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发布一下 0 0

《风起陇西》目前已经播出10集,就连一帮看过原著的小伙伴也是一脸懵逼。那些嘴快爱炫,喜欢提前剧透的小伙伴惨遭打脸。毕竟,好的悬疑剧就是编剧跟观众斗智斗勇的过程,让观众充分享受到一波三折的烧脑乐趣,才是一部好电视剧的初衷。一起跟白羽了解一下。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一、荀诩的含义

如果是《三国演义》的铁粉,一看就能看出这个名字其实是“荀彧、贾诩、郭嘉”的三位一体。荀诩,字孝和。贾诩字文和,郭嘉字奉孝。

马伯庸这样为男主取名字,还带着一层更深的寓意:三大魏国的顶级智力当担(三个臭皮匠),还卷不过一个诸葛亮。

在原著的故事线中,刚出场就领了盒饭的谷正才是“白帝”,一直在天水郡潜伏的陈恭才是“黑帝”。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原著中陈恭跟荀诩之间没有复杂而又亲昵的交集,郭刚也从来没有跟陈恭发生过相爱相杀的虐恋关系

电视剧为荀家、翟家增加了一个追随琅琊诸葛氏的设定。如果真的按照这个路数,翟家、荀家应该追随家主诸葛瑾为东吴效力。真正历史上的贾诩出身西凉,荀彧的老家在许昌,忠心耿耿地为曹魏服务。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如果按照三国时期的风俗,士族集团利用门阀势力帮助自己的家主。庞统投靠刘备时,身后跟着半个残破的荆州;法正投靠刘备时,身后带着肥美丰厚的益州;而诸葛亮作为家里的老二,则是一穷二白的“庶族”

荀诩几番出生入死,没想到只是丞相对内部的一次整合与试探。而这场声势浩大的内卷,究其根源还得说回经典的街亭之战。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二、整肃内部的街亭之战

电视剧以街亭之战为序幕,以烛龙传回的假消息“张郃部取瓦亭道越萧关推进”为悬念步步推进剧情。

按照原著小说的说法,蜀汉情报机构的“司闻曹”第一代长官就是马谡。这样的设定更加合情合理,毕竟马谡是真正的“益州土著”,熟悉风物,熟悉人情,由他来担任“间军司马”是最佳人选。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作为益州的精英人士,马谡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司闻曹下面设有三司一室。

司闻司,负责国外的情报传递,大量派出风筝、峨眉峰(柳云龙、余则成)。

军谋司,负责情报的分析、研判,大致相当于局座张召忠。(战忽局)

静安司,负责对国内的反渗透、反侦察,大致相当于佛波勒。

主记室,负责对情报的归档、整理,研究,大致相当于顾主任。(王志文)

在他的多方协调和努力下,蜀汉的精致而又庞大的情报机构很快便搭建完成,并飞速运转。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马谡和益州集团确实不负诸葛亮的期望,对天水三郡的成功渗透就说明了这一点。权力如此强大,效率如此高的机构,自然要掌握在最可靠的人手中。李严都能看明白的事情,没理由让诸葛亮看不透。

战争永远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最佳选择,别管是维护蜀国的利益也好,还是弄竞争对手,都很好。

靖安司这么庞大的办事机构,都是赤裸裸的精准好流量。

于是,诸葛亮以马谡为前锋,开启第一次北伐大练兵。

终于,来活了。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原著中马谡意气风发,一声号令,手下的夜枭由暗转明,从秘密潜伏变成主动出击,蜀军兵不血刃一举夺得天水三郡。

《三国志魏略》记载: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吏民骚动。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

无论是小说还是历史清楚地表明,蜀军刚刚出兵,魏军丢盔弃甲,夺命狂奔。

三郡被蜀军轻易占领。这么大的功劳,自然是马谡独领风骚。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三、北伐大练兵

对外发动战争,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盘扩充。从长远来看,既可以是利益上的加法,有时候也可以是利益上的减法。

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采用的避实就虚的战略方法。以赵云、邓芝为疑兵在东线进行骚扰,自己带兵十万出陇右,占据祁山。

尽管蜀军声势浩大,但是上邽、陇西、广魏还在魏军的控制之下。诸葛亮不得不放慢北进的速度,分兵攻打上邽、陇西。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如此一来,十万大军化整为零,失去了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当魏明帝亲自坐镇长安、派曹真、张郃对蜀军反攻时,蜀军就进入被动防御模式。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诸葛亮最重要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加速控制祁山,一个是防守街亭。前一个任务诸葛亮亲自带队,后一个任务他交给了从来没有独立带兵打仗的马谡。

众所周知,马谡将大本营驻扎在山上,机械地套用“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陈规。张休、李盛、黄袭这些益州人自然是支持本地人的意见,王平则率千人在西侧布防。

张郃的五万铁骑,迅速占据街亭的城防工事,直逼山下,控制水源围而不打。就在蜀军缺水军心大乱之际,坚守上邽的郭淮切断了马谡的侧翼,张郃趁机发动总攻,一鼓得胜。

马谡逃往他处,只有王平的千人队“鸣鼓自持”,张郃怕中埋伏,不敢追击,王平才收拢残兵退回西县。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四、蜀汉大裁员

每个职场人踩过的大坑,永远是信息不对称的坑。如果诸葛亮利用职场法则来打压益州士族,势必会引起地头蛇们的强烈反抗,一味的强压根本行不通。

关于该不该斩马谡的问题,古今学者争论不休,至今未有定论。毕竟在三国时期,所有的国君对重要的将领即使战败,也会予以宽宥。即便是战败有罪,却罪不至死,单纯以军法而斩马谡是没有说服力的。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风起陇西》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就学过的“草船借箭”,只不过这一次站在外面挡箭的“稻草人”是马谡。

诸葛亮要拿掉司文曹的主官马谡,不动声色地换成自己的心腹杨仪。付出的代价是:自贬三等,大造舆论,痛责自己用人不当,使蜀国君臣上下、军心、民心都团结起来,造成一种声势,真正相信街亭失败是用人不当,而非蜀军不强,坚信北伐能够取得胜利。

在电视剧接下来的剧情中,李严在狐忠的推荐下,启用了立功心切的李邈。李邈不择手段杀死靖安司官员嫁祸冯膺,又被荀诩发现端倪,最后成功揪出幕后大佬李严,从而为以后的出征打下基础。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原著中的烛龙,正是荀诩的好友狐忠。像狐狸一样狡猾,像猎狗一样忠诚。

这样的人名,居然还不是杜撰出来的。《三国志·李严传》记载: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

从原著的剧情设计来看,放出间谍的是孔明,监守自盗的是卧龙;

来来回回折腾了一大圈,荀诩惊奇的发现,打倒魏军的不是来自正义的铁拳,而是来自蜀国的内卷。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原著中写道:他的朋友并没有真正背叛蜀汉,蜀汉也在与曹魏的情报战中占据了优势,于公于私都值得让人欢喜,但荀诩心中始终郁积着一块阴云,让他的心情无法舒展。这不再是关于友情,而是一些涉及到忠诚的东西……

人性最经不起考验,忠诚哪里经得起这番折腾?诸葛孔明的大智慧,在生死攸关的谍战面前似乎成了自作聪明。

五、真实的历史

电视剧确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和角度,有利于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考虑“街亭之战”的得失。电视剧毕竟是戏说居多,水分太大。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让我们回归到真实的历史,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马谡作为蜀汉集团为数不多的参谋人才,曾在诸葛亮南征之前就提出过著名的:攻心论。所以,诸葛亮其实是把马谡当做衣钵传人进行培养的。

战争初期,天水三郡的轻易获取,使其低估了魏军的战斗力,这才敢大胆启用马谡为先锋。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战前,是诸葛亮力排众议提拔马谡为先锋,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如果事后不作出任何牺牲,恐怕无法交代。

其实,就连诸葛亮本人之前从未有过跟魏军作战的经验,只有进入益州的时候沿途有过小规模战斗。何况当时手下还有张飞、赵云这种猛人保驾护航。前文已有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马谡之前虽然从未领军打仗,但是诸葛亮将如何应敌、如果固守,早已悉数告知,只要对方按照标准化流程执行即可。

诸葛亮“违众拔谡”,弃魏延、吴壹这些宿将不用,也有点为马谡积累军功、快速提拔的意思。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在当时的军队中,李严统领江州及永安兵马,魏延督汉中军队,李恢督南中军队,吴壹督关中军队,向宠督成都军队,赵云中护军。

在这些实权派大佬当中,仅有向宠是诸葛亮的绝对嫡系,如果魏延、吴壹、李严集体发难,诸葛亮十分难办。但是这个原因又不能明说,所以必须用“明法”杀掉马谡。同时,也可以掩盖蜀军战斗力远远弱于魏军的事实,为将来的北伐鼓舞士气。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卧龙烛龙俱为一体,蜀国内卷从马谡开始

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的苦心、忠心,确实感人至深。他挥泪斩杀马阂,虽然是违心,但在当时魏强蜀弱的形势下,是完全正确的政治方略。人们在惋惜之时,又不能责怪诸葛孔明,原因正在于此。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97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