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可爱吗?
对人生来说,“群体”和“自我”构成人类的世界,人生的第三个领域是自然界。
自然界最主要的特色是公平,人间的公平则很难成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耶稣说:“(上天)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自然界对人没有任何偏差的看法,不论好人坏人,下雨的时候都会被淋湿,不会因为你是好人就不会被淋湿,坏人就被淋成落汤鸡。
但是,我们也不能把自然界想得太容易,人对自然界要采取四种态度:
1.竞争。人与自然界始终存在竞争关系。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古代洪荒世界,人类因为学会使用火,所以才可以团结起来,抵御洪水、猛兽等自然界的侵袭。21 世纪的今天,我们仍要对自然界保持戒心,遇到毒蛇、虎头蜂等动物的攻击,不能还想着保护野生动物、与之和谐共处,而要赶紧躲避,确保自己的安全。自然界有食物链,我们要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末端。
2.利用。人类需要利用大自然,从中取得生存所需的资源。《尚书·洪范》中提到的“五行”(水、火、木、金、土)就是人赖以生存的五种自然界的资源。《易经》中出现最多的动物是马、牛、羊、猪,这些动物原本都是野生的,人类发现它们适合被利用,就将其驯化为家畜。今天的地球之所以能够养活 70亿人,全在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人类可以利用自然界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也是人的生物本能之一。
人类应运用自己的智慧,设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要竭泽而渔。孟子曾说:“不要耽误百姓耕种及收获的季节,粮食自然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放入水池捕捞,鱼鳖自然吃不完;砍伐树木按照一定的时间,木材自然用不尽。……鸡、小猪、狗与大猪这些家禽家畜的畜养,不错过繁殖的季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
可见,人永远不能脱离他的母体——自然界。在古代各国的神话中,都有把大地当作母亲的神话,大地养育了我们这些子女,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
3.保护。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然。自然界虽然保持着生态平衡,有完整的食物链,但自然灾害也会导致某些动植物的灭绝。譬如有人统计过,在《诗经》中,草有 113 种,木有 75 种,鸟有 39 种,兽有 67 种,虫有 29 种,鱼有 20 种,其中很多动植物早已灭绝,今天只是空有其名,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它们究竟长什么样子了。
因此,我们要更加用心地保护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中庸》一书中提到,人最伟大之处在于:人可以在实现自我(尽己之性)、照顾人类(尽人之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助成天地的造化和养育作用(赞天地之化育)。我们应该对自然界善加保护,帮助万物各自繁荣发展。
4.欣赏。今天人们热衷于欣赏自然,譬如出国观光一定要去风景区。风景有两种:一种是人文景观,欣赏时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或专业知识;另一种是自然景观,对于夕阳、河流或山谷等自然之美,每个人都可以直接感受。但在欣赏自然景观时,不要忽略人和自然之间的“竞争”关系,我们可能会遇到毒蛇、蜜蜂、细菌的侵袭,甚至还有自然灾害的威胁。人在自然界中,只有兼顾竞争、利用、保护、欣赏四个方面,才能最终达到欣赏自然的目的。
自然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周期循环之中。中国人将自然的周期和人文的节庆相配合: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端午、清明、中秋、重阳……每个传统节日既配合自然的节气,又兼具人文的内涵,让生活可以配合自然界的规律,让生命能够定期感受到新的希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态度比较明确,孔子提到自然界,总是用比喻的方式来启发人生。道家对自然界多采取纯粹欣赏的态度,但偶尔也会将自然与人类相类比,譬如庄子形容鱼是“穿池而养给”(《庄子,大宗师》),一条小鱼不需要大海,只要有一个小水塘让它自在游动,就供养充足了;人也一样,人在“道”中可谓“无事而生定”,只要悟道,闲居无事便会觉得心中平静而安定。
在欣赏自然时,可以参考许多聪明学者的建议,从不同角度去品味自然的美妙,但最后还是要设法回到自己的生命,使生命的境界可以不断向上提升。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