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跑道边的薄公英开花了。no,应该是没放假就开了,只是我们无暇看她而已。此时此花此境,可否借用王阳明山中观花句来慰我俩:“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若说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可追溯至小时候。
春天,凌星几棵的蒲公英长起来了。放学后有着大把时间的孩子们便多了一样活要干,那就是挎着篮子采挖蒲公英。只是当时我们不知道她有个如此好听的名字——“蒲公英”。听到大人说:“鹅儿食吃完了,快去弄些。”孩童的我们都知道出生不久的小鹅只吃一种叫着“鹅儿食”的草,不然就会生病。那时,我猜测大概是小鹅的绒毛颜色和鹅儿食的花一样嫩黄吧,故只吃鹅儿食,多么娇嫩的小东西。所以每次采挖时,感觉这种草像仙草一样有灵性,虔诚之余又惶恐来年会不会灭绝,采之则小心翼翼也。
后来,我们知道“鹅儿食”的大名叫“蒲公英”缘于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文中写道: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我不知道别的孩子读到此句内心如何,于我而言,除了悲伤,没有其他。我觉得长大后就要和妈妈永别,再也见不到妈妈了,我宁愿不长大。我的脑海中呈现出蒲公英种子被风吹走了的惨象。长大后,当了老师,虽然我知道此文旨在科普种子的传播方式,但我依然无法平静地教学生读此句。如果直接告诉孩子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否更好些?
童年的小心脏同样不能承受的还有,有违亲情的类似选文。《小蝌蚪找妈妈》也让我觉得冷酷。小蝌蚪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坐在荷叶上的青蛙妈妈,一路上认错了那么多妈妈,万一被吃了怎么办,比如乌龟,鲤鱼是不是会吃掉小蝌蚪?青蛙妈妈安然坐在荷叶上,她难道不着急找孩子,她不爱孩子吗?长大后,当了老师,我明白了编者用意,是要科普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只是当年我太愚钝,不但没有学到一点科普知识,却陷在了悲伤里。
此时,眼前的蒲公英静然绽放,一朵嫩黄的花迎风颤动,满脸幸福;一朵白色的种子球儿即将乘着风远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