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媒体报道,今年1月,日本广岛大学发表的研究成果称,从大米的稻谷壳中成功的提取出了“量子点”,并以此制作出了LED。
并在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的学术杂志《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刊登了此论文。
被《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采用为封面
可能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大米的稻谷壳的成分,竟然有20%是玻璃。
据广岛大学介绍,现在,使用稻谷壳中含有的玻璃的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在欧美等地正在盛行。
但是,利用稻谷壳中的玻璃制作LED的研究,此前从未有过。
这次由广岛大学发起挑战,结果成功了。
该大学的研究小组,从在稻谷壳中的玻璃中合成了能发出波长为680nm的橙色光。可溶于有机溶剂的纳米硅“硅量子点”。发光效率为21%。
此外,利用“量子点”成功开发出“硅量子点”LED。
仅从稻谷壳中制作出“硅量子点”这一点,就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并且由植物和生物这样的天然材料制造LED,目前是“世界首创”的成果。
近年来,搭载“量子点”的显示器不断增加,大型电视、平板电脑等都开始使用“量子点”。“量子点”在英语中是“Quantum Dots”,取其首字母被称为“QD-LED”。
不过,目前的“量子点”大多含有镉、铅以及其他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对环境的负担也不轻。
与此相对,这次广岛大学制造的“硅量子点”由于不使用重金属,所以无毒环保。制造这样的LED,只需通过将这种“硅量子点”的溶液和导电性的高分子溶液,涂在底板上就可实现,非常简单。
据该大学介绍,由于精米每年会产生数十亿公斤的稻谷壳。
使用这种绿色材料的LED,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