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刘邦封自己为诸侯王,甚至不惜要挟刘邦?

发布啦 0 0

前言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纵观楚汉之争,与项羽相比,刘邦之所有能取胜,完全是自己手下的功劳。在这些人中,最为津津乐道的便是“汉初三杰”。

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刘邦封自己为诸侯王,甚至不惜要挟刘邦?

不过,刘邦相较于项羽,最大的优点便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因此可以放权让手下大展身手。也正是如此,张良、韩信、萧何三人才能各司其职,最终打下大汉的江山与基业。

这三人中,张良与萧何都得以善终,而征战沙场为刘邦打下江山的韩信,却是死得最惨的。其中之缘由,除了韩信功高盖主之外,还有他曾经对项羽提出的一个要求:请求做齐国的代理王。

要知道,刘邦听到这个请求的时候,可以气得跳脚。要不是张良和萧何拦住了他,估摸着他能抛弃汉王的身份大骂三个时辰。不过,凭着韩信的功勋与才能,做一方诸侯之王,并非一个无理的请求。

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刘邦封自己为诸侯王,甚至不惜要挟刘邦?

幸得伯乐,才能大显

韩愈有一篇《马说》,里面就提到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信的军事才能,在最初也如一颗蒙尘的明珠,只需要轻轻擦拭便能大放异彩,但是偏偏无人识得其价值。

起初,韩信投入的阵营是项羽。但是在那里,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郎中,所提建议也不被项羽采纳,籍籍无名自然不是他的理想。

于是他又投入刘邦的麾下。刘邦舍得放权用人,但他并不识人。初到刘邦帐下的韩信,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仓库管理员。

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刘邦封自己为诸侯王,甚至不惜要挟刘邦?

如果没有萧何,或许韩信还会在乱世之中寻找能让自己发挥才能的君主,也或许楚汉之争最终发展为三足鼎立。

但是这些假设都在韩信遇到萧何的时候被抛开了。萧何与韩信多次谈话之后,深觉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决定向刘邦举荐他。

正是如此,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成为两人的一段佳话。韩信被萧何追回之后,直接被刘邦拜为大将。此后,韩信的威名传于中原大地的每个角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有名的成语与典故,都是韩信征战四方赢来了的荣誉。

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刘邦封自己为诸侯王,甚至不惜要挟刘邦?

请封代王,功高震主

秦朝灭亡之后,其他诸侯国的后代又纷纷冒头,因此除了楚汉之外,还有许多诸侯国存在。当刘邦率军与项羽在荥阳激战的时候,韩信已经攻下了魏赵燕齐。刘邦被项羽困于荥阳时,收到了韩信请求立他为代理齐王的要求。

老大性命垂危,小弟不想着解救自己,还想要更高的封赏?

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刘邦封自己为诸侯王,甚至不惜要挟刘邦?

在张良和萧何的劝说之下,刘邦还是同意了他的要求,并且将其封为真正的齐王。只不过,韩信这个齐王在灭掉项羽之后便被收了兵权改为楚王,最后又被刘邦寻了个由头降为淮阴侯。

可以说,韩信当初请求封王的要求,加速了刘邦对他的忌惮之心。

那么韩信,又为何一定要刘邦封自己为诸侯王,并且不惜在刘邦性命垂危急需支援的时候以此为“要挟”呢?

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刘邦封自己为诸侯王,甚至不惜要挟刘邦?

韩信请求封王的原因

  • 一军之将的考量

可以说,没有韩信,刘邦的江山将会打得异常艰难。韩信在兵法和军事能力上的造诣,纵是放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之中,也是翘楚。

因此,与其说韩信是在以“请为代王”要挟身处险境的刘邦,不如说这两件事恰好赶在一块儿了。

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刘邦封自己为诸侯王,甚至不惜要挟刘邦?

“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

这是韩信灭掉齐国之后的进言。虽然韩信领兵作战能力超强,但是只打不管并非一个好的将领,更何况当时还有一个更大的敌人项羽。

如果齐国被征服了,但是之后又与项羽勾结在一块儿,那么他之前带兵征战的努力就全部白费了,因此找一个可靠的人对此地进行管理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只不过,韩信选的人是自己罢了。

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刘邦封自己为诸侯王,甚至不惜要挟刘邦?

封侯拜相的执念

韩信选自己,除了觉得自己是完全忠于刘邦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他对封侯拜相的执念。

首先,早在商鞅变法之时,秦国就开始实行军功爵制。在这样的制度之下,战场杀敌的佼佼者,都能得以封侯拜相。这种观念,在战乱不休的战国时期,逐渐成为比较普及的观念。从秦灭六国,到楚汉争霸,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韩信自然也受此影响。

他拥有卓绝的才能,还建立了无数功勋,以他的功劳,被封为诸侯王自然没有任何不妥。

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刘邦封自己为诸侯王,甚至不惜要挟刘邦?

其次,韩信之前的遭遇也让他有出人头地的想法。他虽然是一个很优秀的将领,可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而言,品行并不好。

大男子每天蹭饭吃,也不找一个谋生的出路,无论如何都不是丈夫所为。世人眼中的他,好吃懒做没有任何建树,而他自己却想着得明主赏识不至于一生蒙尘。

于是当他建功立业之后,所期望的封赏自然是越多越好,而当时能臣所期望的,不就是封侯拜相吗?

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刘邦封自己为诸侯王,甚至不惜要挟刘邦?

悲惨结局的反思

为刘邦灭诸侯国、大败项羽。然而,项羽自刎后刘邦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收了韩信的兵权。

没有兵权的大将,还算得上是将军吗?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刘邦封自己为诸侯王,甚至不惜要挟刘邦?

韩信的命运也无非如此。曾经手握重兵不愿叛汉,如今兵权尽无却仍遭猜忌。以至于刘邦到了楚国,这位于战场之上无可匹敌的大将军,却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面见刘邦。

而刘邦倒是坦然,直接将韩信抓走问罪,贬为淮阴侯。

纵是没有叛汉之心,在无端的猜忌与冷遇之中,也开始心有不甘、心生怨恨。陈豨谋反,韩信暗中协助,其中究竟是为了什么,怕是只有自己知道了。

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刘邦封自己为诸侯王,甚至不惜要挟刘邦?

尾声

韩信要求封王,其中理由或有千万,绝不可能有的便是反叛之心。他拒绝项羽的拉拢,无视蒯通的游说,只为了报答当初拜其为大将的知遇之恩。

十年前,有人月下乘马而来,邀他为刘邦打下江山;十年后,同一个人月下奉旨而来,请他走一条有去无回的远路。

谁会记,你曾国士无双?

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刘邦封自己为诸侯王,甚至不惜要挟刘邦?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97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