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傅小凡教授:我最近的历史创作

发布啦 0 0

一位学生看完我主讲的《大明悲歌》和《大明疑案》之后问我:您是哲学家,为什么讲历史?

我回答:中华传统,文、史、哲不分家。文学是语言表达技巧,史学是基本知识架构,哲学是逻辑分析能力,要治学且有成就,三者缺一不可。

百家讲坛傅小凡教授:我最近的历史创作

学生:那么,您讲历史与历史学家讲历史有什么区别呢?

我:史学注重史料考据,哲学注重逻辑分析;史学用详实的史料告诉后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件;哲学以严密的逻辑分析,告诉后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以及这事件对现代的影响和意义。史学注重知识,哲学注重观点,但二者不可偏废。因为,有知识无观点,是资料汇编;有观点无知识,是“心灵鸡汤”。因此,史学与哲学紧密结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结合现实,触类旁通。

学生:可是,您这次讲《国宝迷踪》,从历史学转向了考古学,为什么有如此大幅度地跨行呢?

我:历史与考古从来就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两个专业。考古学为历史学提供实证材料,历史学为考古学提供理论基础。《国宝迷踪》这个系列,目的就是寻找一个引人入胜的实物载体。不过,我讲国宝,不讲鉴定,更不估价,而是讲与国宝相关的历史故事,以及国宝身上的文化内涵。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将自己的分析告诉大家。依然是哲学与史学的结合,依然在我的专业范围之内。因为,这样的设计,已经不是纯粹的历史,更不是考古,而属于文化学范畴,它是哲学、历史、艺术和美学的有机结合。

学生:那您在讲述国宝的故事的时候,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我:如何把握讲述的重点。

学生:什么意思?

我:过多地讲述国宝背后的历史故事,会使国宝本身缺少存在感且专业性不够;过多地讲述国宝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又会因为太过学术化而失去生动性。

学生:既然有这么大的困难,那么您选择讲述这个主题,究竟为什么呢?

我:我也曾经有过编写五千年中华史的“野心”,但是,如果没有任何新意的话,无非多一件书架上无人问津的摆设而已,出版社也未必愿意将其付梓。怎么才能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讲得和别人不一样呢?我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并为此而苦恼。

后来,接受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编导的建议,设计了这个系列。当然,我们之间存在着争议,他从电视节目的角度考虑,更喜欢解谜;我则坚持自己的追求,以国宝为载体,讲述这些国宝离奇的身世的同时,讲述我们民族的历史。当然,我必须按照编导的要求,捕捉谜点,设计悬念,逐步解谜,以提高作品的可读性。最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百家讲坛傅小凡教授:我最近的历史创作

学生:您创作这个系列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我:在撰写脚本的过程中,面对精彩纷呈的国宝和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油然而生。的确,教育者先受教育,这话千真万确!

学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您为什么只讲21个国宝呢?

我:这本《国宝迷踪》只是第一部,之于中华国宝不过是冰山一角。我将继续讲述更多国宝的故事,《国宝迷踪》还会有第二部、第三部以及第四部,每部都是21个国宝,敬请关注。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和我一起为大山里的孩子建造梦想的教室,点击下方的公益卡片,让我们一起让智慧传播得更远。

(此处已添加公益募捐功能,如有捐赠需求,请到今日头条 APP 查看)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96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