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京之后,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这种感觉很难形容,与在老家的感觉不一样。在老家是心灵的归宿,心安则是归途,非常适合养老。但是也有弊端,那就是不能涉及利益与人情,虽然大家都是乡里乡亲,可遇到事情找谁帮忙都不太合适,给钱不合适免费更不合适,这个尺度很难拿捏。
但是回到北京之后,这种感觉全都变了,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踏实感。这可能与我多年在这边打拼有关系,熟悉这里的人情事故,也有很多人脉的积累。回到北京,很多事情没有中间地带,99%的问题都可以用钱去解决。如果需要帮忙,也有很多年的朋友,就像曾经的老钟、亚军他们。因为多年的相处,已经谈不上欠人情了,这种尺度也好掌握。
生活中的友情我也比较喜欢极致,要么大家只谈利益,要么大家就只谈感情。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信任,人与人之间任何感情的基础都是信任。所以任何人在我面前说我朋友的坏话,我都会选择站在朋友那边,我不会因为其他人的闲言碎语就去质疑自己多年的伙伴。与此同时,他们也是这样对我的,所以这些年感情就非常稳固,几乎没有内部消耗。
之前我说过,很多人感情脆弱,就是彼此立场不坚定,都是普通人哪有那么多大是大非。就像老钟曾经说过:“有些人关注的是对方的感受,而有些人关注的是事情的对错。”而我身边的朋友,基本都是很会照顾彼此感受的那一种,和他们相处起来不累,至少不用担心反水和抱怨。当然,这也是多年筛选与积累的结果。
回到老家,有些需要别人帮忙的事情,除了这位亲戚,村里我无一人能指望,包括妹妹和妹夫。给钱显得见外,不给钱真的不一定管我也开不了口,即使人家帮了我也是欠了一份人情。这并不是因为老家的人不好,根本原因是这些年我在外面,在老家没有积累。还有一个原因是老家这个圈子太小,能志同道合的人并不多,亲戚算是一位,但是放眼整个北京这个范围就大了很多,能遇到合拍的人就多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质疑的本身就是一种伤害。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真正去理解,如今我已经退休,但是真正走到一起很久的人,我从没有去质疑和怀疑过他们,他们也都是无条件相信我。有质疑的人,我便会很体面和对方保持距离,因为我知道一旦有任何质疑,这就是一段悲剧,毫无反转可能。所以这些年,我最庆幸的就是在这些事情上没有内耗。
如果你想去捂暖一颗心,它至少应该是零上的温度,而不是冰点以下,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人与人的交往也是如此,如果对方和你是中立的感受,这种朋友可以交,因为你只需要把他和你的关系从零到一去努力。但是一旦对方对你有怨恨,质疑,偏见,甚至气场不合等等,立马远离,因为和这种人交朋友,你需要先把关系从负数变成零,然后再从零努力到一,还要保证他不去回忆过去的阴影。
如果这个人不是你的亲生儿子,你都无需去做这么无意义的努力,浪费时间得到的结果也不会好。所以在网上写文章的这段时间,只要有喷子我根本就不给任何机会,有些人断章取义有些人只看标题,然后就呲着小牙开始喷,立马拉黑,喷的再委婉也要拉黑,因为我知道真正一路跟随志同道合的读者,事实上他们从没有这么说话,都是很善意的,我也要把善意回馈给这部分人。我的人生从不去做从负数到零的过程,就像投资,我也很少去选择那些口碑极差的公司一样,因为消除偏见太难了。
最近听过一段话,我觉得与上文相称:“当你质疑一位女士是小姐的时候,不管她是不是,她都已经是了。当你想测试一块玻璃的硬度时候,这块玻璃注定要碎。怀疑一旦产生,罪名就已经成立。”正是因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才不去轻易质疑别人,因为我知道质疑的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对任何事情产生偏见之后就要准备好三点:
1、自己因为偏见,冤枉了别人,关系破裂。
2、自己猜对了,关系破裂。
3、对方大度不予理睬,关系破裂。
这是个多傻缺的事情,你会发现疑心重的人,真的没有朋友,按照上面三点,他们也不配有朋友,那种纯粹而放心的友情。
回北京计划定好,我只是给以前的同事发了一条消息,里面有:“时间,身份信息,机场接,带上XX小区的钥匙。”她回复是:“收到,你们做好核酸,我会提前把房子通风换气,一路顺风。”这种相处是非常舒服的,因为我知道她不会找理由推三阻四,也不会怨气横生,我甚至不用告诉她航班,也会帮我们选择最佳的方案。
带团队这么多年,我坚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团队里一直陪到我退休的那些老伙计,都是关系非常亲近的,也是很放心的相处,这一点就像一家人一样。所以回老家这段时间,自己房子的钥匙,车钥匙都委托给他们,有时候他们还会去给植物浇浇水。交物业费,验车等等也都帮着跑前跑后。
接我们回来的那个女同事,之前提过的,是我们公司以前的商务助理岗,有点像个操持内务的管家。公司差旅订票,团建活动,做展厅什么的都是她一手操办。虽然在我眼里还是个孩子,但是人品与做事我是非常放心的,非常靠谱。
以前工程师出差,有时候要半夜或者凌晨订机票,她都是秒接电话,从没有耽误过。有一年,我把她借调给外企厂商的一位副总做一些助手性工作,也是为了增进合作伙伴关系和帮忙,结果那位副总开了三倍薪水让她跳槽,她都没有去,她说跟着我们老大也能帮您做事。这里多说一句,她看到的是团队里其他人的状态与收入,她的薪水早晚会匹配上,这一点她对自己放心,也对我放心,截止到现在看,她的职业路途并不比同行业其他人差。
昨天她跟我说:“老大,您那位亲戚,她不知道我我可知道她!我每天看您写的文章,早有耳闻,只是当面没敢提您写的记录,担心她并不知道。她真的个子好高,你看人家穿个平底还那么薄,我穿了个高跟鞋才到人家眼睛。”我的文章她每天都看,有时候还是发给她帮我找错字排版,所以对于亲戚早就印象深刻了。
早上这个小管家就和亲戚一起出门了,买了很多蔬菜水果,聊天中亲戚问:“天安门离得远么?”小管家说:“不远,五公里吧,咱们住的地方,骑自行车二十分钟,过了东交民巷就是。”亲戚问这个可能也是因为自己没有去过,我让小管家这两天就开车带亲戚去北京城转一转,天安门前走一走,人生就是去体验那些从未体验过的美好。
其实回老家之前,并没有住这里,这个地方小孙孙也是第一次来,因为这个房子离天坛医院近一些,省了每次都折腾在路上。计划先临时住几天,等不用经常去医院,我还是计划带着孩子回老家,或者去密云或者房山的郊区去住,那样更亲近大自然一些,对孩子的成长更好,眼睛更好,也能避免疫情。
小管家和小孙孙聊得也非常好,小孙孙对我桌子上的一本英文书很感兴趣,念着“A、B、C”什么的。小管家过来说:“宝贝,姐姐给你读。”
听着她读得那么清晰顺畅,小孙孙说:“为什么你叫我爷爷老大,我叫你姐姐?这是什么辈分,我以前见过你,那时候爷爷让我叫你阿姨的。还有你的英语说得很好。”
听着孩子夸她,她说:“阿姨,哦不,姐姐可是英语八级呢,现在还在外企工作,英文可棒了。”
小孙孙说:“很棒,不过比我妈妈差不少。”
小管家看着我说:“老大,这是个小直男。”
小孙孙马上插嘴道:“姐姐,你长得越来越漂亮了。”
这下亲戚都忍不住笑了,我问她:“还适应这里吧?”亲戚说:“还行,没啥子问题,就是菜市场里没有什么好东西。”
早上还听到亲戚给村里人打电话让帮忙照顾老家的事情,后来亲戚还跟我抱怨:“你们家那俩妹妹,不是不知道吧,好歹送一送,装聋作哑了还?”
我解释道:“我没有通知他们两家,不知者不怪。”
“我说了啊。”亲戚回应了一句。
其实送不送也没什么关系,毕竟是一家人,一辈子的缘分,父母都不在了,我不会计较这些。
在外面陪着小孙孙玩的时候,我说你喜欢这里还是老家,小孙孙说:“我喜欢老家,比这里好一百倍。”
孩子本身就抵触去医院,而且在老家的这两年也习惯了,他不喜欢回到北京是肯定的。在老家里他也有了自己的小伙伴,家里还养着喜欢的小鱼,小鸭子,小鸡,房后还有自己亲手种的菜。现在都委托别人帮忙照顾了,小孙孙跟我说他想那几只小鸭子了,不知道有没有长大。
从亲戚来北京之后,我发现环境是很难改变人的。就像一个人爱读书,最好的条件当然是书房,但如果把酷爱读书的人放在闹市,放在景区,放在火车上,他也依然会去读书,因为内因才是一个人的根本,外部环境只是影响因素。
我住的这个小区里老住户比较多,大部分人都认识,由于我不怎么来住,反而跟他们不太熟悉。但是亲戚通过其强大的沟通能力与“专业知识”,一天就认识了好几位。比如谁在门口种的植物方法不对,谁家的宠物有什么问题,她说得既到位又准确。好几个人都主动加她联系方式,说以后都是邻居好有个照应。
对于亲戚很多方面的能力,我都毫不怀疑,包括交际能力,只不过这个意料之中的事情,来得太快了些,这样下去不需一个月她就能成为小区里的老熟人了。
小管家一直听我说亲戚厨艺好,这次吃了也是赞不绝口,但是她和亲戚感慨道:“姐姐,但是城市里没有你们老家那么多野菜,只有些超市买来的,都很家常。”亲戚望着窗外说:“我看那槐花快开了,我去揪一些给你做个槐花饼尝尝。”小管家一听连连点头。
我说:“别啊,小区都有监控,这不好吧。”亲戚没有说话,小管家说:“老大,我下午跟我闺蜜出去,晚上就带槐花回来,尝尝姐姐的槐花饼。这个是和闺蜜定好的出行,当时还不知道你们要回来。”小管家去了之后拍了红色的槐树花给亲戚,亲戚说这个能吃但是要开始烫过,白色的更好,可以直接吃。
最后小管家摘了一袋子白色槐花回来,所以兜兜转转来到北京,我们还是能吃到亲戚的手艺,没有野菜就用野花,反正只要想尝点特别的,总能实现。亲戚一直都是行动派,在她的字典里也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晚饭的时候,因为多了小管家显得格外热闹,亲戚也像个姐姐一样挺照顾她。亲戚说:“你以前总吃外卖,以后在吃这方面就放心吧,我给你们做可视化饮食。”
小管家说:“什么是可视化饮食?”
亲戚说:“就是从原材料到成品,咱们都是看到的,比如买肉馅你就不知道店家用什么部位制作的肉馅,也许就是下脚料。但是咱们自己买一块肉,自己绞成馅儿,那就是可视化饮食。放心,安全。在老家连原材料都是自己种的,现在这个环节不能把握了。”
小管家说:“那岂不是又该长肉了,我一直在减肥,不知道姐姐怎么一直这么瘦,是因为勤快吧。”
亲戚说:“干活是一方面,饮食与睡眠也很重要,还有就是要补气血,多吃点红枣什么的也有用,不要考虑什么含糖量,先把气补上来。”
然后,亲戚接着说:“我能把起居照顾好,妹子你是有文化的人,有时间多教教孩子识字,尤其是英语这些,他是个好苗子,这两年我什么都不会,不知道有没有耽误孩子。”
她说这话的时候,我心头一酸,赶紧看了一眼小管家,她也是机灵忙说:“切,这不是小事儿么?我就把他当亲儿子了。放心吧姐姐。”
如果时间能一直有,我愿意能多记录一些生活,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普普通通的身边人也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画面。之前有人建议我说:“寿哥,您的记录有的时候太详细了,网上人多眼杂什么人都有,涉及到隐私,最好别出现太多具体的人名,这样比较好。”
他说的有道理,所以我也会注意这方面,毕竟我想记录的是生活,读者能学到的是道理,或者是感受到的趣味。
我希望读完这篇文章,大家除了冰冷的对错以外,一定要注意身边人的感受,然后培养信任。这样才能有正向的循环,也减少了内耗。自己的时间精力也会放到正确的事情上面,事业与水平才会更上一层楼。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