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侄子获诺奖,却表示:我这辈子都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科学家
2008年,钱永健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不仅仅因为他同我国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有亲缘关系,还因为中国人获得这个成就的人实在是不多。但是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却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
乍一听这件事我们可能会感到气愤,但静下心来想想,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何事,让钱永健会这样说?喜欢历史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钱永健的父亲钱学榘是美国国籍,其实他能去美国,得益于自己的叔叔钱均夫,也就是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与兄弟幼时都是去学校学过习的,即使是在晚清那样混乱的时刻,也不曾松懈过学习。但是后来他们父亲的丝绸生意经营不下去,家道中落,他无力供孩子们读书,所以兄弟两人没有在学习这条路上走太长时间。但是因为钱均夫比较优秀,吸引了杭州一位富商的注意,这位富商看重钱均夫的前途,如果能将女儿嫁给他,女儿的后半辈子就有保障了,因此富商将女儿嫁给了钱均夫,还出钱送钱均夫出国留学,加上钱均夫本人十分努力,回国后便在教育厅任职。所以钱均夫的生活算是优渥,因此他就负担起了侄子钱学榘的学习。
负责亲戚家的孩子上学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但钱家的古训便是如此。钱家是少数几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曾中断的家族,他们的祖先吴越王曾经就说过子孙不论如何,是一定要读书的。甚至为了让这个庞大的家族里的孩子都能读书,他们还设立了义田和义庄制度,靠农庄挣来的钱供族中贫困的孩子读书。所以钱均夫主动负责钱学榘的教育在现在我们看来是没必要,但钱家有此规矩,也不足为怪。
钱学榘的教育之路可以说是追随着钱学森来的,两人前后去了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又陆续去美国留学。
其实钱学榘原本是不打算去美国留学的,从清华毕业后他选择了留校任教。因为一直以来他的学费是叔叔负责的,叔叔的恩情一直是压在他身上的重担,他想尽快工作就可以还叔叔的钱,减轻叔叔的负担。是钱均夫听说这件事后去找钱学榘,劝说他也去美国留学,学费由他承担。
在美国,两人都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航天系学习,研究的是同一个方向。但是钱学榘在毕业后就立刻回国了,当时他的想法与许多留学生一样,是祖国培养了我们,学有所成,要报效祖国。回国后钱学榘立即参与了我国飞机发动机的研究,这对我国来说可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飞机对我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了打败日本人,研究发动机提升飞机的战斗力是很重要的。钱学榘也不负众望,在这一领域有了卓越的贡献,国民党给了他很高的军衔。
但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官员的贪污腐败令钱学榘心寒,对振兴国家看不到希望,因为自身负担太多在国内生活不便,钱学榘去了美国。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钱学榘不投靠共产党,因为他不够了解共产党,他怕自己在共产党那边得不到好的待遇,他怕自己叛变会没有好下场,相较而言美国的生活更加优渥。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钱学森想尽一切办法回国,希望用尽全身的力量去报效祖国,还劝说钱学榘跟他一起回国。但是钱学榘担心自己曾经在国民党工作,回国后身份很尴尬,可能会遭到不好的对待,因此他拒绝了钱学森的邀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但是很显然他对自己的国家没有信心,也没有信任。钱学榘还对钱学森说,回国是不会有很高的成就的。当时国内的条件确实是很差,回国意味着要从头开始,但钱学森毅然决然地回国了。
1952年钱永健出生。由于儿时钱永健患有哮喘病,他只得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待在室内,避免接触过敏原。因此钱永健的同年是在地下室中做实验和在图书馆中看书度过的,所幸这样的生活钱永健也不觉得枯燥。他从小便展现了极高的天赋,但是不同于父亲与叔叔,他对化学格外有兴趣,而钱学榘也没有逼着儿子必须学物理。
钱学榘采用的是美国式的教育,着力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知道次子喜欢化学,他便买了许多化学实验文具供其玩耍。钱永健还喜欢待在图书馆,他沉浸在化学的世界中无法自拔,神奇的颜色变化让他着迷,一丝一毫的化学变化都让他觉得美妙。
读高中的时候,由于旺盛的好奇心,钱永健和哥哥竟然想办法制造火药,由于技术和能力有限,失败了,引起了火灾。但是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了。地下室不能用了,他的父母便在室外搭了个台子,让孩子们在室外实验。钱学榘和妻子没有责怪孩子,所以钱永健能有这么高的成就与他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开明的父母不是送孩子去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而是因势利导,引导孩子的兴趣。
16岁时,钱永健参加了“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钱永健获得了这个被称为“少年诺贝尔”的奖,从此便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着绝佳天赋的少年。
20岁时,钱永健己经获得哈佛大学的两个学士学位,是双学位毕业,后来又去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8年,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研究的绿色荧光蛋白帮助解决了许多难题,到如今仍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可以发光的蛋白质可以帮助我们在众多物质中迅速找到我们想要的物质,并追寻这种物质的轨迹。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基础的方法,但在这项研究发表之前,如何厘清纷杂的物质是个难题。
获奖之后钱永健名声大噪,因为他是中国人的后代,国内也给予他过多关注的目光。毕竟他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又是钱学森的侄子。大家与焉俱荣,潜意识里认为钱永健是中国人,感到与有荣焉。
可是钱永健的回答让人大失所望,他曾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自己是美国人。他曾说过,成功的科学家是由基因和环境决定的,除却基因问题,是美国的自由开放的环境成就了他。
钱永健的话让许多以他为荣的中国人难以接受。中国人的民族荣誉感在世界上是十分强烈的,他们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同胞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因此国内有许多声音,都在骂他。
不过站在钱永健的角度想想,他这么说并没有错。虽然父母都是汉族人,但他是在美国出生,在美国长大,接受美国的教育,他或许都没有去过中国几次,在他心里祖国就是美国。其实从另一方面来想,他的父母在心中将自己变成了美国人,如果钱氏夫妇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不断地对孩子说你是中国人,想必钱永健就不是这番回答了。钱学榘对中国没有归属感。
但是,我们虽然不能决定在哪个国家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哪个国家的人,钱氏父子不过是选择了自己心中理想的国度,出于尊重,我们不该骂他们。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的根就是家族,我们的思想都是在家族理念的基础上升华的,血脉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东西。钱永健是吴越王的后代,祖宗是中国人,后代却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对有这种思想的中国人来说是难以接受钱永健的说法的。
钱永健与夫人没有子嗣,两人过继了一个孩子。上帝并没有眷顾这个天之骄子,钱永健晚年中风了,妻子一人无法照顾他,因此两人去了继子家。在一次骑自行车外出的时候,钱永健过世了。众人去寻久久不归家的钱永健,发现的却是尸体。
其实像钱永健这样的华裔数不胜数,尹希就是一个例子。他年少成才,不到18岁的尹希申请去美国留学,在众多著名高校的offer中,尹希选择了哈佛。尹希的出色表现震惊了美国人,为了留住他,哈佛甚至打破了惯例,让在哈佛读了博士后的尹希留校任教。在问及尹希有没有回国的打算时,他的回答是没有,他认为只有美国优渥的条件才能支撑得起他的研究。确实,他研究的弦理论在中国还只是起步阶段,研究它的人较少。
在如今人才流失的大环境中,就不得不说曹原了。这是科学界的新起之秀,他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曹原在小学,初中多次跳级,十四岁考上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后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在美国学习期间,曹原发现了石墨烯超导现象,这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曹原在学术界被认为他有望成为最年轻的诺奖得主。比起尹希,曹原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毕业后,面对美国为了挽留他提出的丰厚条件,曹原只有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什么都不用考虑,简简单单一句我是中国人,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属于中国人的傲骨。
我们不要求每一位在外的华裔都将中国放在心上,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只要是为人类做出贡献,那就值得我们称赞。相比之下,那些明明可以取得更好的成就却将中国放在心上的同胞,更值得我们赞扬!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