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一个人在家。因为戴口罩事件不能到处走。对于我这个永远的外乡人来说,融入只是表象,我内心深处包括心灵都在老家。说起来我是太俗了。正因为当初总想摆脱俗气,所以选择了一条不俗的道路。可是俗人总归是俗人,无论什么环境,终究改变不了其本性。我的最大的俗气是想家,想生我养我的一方土,特别是节假日。这感觉千百年来被文人吟诵多次,如果堆砌起来怕成为珠穆朗玛峰。可我就是管不了自己,在有意无意地把前人的乡愁继承着发扬着。
其实在我的家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同样的晨风暮雨,同样的花开花谢。像别人一样,曾有过父母兄妹在一起过生活的日子。有普通人家的欢乐与愁苦,有过很多不想过年年来到的无奈岁月。追问起来我到底想什么呢?想得我愁肠百结。是因为故乡给了我一段记忆?故乡给了我成长?其实他乡的岁月也很丰富,也给了我滋养身体的谷物和遮挡风寒的衣裳。故乡有的他乡都有,故乡没有的他乡也有。可为什么我永远思念故乡?哪怕故乡的一撮土,故乡的一片叶,我都把它看成我的亲人。那种亲就如同来自于我的母亲身体的一部分。我的第一个动作是把它贴在胸口。当我感觉郁闷感觉孤独恨不得一步跨回故乡。 当我走在故乡的小路上,多么想把一年四季的节气体验个遍,把亲戚玩伴看个遍,然后装在记忆里带走。我最怕家乡的变化,这一点有点儿自私,也是事实想在回去时,看到的是不变的老屋,不变的小街,还有那不变的老树,希望它们不衰不朽。想着每次回去都能见到父母,那才是故乡中的故乡,是牵动着乡愁这只风筝的那条细细的线。
当你回去,看见倚门而望的父母,那佝偻的身体,那飘动的华发,那苍桑的脸,衰老的步态,会使你感到怎样的心痛和欣慰呢?吃着父母做的饭有多香,睡着父母铺的床有多暖,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那个经常要玩到半夜被母亲拎着衣领拖回的玩童;那个把床单上的花剪下贴在墙上的傻丫头;灯下苦读的身影;母亲缝补时拿针在头发里摩擦时的样子;出门时牵着母亲衣襟时的童幼。不能怪我思念故乡,也不能怪别人思念故乡,故乡实在是给了我永生难忘的经历。比如在夏天连日阴雨季节,在小街的低洼处,总能捡到几个挣扎翻滚的小白鱼。大人们说是从天上同雨水一起下来的,我们也不去深究。更有趣的是顶着小雨用手“挖井”。找一块沙土很厚的地方,两只小手换着刨,不到半尺就找到小泉眼,细细的清清的往上冒,只一会就汪满了。先捧着喝几口,再把捡来的鱼丢进去养起来。七八月份,只要天上打大雷,雨住之后老树根部就会钻出一堆一堆顶着小伞的小蘑菇,我们叫它“雷震蘑”,嫩得用力一摘就化成了水。每次大雨过后,我们就呼三唤四,挎着小篮子蜂拥而去……
不想往下说了,再说我就要流泪了。什么冻裂的地缝,白胡子老人样的树挂。通通不说了! 我希望年年在电话里问到谁,谁都健在、健康。当陆续听到我熟悉的老人都谢世的消息,我会难过很久,仿佛故乡一点一点消失了。 如今我的故乡完全变了样,老的看不见几个了,后代都成长起来。嫁出去的姑娘娶进去媳妇,该走的走了,该来的来了。以前的土路也变成宽阔的水泥路,汽车轱辘整天在上面滚动着。人们好像都忙,忙得连说话的工夫都找不到,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好。我也希望这样。至于我内心的那点遗憾还是留在心里吧!在内心用文字来纪念消失的故乡,来蔬散那浓浓的思绪!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