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一天,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园内,迎来了一位祭拜者。这位祭拜者是一位年过四旬的妇人,她的一头白发格外引人注目。
在工作人员的接待下,妇人和女儿走进了那座埋葬着937名遗体的烈士陵园,而这些烈士无一例外都是在中越战争中牺牲的。
那一座座墓碑,庄严肃穆,而通过墓碑上的照片我们可以知道,牺牲的烈士们大多都很年轻。可为了祖国边境的安定和国家领土的完整,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自从踏进烈士陵园大门的那一刻起,妇人的表情就越来越凝重,但她强忍着内心的悲痛,不让眼泪掉下来。
然而,当妇人在一座墓碑上看到“贾云科”三个字时,她的心理防线彻底崩塌了。随后,妇人手扶墓碑,仰天痛哭,嘴里不停地喊着:“儿啊,娘来了,来看你了,我的儿啊!”
痛哭间妇人不停地用手敲打着墓碑,似乎想把沉睡的“烈士”敲醒。这位妇人不是别人,她就是烈士贾云科的母亲。
而贾云科也是整座烈士陵园内年龄最小的烈士,他17岁参军,18岁在老山拔点作战中喊出那句:“班长,向我开枪”后,壮烈殉国。
1966年8月,贾云科出生于陕西扶风县的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后进入昆明铁路局工作,母亲王秀兰则是家庭主妇。
家里除了贾云科外,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平日里父亲在外忙工作,家里所有事情都由母亲打理。
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王秀兰在空闲时总是找点事情做,虽然收入微薄,但总可以贴补一下家用。
虽然家境普通,但贾云科却是一个很有志气的孩子。
读书时他从课本上知道了许多抗日英雄的故事,备受鼓舞的他也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那就是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军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家卫国。
1983年,贾云科已经长成了17岁的大小伙子。此时我国内地一片祥和,但中越边境却危机四伏。
越军多次侵犯老山、者阴山等中国领土,甚至多次向我军边防农场、学校开炮。四年时间里共造成我边防军民死伤235人。
正是因为越军的不断挑衅,中越边境从未真正安宁过,战事也一触即发。也是这一年,贾云科选择了参军入伍。
此时参军无疑是危险的。但父母得知他的选择后,都表示支持。父亲更是激动地说:“保家卫国是光宗耀祖的事,到了部队要服从组织安排,不能给部队丢脸。”
贾云科听后,用力地点点头,虽然他才十七岁,但已经做好为国奉献自己一切的准备了。而就在贾云科离家前,父母张罗着一家人拍摄了一张全家福。
(左一:贾云科)
当贾云科背起行囊向父母辞行时,母亲落下了泪水,懂事的贾云科还安慰母亲,让她不要担心。不曾想,这一别竟然是天人永隔。
虽然贾云科年龄小,但他肯吃苦又聪颖好学,平日里除了刻苦训练外,还自己学了吉他。每当休息时就给战友们弹奏一曲,在部队里颇受领导和战友们的喜欢。
1984年3月底,大战开始前,作为火箭筒射手的贾云科跟随部队来到麻栗南温河训练。
因在实战演习中的出色表现,昆明军区司令员张志秀特意将贾云科叫到身边夸赞了一番,还留下了一张珍贵的握手照。
那一刻,贾云科备受鼓舞,他也期待着可以早日奔赴战场,实现自己作为军人的价值,实现保家卫国的愿望。
1984年4月26日,老山拔点作战开始前,贾云科和战友们接到命令,提前进入阵地为即将开始的大战做最后的准备。
此时的老山地区,阴雨潮湿,行军异常困难,有的战士不幸滑落到山谷底部,就再也没有起来。时间紧,任务重,贾云科甚至来不及和战友们说一句“永别了”,就继续向前线奔赴。
次日下午,部队到了目的地并开始挖猫耳洞。期间,贾云科找到排长,一字一顿地立下了军令状:“排长,如果我不能发射火箭开路,我就拉着弹头冲进雷区,为战友们开路!”
排长看着眼前年仅18岁的贾云科,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一句:“好样的!”那一刻,贾云科的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为了争取边境斗争的主动权,改变老山地区被动的防御态势,4月28日,中央军委决定在老山地区实行拔点作战。
战斗打响后,贾云科所在的8连战士们,奉命向56号高地进攻,这也是敌人重点防守的区域,我军在行进过程中,就遭到了敌人的顽强反抗。
战场上瞬息万变,时间就是一切。
为了切断敌人的进攻,贾云科主动请缨,架着火箭筒就来到了前线。并在激战中先后打掉了敌人的两个火力点。
然而,就在贾云科要消灭敌人的第三个火力点时,突然遭到了一名越军的突袭。扛着火箭筒的贾云科虽然行动不便但他积极应战。
狭路相逢勇者胜,几分钟后满腔怒火的贾云科逐渐压制住了对方。谁知,敌人突然拔出一把匕首狠狠地刺向贾云科。
出于本能反应,贾云科用双手死死地攥着了敌人的匕首,鲜血顺着他的双手不停地往下流,而匕首几乎要靠近他的大动脉。
贾云科知道,再耽误下去敌人就要蜂拥而上了。于是他向不远去的班长高声喊道:“班长,向我开枪!”
那是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是自己的兄弟啊,班长怎么忍心?可是,有时候为了胜利,我们就要付出代价和牺牲,只有舍弃小我,才能成全大我。
思考片刻后,班长痛苦地扣下了扳机,随着“轰”的一声,18岁的贾云科倒在了血泊中,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忠爱的祖国和人民。
战斗结束后,贾云科被追记为三等功,这位自幼就有军人梦的孩子,在生命刚开始绽放时,就永远地长眠于南疆,长眠于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
当贾云科牺牲的噩耗传到家人耳中时,悲痛欲绝的母亲几乎哭到晕厥,甚至一夜白头。
自从贾云科牺牲后,母亲就盼望着去烈士陵园看看儿子。
但因为家境贫寒,一直到次年王秀兰才凑够了远赴云南麻栗坡县的路费,并在女儿的陪伴下不远千里来到了埋葬儿子的地方。
虽然时间已经过了一年,但看到儿子的墓碑后,王秀兰依然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扶着儿子冰冷的墓碑痛哭不止。
对于一位母亲而言,她要的不是英雄,不是烈士,而是一个儿子,但她最爱的儿子却永远听不见娘的呼唤了。
而贾云科也是麻栗坡烈士陵园最小的烈士,虽然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8岁,但他的精神却长留人间。
谨以此文,向参加老山战役的战士们致敬,感谢你们用青春、热血、生命守护祖国边境,让后人享受和平!
——本文完结,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