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到了龙场之后,王阳明觉得自己达到了超脱荣辱的境界,都能放的下了。说到做到,不怨天,不怨地,也不骂刘瑾了,怎么能让刘瑾天天在自己的生活里呢?
王阳明唯一放不下的就是生死了,正如《阳明先生行状》记述的那样,“公(王阳明)于一切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不能谦于心。”
生死不好放下,更不容易掌控,即便人类完全掌控了世界,也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死。这世界,古往今来,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无论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还真没有看见有哪一个人是活着离开这个世界的。
自从出生后,每个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死亡,就是所谓的向死而生,无论怎样,人生就是一个等死的过程,只是有些人在等死的时候应付的活着,而有些人则在等死的时候精彩活着。人生第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超脱生死,即是攻破生死这一关,如果一个人不能解决生死关,哪里有心情做事情,更谈不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不要说做圣人了。
来到龙场,对王阳明来说,最大难题不是生,而是如何活下去。
王阳明的活法很特别,不是按照活人的方法活下去,而是按照死人的死法活下去。在龙场,瘴疠之气弥漫,很可能晚上活着躺下去,第二天早晨就不能活着站起来了。
刚开始,王阳明每天都怀疑第二天能否活着站起来,于是就给自己修建了一副石头棺材,对着棺材说:“吾惟俟命而己!”就是说,兄弟我现在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坐吃等死了。
王阳明每天都睡在石头棺材里,如果第二天不能起来,这一辈子就结束了。王阳明希望的是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到此为止,从此不用着急如何活下去;最让王阳明讨厌的是,眼睛一闭第二天又睁开了,居然还活着。
人生最大的差异不是生命过程的长短,而是在等死的时候怎样活着。如何活着?活着的过程就是从人性走向神性的过程,就是从混沌到信仰的过程,就是洗涤灵魂的过程,就是寻找如何活着更有意义的过程。
既然活着,就要做活人该做的事,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自从会思考开始,几乎每天都会思考死亡的问题,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参透死亡,只有参透死亡才能摆脱死亡的恐惧,才能去做事,去实现人生理想。生与死是人生过程中的俩个重要节点,生命始于生,终于死,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生与死,而是在生与死这段历程。
人生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和孔夫子的观点是相反的,应该是:“未知死,焉知生。”也就是所谓的,知死而后生,更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更了无牵挂,更能勇敢地活下去了。
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能改变环境和营造环境,而普通人物往往不能或不愿改变环境,只是努力去适应环境。伟大人物不一定是天才,但一定是天生就是做伟大人物的,他们意志坚强,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能清醒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且为自己的目标奋斗不已。
在无聊悠闲的日子里,王阳明白天静坐看蓝天望白云,晚上静坐看星星望月亮,看着望着,望着看着,就达到了静心的地步,看来圣人也不能免俗,王阳明也喜欢“静静”。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身养性,王阳明得到了静静,之后,王阳明心情大好,胸中再无丘壑,容不下先前所有不能包容的。
看似王阳明没有做什么,天天静坐,天天念叨,有时还发牢骚,但内心已经扩容了,变得更加强大了,这种扩容和强大不是物理特性,而是生物特性,是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高度和掌控。
这是一种境界,所有的境界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历经磨炼,更需要做功夫,这种功夫就是事上磨练。王阳明一路走来,先是京城监狱里的磨练,再就是锦衣卫追杀的磨练,然后一路磨练到龙场,到达龙场后还是磨练。正是经历这些磨练,王阳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修心逻辑,先追求“静默”,然后追求“静心”,最后达到“静一”。
细心研究王阳明修炼逻辑可以发现,王阳明的修心逻辑融合了道教的“静”和禅宗的“静”,实现了自己的儒家心性修炼,和孔子的大弟子颜回的修炼是一个套路。
想起了一个佛教悟道的故事,佛问诛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何?”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矣!”
一个人只有看透生死,才能真正做到心无挂碍,才能从根本上洗尽一切好恶,才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这是一种敬畏也是一种洒脱,打通了人性和神性界限,完成了从世俗到宗教的跨越。
王阳明超脱了,看透了,心里敞亮了,超脱了自己的苦难,也超脱了众人,清楚了自己是谁,心情大好。明白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清楚自己的使命,于是决定从第二天开始好好生活,找一所房子。
抄自《王阳明一心平天下》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