅兵场上拿出来通场做展示的模型货,而是实打实的已经进行过一系列试射的,是验证过具备实用性的真装备。那款长得很像大号东风-17的火星-8朝鲜在去年下半年就进行过了试射,虽然说按照韩国人监测公布的数据,速度上并没有达标(也可能是韩国人雷达日常看不见),但从弹道高度以及滑行距离来看,原理设计上是成功的,只是需要细节设计上更多的改进而已;但至少可以说,朝鲜人是摸到正确的思路了,我们也不能忘记,美国目前可还一次实用化的高超武器试射都还尚且没有完成呢,尤其是滑翔体高超更是频繁的点火失败,他那个弹头能不能滑起来都还说不清楚。
而另一款使用双锥体战斗部的高超那就了不起了,他已经进行过了至少两次非常成功的试射,全程维持了至少10马赫的飞行速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横向机动,以非常高的精度命中了目标,从各项指标上看都完美符合美国人对于高超音速导弹的定义,而美国人要拿出射程与速度等指标类似,同样采用双锥体弹头的成熟产品,那要等到2026年去了。所以不夸张的说,朝鲜现在在高超音速武器的实用化速度上,确实是仅次于中俄,要比美国快上好一截了。
这东西可是实打实的试射过的
那就肯定有人非常好奇,朝鲜人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又或者有何种高人帮忙,才能在导弹技术上发展的如此迅速,以至于能在试射与列装速度上跑到了美国人的前面,那其实要说起来原因还挺多的,一方面是这几年对朝鲜来说就像我国在两弹一星年代最光辉的几年一样,恰好处在一种人才辈出成果井喷,各项工作都有序推进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朝鲜的技术积累已经做到了相当扎实,路径选择也合理明确,再加上有前人进行探路,给出了正确的探索方向,以朝鲜目前的水平,取得大突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说朝鲜的技术路线选择合理,是因为朝鲜一边做了双锥体高超这个对朝鲜来说有技术积累,原理掌握也非常娴熟,非常短平快的路径来确保更快的将实用化的武器做出来,另一边又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对更先进的乘波体高超进行不断试验与积极探索。所以虽然目前乘波体路线上类似东风-17的火星-8尚且还没完全研制成功,但双锥体路线的新弹已经非常成熟,投入实用了。
另一款成熟但是看上去没那么先进的高超音速导弹
从双锥体可控弹翼的高超音速导弹这条路径上看,朝鲜最早接触到类似的技术路径,是与俄罗斯有直接关系的KN-23短程弹道导弹,也就是伊斯坎德尔导弹的朝鲜版本,朝鲜在这里学到了最基础的如何做一款可以不飞抛物线,而是可控弹道的弹道导弹的原理,从这个头体不可分离的双锥体出发,朝鲜先做出了头体可分离,双锥体战斗部,具备末端修正和精确末制导能力的火星-9改进型;而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双锥体弹头的气动提高升阻比,形成一定的滑行能力,就成为了这次展示的,已经成功进行了两次试射的那款双锥体高超弹。
而火星-8则完全可以看成是朝鲜在了解更先进的弹该怎么走之后,照葫芦画瓢自己先粗略模仿,再不断精确修正的成果;虽然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朝鲜这款弹头长得很有些东风-17的滑翔体高超音速导弹,是来源于不明国家技术人员的托梦,但是如果真的关注过朝鲜在导弹武器方面进行的研发与装备,那其实还是能够看出,朝鲜自己的导弹研发实力是不差的;既有张昌河这样优秀的领军人物,又有不少我国的哈工或者俄罗斯的鲍曼这样的军工强校,在高超领域最有成果的地方毕业的科研人员,队伍实力不是开玩笑的。
虽然外形上像,但更多的是一种原理性和思路性的学习
也是因为有了技术人才,在见到中俄都在乘波体构型上走了通路之后,也能通过自己学习获得的原理性技术去进行模仿研发,当然受限于计算机水平,风洞能力等基础不足,推进的速度肯定是没有中俄这种大国那么快的,从朝鲜展出以及试射的火星-8上看,在弹头设计上也确实还比较原始尚不成熟,但是通过以后不断进行的试射改进,走经验累积的道路,显然最终还是能够做出一款真正性能达标的乘波体高超弹的。从这种研发路线选择上也能看出来,朝鲜走的实际上还是从中俄这里进行原理性学习,自己进行思路上的模仿,基于自己的技术能力,选择了一条与中俄不太相同,但也同样能走向成功的新路的。
从各种角度上说,现在朝鲜在新一代武器研发上展现出的项目管理能力,确实是比美国人更好,就美国人现在在新武器研发上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现在落后于中俄朝鲜,未来甚至要落后于已经点出变质心技术,距离双锥体机动弹头只有一步之遥的伊朗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当然,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