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西行与大唐盛世
玄奘法师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老百姓都称他为唐僧,俗姓陈,名袆,生于隋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自幼丧失父母,13岁随兄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适逢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此时东都洛阳还被王世充占领,年轻的玄奘就展露出杰出的才华:“余闻唐帝驱晋阳之众,已据有长安,天下依归,如适父母,愿与兄投也。”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玄奘与兄进入长安,开始遍访名师,学习佛法。
立志去西方取经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特别是魏晋以来,由于当权者的提倡,隋朝时已经非常盛行。到李唐王朝建立时,“天下僧民,数盈十万”,他们“窃人主之权,擅造化之力”,大量的人力、物力被寺院侵吞,这对刚刚建立的王朝很不利。李渊父子自称是道教祖师李耳的后代,借以抬高道教的地位,佛教虽未被政府明令取缔,座次却排在各教之后。李世民还宣布,如果佛教徒对此不满,要受到处罚。
西游记唐僧剧照
作为虔诚的佛门弟子玄奘对佛教受此不幸很不甘心,他深知“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要提高佛教的地位,必须争取新生的唐王朝的支持。但是由于魏晋以来,佛教派别林立,佛经系统混乱,各家各派对佛经的解释不一,各说其是,玄奘本人对此深有感悟,“遍谒众师,备餐其说”,但“验之圣典,隐显有异”。要想取得唐朝皇帝的支持,就必须改变改变佛教这种混乱的状态,统一对佛经的解释,只有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寻找佛学原著最具有说服力,他立志去印度去寻找真正的佛学原著,并说出流芳百世的名言:“不达天竺,绝不东归一步。”
历尽艰险的西行之路
在唐王朝宣布崇道抑佛后不久,玄奘向朝廷上表,提出去西方的请求。由于当时佛教的地位较低,同时唐朝正与西突厥处于交战状态,唐朝对西部关隘戒备森严,上表未被批准。但他不顾风险,在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8月,从长安跟随商队偷偷出发,开始了五万里西行征途,这一年他25岁。
《西游记》中说唐僧西天取经有“九九·八十一”难,真实的玄奘西行远比小说中的凶险,用九死一生、千难万险来形容毫不为过。他经过八百里沙漠,攀越七千米的凌山(天山穆素尔岭),度过烟波浩渺热海(伊克赛湖)和乌浒水(阿姆河),穿过孔道铁门关(阿富汗巴达克山),翻越千年冰封的雪山(兴都库石山),到达了天竺。
玄奘行至凉州时,凉州都督李大亮奉敕逼其立即返回,但是他逃脱了,从此昼伏夜行,随身只带了胡人赠送的一匹老马就偷偷出了玉门关,只身闯入了八百里渺无人烟的大沙漠。沙漠里天上无飞鸟,地上无走兽只有阵阵热风和一望无尽的漫天黄沙,玄奘牵着那匹老马一个人艰难地向西前行。一次喝水时不甚将皮囊中仅剩的水泼翻在地,他本可以折回取水,他想起自己临出发时 “不达天竺,绝不东归一步” 的誓言,忍着难耐的干渴,继续西行。由于干渴,他晕倒在沙漠中,多亏那匹识途的老马,将他引向水源,最终能走出沙漠。
玄奘路过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时,高昌国王信奉佛教,对他非常尊敬,挽留他留在该国,玄奘拒绝了,高昌国王就以绫、绢、果等物品献给西突厥叶护可汗,以求可汗命令西域诸国沿途对其放行,并书信给西突厥可汗:“法师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
潜心研究佛经
玄奘于贞观二年(628年)进入迦湿弥罗(克什米尔),在这里他遍访名师,研究佛法。贞观五年,进入迦耶城(印度比哈尔邦)的烂陀寺,学习佛经。这里是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有僧徒近万人,住持戒贤法师是最著名的佛学权威。玄奘跟他学习了五年时间,钻研了所有佛经,很受戒贤器重,被提拔为该寺副主讲,并多次参加宗教辩论和外出寻师访友,博学之名逐渐被公众认可。
曷利沙国的戒日王请玄奘到该国讲学,戒日王对中国早有耳闻,他问玄奘:“弟子闻支那有《秦王破阵乐》,未知秦王为何人?”玄奘告诉戒日王,昔日的秦王就是当今英武的大唐皇帝,并详细地向他介绍了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让戒日王非常仰慕中华。戒日王为玄奘举行了隆重的讲学大会,有六、七千名僧人和社会名流听讲,场面可谓“或象或舆,或幢或幡,充实数十里间”。听讲的僧俗可以当场提问辩驳,他一直讲了十八天,竟没有一个人对其论述提出异议。会后按当地风俗,胜利者玄奘乘坐宝象全城巡游,以示无尚推崇。
次年,戒日王又在钵罗耶伽为玄奘举行七十五天的无遮大会,请他前去讲法。会后玄奘即辞别回国。
受到唐王朝的宠待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春,玄奘辞别印度,随身带大乘经224部、大乘论192部,还有大量的小乘经纶,总共657部,此外还有大量的佛像、佛骨,用20匹马驮回。
此时的于阗(新疆和田)已归附唐朝,所以他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即可直达长安,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回长安。由于出国时他是违禁偷偷出境的,如果悄然归来,有可能达不到出国时的初衷,得不到朝廷的支持,还可能被治罪。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先给皇帝上表,汇报几年来的西行情况。他在给皇帝上的《还至于阗国进表》中并没有夸诉自己的艰辛和遭受的劫难,而说一切是仰仗大唐皇帝的天威才到了天竺。还说自己在天竺并不是只学佛经还宣扬了大唐的德泽,并了解西域各国的地理、风俗、人文,“中间所经五万余里,虽风俗千别,艰难万重,而凭持天威,所至无鲠。”这让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感兴趣,不仅没有治他“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之罪,而且立即下敕:“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速来见朕,令敦煌司于流沙迎接”。
玄奘于唐贞观十九年正月回到长安,唐太宗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举行了欢迎仪式。他在长安受到“进京之日,空城出观”的盛大欢迎,不久唐太宗又在东都洛阳亲自接见了他。
唐太宗所以宠待玄奘,是因为当时唐朝正想消灭西突厥割据政权,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玄奘的归来对于急于想了解西域各国情况的唐太宗李世民是非常及时的。他布置玄奘:“师即亲睹,宜修一传,以示未闻。”玄奘按唐太宗的意思,亲自口述,徒弟辩机执笔,写成一部十二卷十万多字的《大唐西域记》,在书中将他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得知的二十八个国家的情况进行了记述。包括国名、地理、幅员广狭、交通、城邦大小、地形、历时算法、物产、国王、货币、风俗、宗教、语言等都有详尽的描述。在书中的跋文里,玄奘道出了写此书的用心所在,他赞颂了唐太宗李世民领导的唐王朝统一事业,希望这部书能够在唐王朝统一大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欣喜地表示:“新撰《西域记》者,当自披览。”
专心译经 流芳百世
唐太宗曾经两次劝其还俗做官“罢道助秉俗务”为国家统一出力。“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故辞之,帝唯从其志,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
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开始,在唐太宗、唐高宗两代皇帝的支持下,留居弘福寺的玄奘法师从全国各地招录名僧二十余人,由大内统一供养,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历时十九年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等处进行佛经的翻译,共译出佛经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字。在将印度带回的佛经译成中文的同时,玄奘还奉敕将我国的《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入印度。
玄奘翻译的佛经主要有如下几类:一类是班若经类,6部615卷;二是瑜伽唯识类经论,21部201卷;小乘经论14部445卷。玄奘译经的水平很高,后人将他以后的译经称为新译,以前的称为旧译,唐太宗还为他译经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不仅如此,在这期间,他还成立了佛教流派法相宗,风行当时。
玄奘没有料到的是
翻译佛经、创立佛教流派是他冒死西行的初衷,在唐太宗、高宗两代皇帝的支持下全部完成了,而他西行的副产品《大唐西域记》不仅在当时起过积极作用,直到一千余年以后的今天仍然还有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七世纪中叶的重要历史文献。特别是19世纪以后,世界东方学兴起,玄奘的著作受到了各国的重视,为之注疏、翻译、研究的络绎不绝,印度历史学者马宗达,“在《古代印度》一书中提到:我们记载的有关曷沙伐弹那的绝大部分事实,都来自一个游方僧人惊人的记载。”玄奘法师不仅是佛学大师,而且对于世界历史文化的贡献直到今天依然光芒四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