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有不如意,关键在于熬。不要抱怨怀才不遇,也不要抱怨生不逢时;苦心人,天不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熬得住,出众,熬不过,出局!一个人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成功的人懂得熬,所以成功;失败的人只会逃避困难,必然失败。
01、成功都是熬出来的
为什么要熬呢?
因为一般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一般人需要别人鼓励、安慰、理解,但你没有;
一般人用消极、抱怨来发泄情绪,但你必须用爱的温暖、光明的力量,在任何事情上学会克服;
一般人脆弱的时候需要肩膀靠一靠,而你就是别人坚实的臂膀,永远的靠山。
曾国藩小时候和所有孩子都一样,并非天资聪颖,其智力甚至可以说的是中下水平。
他与同时代的文人墨客相比相差很大一截,比他小1岁的左宗棠,14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同样李鸿章也是17岁中秀才。梁启超比曾、左、李都晚,但是个神童,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
但曾国藩的成就却超过了很多聪明人,这得益于曾国藩的勤奋和坚持。
修身、学习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的坚持。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不断地坚持、不断地熬,才从一个普通人转变为一位国家栋梁之才和“晚清四大名臣”。
曾国藩深谙此道。在给儿子纪泽的一封家书中写道:
“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文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曾国藩给我们指明了做事的方法,日日精进,一步一个脚印,戒骄戒躁,要学会慢慢熬。
在曾文公三十一岁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了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门。坚持不懈,严以律己。
一般人坚持一天、一周,一个月很不容易了,一年够长了吧?他坚持了多久,半生!
就说曾国藩的书法,自幼练习,一直到老,终其一生,所写家书、日记、稿件数以万计,均是行书、楷书。这种毅力和耐心,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02、本事多半是逼出来的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耐有多大。
容闳——近代第一个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清末洋务运动中,他凭借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和组织了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两件具有历史性的事件而名留青史。同时,容闳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曾国藩对容闳抱有极大希望,极力促成其办厂办洋务,但容闳近年在办事的过程中,往往觉得自己力不从心、举步维艰,多次想打退堂鼓,撒手不敢了,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
其中有一次,容闳本想向曾国藩吐满肚子苦水,不聊曾国藩早有察觉,说“老夫活了五十多岁,经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
容闳便不好意思再讲了,硬着头皮把总督交给的担子担起来。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就,要要有所激发和有所逼迫。被轻视、被击败、被羞辱,未必是一件坏事,反而因此自己被激发自己的潜能,成就一番大事。
著名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说过,曾国藩本色是一介文人、一位词臣。他成为一名军事家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
咸丰二年七月,南下江西赴任乡试主考半途中,曾国藩接到母亲大人去世的消息,便立即改道回家奔丧,却在这时,太平军冲出广西,取道湖南北上,同时连克湘北数城,更进而打下汉阳。朝廷上次一片惊慌。
为协助当地政府维持秩序,咸丰皇帝决定,采取嘉庆年间大办团练的办法,任命在原籍守制的曾国藩为第一个团练大臣。但其上报朝廷要为母守灵。12月中旬,当得知武昌已被太平军攻占的时候,他才不得不出山。
这时,曾国藩临危受命,既有接受朝明命令的职责所在,又有保卫当地父老乡亲的责任感,更有承担天下重任的使命感。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难之时,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
熬,是上天赐予你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机会,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先兆。艰难岁月,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
正是凭借这种信念和精神,一介书生的曾国藩才能指挥千军万马,于道德学问之外,成就伟业。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熬得住,出众,熬不过,出局!坚持不懈,日日精进,本事上身,成功离我们不远矣!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