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肠粘膜表面的隆起性的病变,也就是肠道里面多长出来的肉疙瘩,医学上将这种肉疙瘩统称为“息肉”。肠息肉的出现,可呈单个或多个,甚至几十个一同发生,大多在结肠和直肠部位出现。那为什么我们的肠道会长息肉呢?
首先,就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果一个人长期摄入了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食物,这些肥甘厚腻之物易生湿热,日久就会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失司,在体内聚湿生痰,痰会阻碍气机,使脉络瘀阻,瘀血内生,这时痰瘀互结就会形成息肉。
其次,是年龄。据相关调查统计,肠息肉常发生于35至60岁的人群,所以专家建议到了40岁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这是因为中老年人的脾胃功能减弱,再加上生活中不良的饮食习惯,以致脾失健运,经脉阻滞,使体内阴阳失去平衡,气机不利,瘀血浊气互结,也会发为息肉。
肠息肉的出现将有80%的几率会发展为肠癌,所以对待息肉问题,绝对不可大意忽视。如果你发现你的大便出现以下三种改变症状,请及时就医检查治疗,以免病情持续发展,增加癌变风险。
1. 便血
便血是肠息肉最典型且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息肉表面破溃所导致的。但有一部分身患痔疮的患者却很容易忽视便血的症状,痔疮出血常表现为在大便后呈滴血状,颜色为鲜红色。而肠息肉的出血与大便混杂其中,颜色为鲜红色或暗红色。
2. 大便习惯改变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排便习惯发生了改变,如排便时间、排便次数,或者出现便秘、腹泻,或者便秘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同时还伴随腹痛发生,也一定要高度警惕肠息肉的发生。
3. 大便形状改变
正常的大便形状是像香蕉一样的圆柱状,但如果你的肠道长了息肉,且息肉已经长得比较大时,它会压迫到大便,所以排出的大便会变细,或呈压扁状,也可能会出现带血的情况。
除了上述症状有发生肠息肉的风险,如果你有直(结)肠息肉、肠癌的家族史,或患有长期腹泻、便秘、便血病史的人群,也一定要做个肠镜检查,以防息肉持续增长,出现癌变。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