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2岁,回想以往的日子,感觉最有温情的就是少年时读书的日子。
小学的时候,暑假回农村老家,经常翻出老屋里的书,坐在窑洞门口的小板凳上阅读。左手边放着一杯水,右手边放一包方便面,手里捧着书,面前是即将落山的夕阳。
读着读着,天色便暗下来,奶奶在院子的灶台上做好饭,喊一声“吃饭啦”,我便放下书,和爷爷奶奶一起吃晚饭。等吃完的时候,抬头已是满天星辰。
那种无忧无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想来,不知是怀念童年,还是怀念温暖的读书时光。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他小伙伴们都在玩游戏,我在院子里读书,这件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因为城乡的生活有差别,阅读却无边界,在不能改变生活环境的时候,唯一能拉近城乡孩子距离的只有读书。
毕竟生活环境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书是绝对确定的。
晃眼20年过去了,当年在窑洞门口读书的小孩子,现在也写了几本书,承蒙读者们捧场,这几本书略有些许薄名。
其中一套是《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里面分了权力篇、转这篇、改革篇、奋斗篇、气质篇、情感篇等六个篇章,分别用专题文章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热门话题。
上册讲了侠客是怎样消失的、用历史细节解释杯酒释兵权的来龙去脉、从经济和土地的角度分析安史之乱、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等等。
下册讲了鸿门宴的局中局、用人口做切入点来分析魏晋南北朝、蒙古帝国是怎样崛起和衰落的、清朝人口大爆炸和太平天国的关系等等。
另外一本是《一看就懂的史记》,我把《史记》里的某些细节单独拎出来,然后不断向上和向下推倒,形成一条完整的逻辑链,于是便有了分析道统和政统、项羽过江东也不能卷土重来、拆解河西走廊重要性的篇目文章。
这几本书算不得经典著作,但也是我多年读书的思考总结,属于一家之言吧,作为读历史书的参考工具来使用,我认为还是有价值的。
愿每个孩子都有书读,愿每个孩子都有美好的未来。
现在大山里的孩子读书依然不容易,我做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准备把自己写的几本书捐献一些出来,此外还有我认为不错的书也捐献一些,为他们将来能走出大山,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如果大家也想献爱心,那就点击下方的卡片,和我一起关注大山里的读书声,我们一起为大山里的孩子送上一本书。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