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乌关系呈现紧张局势,两国矛盾一度升级到战争模式,而俄罗斯也因此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第一时间的联合制裁。
尼克松
美国在有意拉拢更多国家围堵俄罗斯的同时,也没有放弃继续和中国针锋相对。
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运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是再贴切不过。
以史为鉴,从二战结束到今天,几十年内中美两国关系的变化就是最好的例证。
最近几年,中美关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恶化,日常状态为对立和博弈。
遥想五十多年前,在当时的美国领导人尼克松的谋求和双方的积极推动下,中美关系慢慢走向正常化,成为一个时代的佳话。
毛主席和尼克松
而这段经历放到现在,其实也是当下处理两国关系的可借鉴案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
时代背景,大势所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营的对立。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将我国这个新生代社会主义国家视为对立者,对中国一直采取敌视、封锁和遏制打压的政策。
抗美援朝
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国实行抗美援朝并取得了胜利,更加重了美国对中国的仇视,中美关系持续恶化。
届时无论是我国在联合国谋取一席之地还是解决台湾问题上,都屡屡遭到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的阻挠。
对此我国也一直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往后二十年里,中美两国一直处于断交状态。
直到1959年,美国总结分析了本国在亚洲的外交情况,开始逐渐转变原先坚持颠覆新中国政权的态度。
实际上,这个转变的发生与当时美国、苏联、中国三国的变动和各自当时的力量有关。
美苏争霸
即将进入六十年代时,苏联实力大增,对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构成相当大的威胁。
与此同时由于某些利益纠纷,我国与苏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关系开始恶化。
另一边,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遭到了国内外的共同压力:
一方面,美国国内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走向持续低靡;百姓生活艰难,反战情绪高涨,街头游行难以镇压。
另一方面,越南战争中美国的阴谋被识破,占据国际舆论的不利方,导致美国在世界上的信誉度降低。
除此之外,美国与苏联的争霸竞赛仍未停止,而且美国并不占据上风。
赫鲁晓夫
中苏关系的突然破裂,使中国陷入了被当时的两个最强大国孤立的窘境。
但中国坚持自力更生,在各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国家力量迅速增强,已成为世界上不可忽略的力量。
彼时尼克松任美国副总统,是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忠实信徒,对红色政权敌视甚深,以反共著称。
与中国翻脸后的苏联,曾利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对中国的坚决仇视态度,想要联合美国共同压制中国。
然而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成为美国新一代的领导人,面对内忧外患,他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
而在对国内外形势的综合分析之后,尼克松尤其注重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
中国作为亚洲第二大国,自然成为尼克松倍加关注的对象,在与苏联的博弈中,他慢慢开始改变以往的反中面目。
1969年1月到3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各个重要场合公开表明,美国不坚持僵硬的外交政策。
他不仅在就职演说时暗示对中国的态度,更是在接受极具影响力的《时代》周刊访问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说在我死之前我有什么心愿的话,那就是去中国看看,如果我无法实现,那我想让我的孩子们去。”
而就在美国新政府外交频频翻新的时候,中苏边境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苏联军队于某日携带装备悍然入侵我国边境珍宝岛,造成我国边防军流血牺牲。
于是我国被迫展开自卫反击,将侵略者悉数歼灭。此次流血冲突,也使得中苏关系全面破裂。
珍宝岛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大关注,而在苏联主动挑起冲突后,尼克松做出了对华政策的大调整。
而其中原因也显而易见:
第一,美国希望与中国缓和敌对状态甚至建立关系,在中国的帮助下尽快结束越南战争。
第二,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三大国,国力日渐提高的同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不容小觑。美国与中国继续敌对不利于自身发展。
尼克松
第三,由于地缘上的因素,美国若与中国走向正常化交往,可以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减少其对自己的威胁。
第四,中苏关系的突然破裂,使中国陷入了被两个最强大国孤立的窘境。美国此时向中国抛出橄榄枝,有更大概率成功。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美关系正常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尤其对于美国,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契机。
共跳一支“小步舞”
1969年7月以后,中、苏、美“大三角”关系出现了显著变化。
尼克松
尼克松频繁访问亚洲一些国家,并多次表示:
美国将要和中国进行接触,因为如果让中国继续处于“孤立”状态,对于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是一种阻力。
在罗马尼亚进行访问时,尼克松更是直接宣称:“我们不应该孤立中国,不论是苏联还是中国,美国愿意与对方都建立友好关系。”
期间,尼克松还曾托法国总统给毛主席传言:“中美两国在过去互相敌视了20年,如今我迫切地想要结束这种状态。美国绝不会再以任何方式打压和孤立中国的发展,诚挚希望,在我的任期内中美关系能够有所改善。”
接收到来自四方的关于美国总统对中美关系的缓和信号,我国领导人也开始积极调整相应的外交战略。
1969年9月4日,越南主席逝世,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前往吊丧。
因考虑到不宜与当时的苏共代表团碰面,周恩来与叶剑英在尽到礼节之后,直接飞回了北京。
周恩来这一举动,第二天就引起了国际舆论,美方媒体对于此事件更是进行了大肆渲染,称中苏关系的糟糕,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境地。
面对国际上的舆论,周恩来有意回避,不做任何反应,这给了苏联方面巨大的压力。
毕竟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苏联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让美国利用中苏矛盾。
三日后,周恩来就收到了苏联方面发来的急电,对方想要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会晤。
周恩来与柯西金
11日,周恩来在首都机场贵宾室,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就两国边界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其实,这次会晤的结果已经不言而喻,苏联想同中国缓和关系,借中国压制美国。
由这次会议引出的后期谈判,持续了九年,双方虽然争持不下,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但之后再也不曾发生冲突。
中苏之间的高层往来,很快又被美国获悉。
尼克松担心苏联在自己之前与中国修复关系而对美国造成新的威胁,他下定决心加快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步伐,开始积极寻找与中国接触的办法和各种渠道。
基辛格
随后,在去巴基斯坦出访时,尼克松、基辛格趁机让两国共同的朋友巴基斯坦总统,向中国领导人传话:
美国不同意苏联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也不会再采取任何行动孤立遏制中国,希望能与中国产生正常对话。
同年十月,为了表达诚意,美国采取了直接行动,正式通知我国政府,他们已停止让驱逐舰到台湾海峡巡逻。
之后美国还努力寻找各种机会同中国产生交集,试图合理地打开与中国正常来往的大门。
终于在12月,华盛顿政府授意美国驻波兰大使向中国大使传达上级指示,表示美国准备恢复同中国大使馆的联系,愿意和中国大使进行会晤。
毛主席和周恩来、基辛格
周恩来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感到中美关系改善有望开展,立即报告给毛主席:“找到门道了,可以敲门了!”
然后周恩来批准释放此前因驾游艇驶入中国海域而被扣留的两个美国人,并通知美国驻波兰大使。
几天后,中美两国驻波兰大使在中国大使馆进行会晤。
至此,中美两国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进行了外交上的接触。
时任美国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在后来将这一阶段中美双方的相互试探和周旋,称为“与中国人跳的一场错综复杂的小步舞。”
而接下来,中美两国展开了频繁的口信往来,为正式展开交往积极铺垫。
“私信”来往终“奔现”
1969年11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向中国驻巴大使表示,美国总统尼克松托他捎信:尼克松想要与中国领导人接触。
一周后周总理在面见巴基斯坦驻华大使时表示:“尼克松若想和我接触,尽可以利用官方渠道。”
尼克松在收到回复后,再次急报中国驻巴方大使:“我们想要寻求一条由白宫前往北京的特殊通道,这条通道必须足够保密,双方也好在绝对的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下自由决断。”
作为一个绝对优秀的外交家,周总理立刻心领神会,尼克松想要利用巴黎协会谈判的机会,让基辛格秘密接触。
从此,一个严格保密的“秘密接触”行动,在两国四人心中开始酝酿,之后美国又多次传达进一步的口信,中方也积极回应。
在长达一年的你来我往的口信对话之中,中美双方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契机,让这层交往“面世”。
1971年3月,在第31届世界乒乓锦标赛上,中国乒乓球队在比赛中表现惊人,接连获得四项冠军,令世界各国震动。
在比赛中,中美两国队员进行了真诚的比试切磋,美国球队趁机向中方负责人提出了访华请求,想要进一步对乒乓技巧进行深入交流。
之后,便有了震惊中外的“乒乓外交”事件。这场以乒乓球代表队展开的外交行动成为中美两国外交的重要节点。
到此,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的缓和迹象已经非常明显。
而在“乒乓外交”之后,中国再次向前走了一步,4月,周恩来通过驻巴大使馆向美国总统尼克松发出面见商谈邀请,
尼克松收信之后,正式接受邀请,并表示将派基辛格到华进行秘密的预备性会谈。
之后,周恩来积极研究并制定了双方会谈的文件,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基辛格访华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在公开访问巴基斯坦之行途中转道北京,进行了秘密访华,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尼克松访华问题,与周恩来进行了深入交流。
大约一周后,这个消息在双方的点头下在全世界公开,顿时成为当时第一热点新闻。
1972年2月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周恩来等人前往迎接。
走下飞机时,在离地面还有三个台阶时,尼克松微笑着伸出了手,周总理在看到之后,也快步向前伸出手与尼克松握在一起。
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
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被整个时代记录下来。从此,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打开了。
这次尼克松来华之旅,也被称为中美“破冰”之旅,尼克松被称为“时代的破冰者”。
毫不夸张地说,尼克松在位时做出的最大的政绩,就是改善了中美关系,这也让他成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人之一。
而事实证明,与中国建交是美国当时最明智的选择。
如果不是这样,美国无法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与苏联达成军控协议,也无法在结束越战方面得到帮助,也不可能恢复美国在国内外的名誉,更不能为自己赢得除此之外更好的发展经济的渠道。
这一场外交上的重大突破,对于美国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一个明智之举,充分体现了两国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和超人智慧。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