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在寒冷彻骨的北京,周恩来总理彻底离开了他牵挂的人民。
消息传出,举国悲恸,毛主席、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也心痛不已。
邓颖超强撑着身体,告诉邓小平:“恩来生前,有三个遗愿......”
不料邓小平听后情绪激动,表示一个也不能答应!毛主席得知此事,经过深思熟虑后说:可以答应一个。
周总理生前留下的这三个遗愿到底是什么?为何毛主席同意其中一个?
(周恩来)
周总理的三个遗愿
众所周知,周恩来总理作为党中央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为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他艰苦斗争、温和待人,一言一行都散发着令人折服的魅力,成为了战士们的“偶像”。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百废待兴,国家政权、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等方面,都需要尽快追赶发达国家。
为了让中国彻底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党中央各级领导人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和平年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在那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周恩来总理更是夙兴夜寐,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安康,几乎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
70年代,由于年事渐高,加之日夜为国事操劳,周总理的身体每况愈下。
(周恩来)
1976年周总理病得很重,在北京305医院治疗。医生告诉邓颖超:周总理的情况很危险。
同年1月5日,医生为周总理做了最后一次手术,但他病情严重,手术后呼吸很微弱,之后便陷入了昏迷。
两天后的深夜,周总理睁开了眼睛,他认出了泌尿科专家、医疗组组长吴阶平大夫。
或许他已经知道自己到了弥留之际,便慢慢张口,虚弱地说:“我已经没事了,你们去照顾其他病人吧”。
同月8日凌晨,周总理的脉搏越来越弱,几乎都要停止跳动了,医疗组马上准备实施抢救。
在吴阶平的指挥下,一众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周总理,所有人都祈祷着奇迹发生,希望周总理能醒过来。
(周恩来)
奈何周总理的脉搏逐渐停止、脸色发紫、心电图波幅也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一条直线,周总理再也没能醒来。
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医生宣告了周总理经抢救无效身亡,周总理的身上被覆上了一层白布单。
守在外面的邓颖超虽然已经预料到了这个结局,但她还是没能忍住崩溃大哭,曾经与周总理一起战斗、一起建国、一起生活的回忆,再次涌上心头。
但她知道自己还不能倒下,因为周总理的遗愿,还需要她前去协调落实。
于是她找到邓小平,冷静地说:“恩来生前,有三个遗愿......”
邓小平听完这些话,早已眼眶通红,而后泪如雨下,哽咽着回应道:“这三个遗愿,一个都不能答应!”
(邓小平)
邓颖超所说的,周总理的这三个遗愿,一是不希望中央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为他举办遗体告别仪式。
二是不希望为他举办追悼会,以免群众为他受累奔波。
三是不希望留骨灰,把他的骨灰洒向祖国大地就好。
周总理一生,勤俭节约,廉洁奉公,从来不愿因为自己的私事,给国家和群众添一点麻烦,即便是离世,也不愿张扬。
这三个遗愿,没有一个是为他自己和家人谋求关照的,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考虑的,邓小平怎么忍心答应呢?
邓小平与周恩来,在战火中并肩作战,互相扶持,多年的战友情早已演变为了珍贵的亲情。
在他看来,周总理早已是他的兄长,兄长过世,后事怎能如此简单潦草?
(周恩来遗体)
况且周总理,是人民的总理,深受人民爱戴,如今永远地离开了人民,如果走得悄无声息,让中央如何向全国的人民交代?
一番交谈之后,邓颖超见邓小平如此决绝,心里百感交集,她又何尝舍得,让周总理走的这样孤单呢!
可她亦十分清楚,这是周总理生前非常坚持的遗愿,即使说话已经很困难了,还在再三叮嘱这三件事,死者为大,她怎能不依着他呢!
可如今,连邓小平都如此激动不肯同意,何况是毛主席呢?
其实,在那段时间,毛主席的身体也很不好,得知好战友、好兄弟恩来逝世,毛主席也感到万分悲痛,几度落泪。
对于周总理的三个遗愿,虽然他于心不忍,但也不能完全无视死者的生前意志。
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毛主席最终做出了艰难的决定:答应一个。
(毛泽东)
毛主席答应的这个遗愿,正是第三个,不保留骨灰;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必须得举行!
十里长街送总理
周总理逝世的消息传开后,很多偏远的地方的群众,一度认为这
是哪个坏分子制造的谣言。
他们不相信,周总理会舍得抛下人民,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大家纷纷印证:周总理真的走了!
那几天,无数国人和国际友人的情感阀门被一下子冲开,人们忍不住放声大哭,来宣泄心中的悲痛。
联合国得知周总理逝世后,决定降半旗以示哀悼。
当时有的成员国强烈反对,认为此举不妥,但联合国秘书长大声质问: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总理,像周恩来一样,一生只有一位夫人?”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总理,像周恩来一样,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
(周恩来)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纷纷表示同意降半旗为周恩来哀悼。
同年1月10日,中央为周总理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告别仪式一共有2天时间。
为了能见敬爱的周总理最后一面,全国各地的群众聚集到北京,或成群结伴、或独自前来,每个来的人都想亲眼看一看周总理。
告别仪式上,群众们情绪激动,场内场外被围得水泄不通,到处都是哭声一片。
邓颖超在侄女和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出席遗体告别仪式,虽然几人的手紧紧拉在一起,但还是多次被人群冲散。
为期2天的告别仪式结束后,人们的情绪还是没能平复,大家还是不愿意接受总理已经逝世的这一现实。
按照预先的安排,周总理的遗体,将会在邓颖超的带头下,被护送到八宝山火葬场。
(周总理的灵车)
邓颖超强撑着身体,步履艰难,工作人员搀扶着她走在最前面,后面的人则将周总理的遗体抬上了一辆白色灵车。
遗体送别队伍出发后,灵车沿着既定路线缓缓开动,而这条路的两旁,早已站满了前来送葬的群众。
群众自发组成的送葬队伍,整整延续了十里长街,两百多万的群众肃立在路边,顶着凛冽的寒风等待着灵车经过的那一刻。
灵车越走近,群众的情绪就越激动,一时间,大片大片的哭喊声震天动地,场面令人动容。
灵车在人群的簇拥中开得很缓慢,邓颖超不愿群众在这街头受冻受累,便想催促灵车开快一点。
可是街上到处都是人,灵车根本就开不快,司机也不忍心开快。
(送葬群众)
到了八宝山火葬场后,周总理的遗体将要被火化了,可是早已等候多时的群众,却忽然冲了出来,阻止工作人员火化遗体。
人们苦苦哀求,希望保留下周总理的遗体,给人民和后辈,留下一个念想。
工作人员为难地看向邓颖超,邓颖超见状忍痛告诉工作人员,继续火化。
群众眼看着周总理的遗体就要“保不住了”,情绪一度崩溃,甚至有人死死护住周总理遗体,哭喊着不要火化。
周总理离开后,邓颖超尽管心里悲痛万分,食不下咽,但在外人面前却一直表现得很坚强。
然而在这最后的分别时刻,看到群众们对周总理如此不舍,她终于忍不住崩溃大哭:“恩来呀,我以后再也见不到你了......”
秘书赵炜紧紧搀扶着邓颖超,邓颖超的身体几乎瘫软着,倚在赵炜身上。
(邓颖超哀悼周恩来)
在这凄惨的拉扯中,火化遗体的时间到了,工作人员一遍一遍拉走伏在总理遗体上的同志,才把遗体火化掉。
遗体火化后不久,在邓颖超的安排下,周总理生前不留骨灰的遗愿得以实现。
周总理的第一把骨灰,撒在了北京,表达了与首都人民心连心的情感。
第二把骨灰,洒在了密云,纪念周总理曾经在那里治水为人民的故事。
第三把骨灰撒在了天津,因为这座城市,是周总理参加革命的起点。
......
一把把骨灰虽然是按既定安排撒在了不同的地方,但每一把都撒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周总理正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推动我国殡葬改革。而这一把把骨灰,也会代替他继续守护人民。
(周总理遗体)
周恩来与邓小平的故事
周总理的骨灰一事被处理完之后,当初反对此举的邓小平,心中
仍然十分悲痛。
他时常能想起,在过去几十年里,与周总理并肩作战的那些岁月,也想起了当年周总理对于他的帮助。
1920年,邓小平16岁,那一年他风华正茂,穿着西装与皮鞋,踏上了法国的求学之旅。
然而当时他的家境并不好,家人为了支持他的留学之事,东拼西凑了一些钱,希望他能学有所成,为国效力。
但国外不比国内,法国的学费非常高昂,后来邓小平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
现实的无奈,让邓小平离最初的救国理想越来越远,也让他陷入了迷茫。
万幸的是,有一位贵人让他重拾了信念,这个人就是周恩来,而当时周恩来已经在法国“混的”如鱼得水了。
(青年周恩来)
二人相识之后,便开始作为搭档开展工作,邓小平是一个非常细致、敏锐的人,对待任何一项工作,他都严肃认真,追求完美。
虽然他是周恩来众多搭档中年龄最小的,但办事非常靠谱,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恩来愈发对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刮目相看。
在法国的那段时间,除了要开展工作,大家还不得不面对一个老问题:资金短缺。
这些聚集在一起的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国内的贫困家庭,可是在异国他乡求学,没钱寸步难行。
周恩来不忍大家吃苦,为了改善大家的生活水平,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来钱的办法——在法国开一家豆腐坊。
周恩来强调,这家店一定要有中国特色,名字就叫“中华豆腐坊”。
(青年邓小平)
店铺开起来了,肯定需要一个人来管理,周恩来立马想到了邓小平,因为邓小平最靠谱!
优秀的人,总能想尽一切办法成功,邓小平接下这个特殊的任务后,果然没让周恩来失望。
在他的经营下,这家豆腐坊的生意越来越好,解决了大家开展工作的资金问题,周恩来直夸邓小平有经商天赋,是“搞钱”的一把好手。
这一点,其实在新中国改革开放这件事上,就得到了印证,八九十年代中国在邓小平的带领下,确实如当年的豆腐坊一样,蒸蒸日上。
在多年的合作中,邓小平对周恩来也越来越“依赖”,周恩来于他而言,是伙伴、是挚友、是兄长。
而这份感情,一直持续到了很多年后。
在国共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二人更是多次合作,一起出生入死,互相扶持。
(周恩来和邓小平)
几十年以后,邓小平已经从当年那个精干历练的小青年,变成了经过岁月洗礼的“老人”,即便如此,他还是当自己是周恩来的小弟。
而对于周恩来来说,与邓小平的这段友谊,也是弥足珍贵的。
四、周总理与毛主席的故事
同时在这件事中,我们也能看出,周总理和毛主席的关系,也非常紧密!
要知道,当时为邓小平发声的人不在少数,毛主席能听从周总理的建议,可见他对于周总理的信任。
有意思的是,周总理与邓公的关系,同周总理与毛主席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诸多历史时期,周恩来都与毛主席同舟共济、互相信任。
(周恩来与毛泽东)
有人说,是毛泽东成就了周恩来,也有人说,是周恩来成就了毛泽东。
每一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因为他们早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他们互相成就。
其实,在红军长征前,周恩来才是中共军事方面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当时是红一方面军的领导人。
通过后期革命工作的开展,周恩来逐渐看出了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并且对毛泽东非常信任。
1932年1月,中共中央(临时)要求中央苏区的红军,攻占南昌等大城市。
但毛泽东找到了周恩来,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红军的力量,不应该打大城市,可以打地主和土豪的寨子。
周恩来深表同意,便致电给中央说明了他与毛泽东的想法。
(毛泽东)
毛泽东一听“周恩来同志请你下山”这句话,马上收拾东西准备下山。
当时下着倾盆大雨,贺子珍担心下山不安全,劝他等雨停了再走,但毛泽东“等不及”,便冒着大雨匆匆下山了。
可见,毛泽东对于周恩来的多么看重,而周恩来对于毛泽东亦是如此。
重庆谈判前,周恩来得知毛泽东要来重庆,早早就开始安排,对毛泽东的饮食、行程、安全等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很细致。
在毛泽东踏上重庆大地的那一刻起,周恩来便立马警觉起来,因为当时国民党还盘踞在重庆。
为了百分之百确保毛主席的安全,他对身边的警卫人员说:“你们全部去保护毛主席,不用管我。
(周恩来)
也是从这天起,周恩来就把毛主席要经过的路线,划分为一里一里的路程,沿途布置警卫力量,可以说他把毛主席的安保工作做的滴水不漏!
类似这样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每一件事都足以说明,“毛周”就是最完美的搭档、最铁的兄弟。
结语:
周恩来总理一生光明磊落、谦逊有礼,任何时候都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而毛主席和邓公对于这三个遗愿的处理方式,亦是有理有情,令人感动!
这些开国伟人之间“神仙友情”,实乃国家之幸!
参考资料:
- 巨星陨落——周恩来、朱德、毛泽东逝世,画说春秋
- 毛泽东与周恩来,传媒览胜
- 说不完的毛泽东与周恩来,张素华,边彦军,吴晓梅,文史博览
- 周恩来逝世后那几天,秦九凤,人物春秋
- 从周恩来的生前遗愿看干部心归何处,倪洋军,大视野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